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七层模型:
应用层 | 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将抽象语言转换为编码,提供接口。 |
表示层 | 将编码转换为二进制 |
会话层 | 维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会话连接 |
传输层 | 实现端到端的通信 | 端口号(0-65535 | 其中0不作为传输层端口号, 其实际范围为1-65535 | 1-1023 为知名端口号)DHCP-67(服务器)/68(客户端)FTP-20/21 SPORT DPORT。 |
网络层 | 使用iP地址实现主机之间的逻辑寻址--SIP/DIP |
数据链路层 | 控制物理硬件,将二进制转换为电信号。 |
物理层 | 处理传递电信号 |
注:获取DIP的方式:
- 1.知道服务器IP
- 2.通过域名访问服务器(DNS协议)
- 3.通过应用程序访问服务器
- 4.广播 例如:CS1.6(局域网内)
数据链路层(媒介访问控制子层):控制物理硬件,将二进制转换为电信号。
在以太网中通过物理地址(MAC地址)来进行物理寻址
FF-FF-FF-FF-FF-FF (48位)物理地址实际地址 **全球唯一,格式统一**
有MAC地址能够通信,但范围不够大,后24位按厂商来
获取MAC的方法:
ARP(地址解析协议):主机通过广播发送ARP请求,基于已知的IP请求MAC(广播域内所有的设备都能收到请求包,所有收到请求包的设备会记录包内SIP与DMAC的对应关系在ARP缓存表中,然后再看请求地址,是不是自己,是则ARP应答,不是则丢弃,之后再发送数据,优先查看ARP缓存表,表中没有则ARP请求)
RARP:
FreeARP:检测地址冲突,自我介绍。
tcp/ip 标准模型---四层模型: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对等模型---五层:
应用层 | 数据报文 |
传输层 | 数据段 |
网络层 | 数据包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帧 |
物理层 | 比特流 |
IP地址:
IPV4 | 32位 | 点分十进制 |
IPV6 | 128位 | 冒分十六进制 |
理解:
网络位:网络位相同代表在同一个广播域
主机位: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使用主机位区分每一个主机
子网掩码:由0和1组成,1代表网络位,0代表主机位
IP分类:ABCDE类
分类 | 子网掩码 | 范围 |
A | 0XXX XXXX | 0-127(1-126) |
B | 10XX XXXX | 128-191 |
C | 110X XXXX | 192-223 |
D | 1110 XXXX | 224-239 |
E | 1111 XXXX | 240-256 |
注:
单播:一对一通信
组播:一对多(同一个组播组)
广播:一对所有(广播域内所有)
私有地址概念:
特殊IP地址:
路由
直连路由生成条件:
1.接口双up
2.接口必须配置IP地址
获取未知网段的路由信息:
1.静态路由: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条目
2.动态路由:所有路由器运行相同的路由协议,路由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计算出未知网段的路由信息
静态路由:
优点:
1.选路更加合理
2.安全性更高
3.不需要占用额外的资源
缺点:
1.配置量大
2.静态路由无法基于拓扑结构的变化而自动变化
静态路由基本配置:
静态路由拓扑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