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C校验原理:
在K位信息码后再拼接R位的校验码,整个编码长度为N位,因此,这种编码也叫(N,K)码。对于一个给定的(N,K)码,可以证明存在一个最高次幂为N-K=R的多项式G(x)。根据G(x)可以生成K位信息的校验码,而G(x)叫做这个CRC码的生成多项式。 校验码的具体生成过程为:假设要发送的信息用多项式C(X)表示,将C(x)左移R位(可表示成C(x)*xR),这样C(x)的右边就会空出R位,这就是校验码的位置。用 C(x)*xR 除以生成多项式G(x)得到的余数就是校验码。
CRC生成步骤:
1、将X的最高次幂为R的生成多项式G(X)转换成对应的R+1位二进制数。
2、将信息码左移R位,相当于对应的信息多项式C(X)*2R。
3、用生成多项式(二进制数)对信息码做除,得到R位的余数(注意:这里的二进制做除法得到的余数其实是模2除法得到的余数,并不等于其对应十进制数做除法得到的余数。)。
4、将余数拼到信息码左移后空出的位置,得到完整的CRC码。
CRC生成例子:假设使用的生成多项式是G(X)=X3+X+1。4位的原始报文为1010,求编码后的报文。
解:
1、将生成多项式G(X)=X3+X+1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除数1011。
2、此题生成多项式有4位(R+1)(注意:4位的生成多项式计算所得的校验码为3位,R为校验码位数),要把原始报文C(X)左移3(R)位变成1010 000
3、用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数对左移3位后的原始报文进行模2除(高位对齐),相当于按位异或:
以上只是讲述了几个CRC校验的几个重要的地方,详细的地方大家可以阅读相关书籍。
LTE中的生成多项式有CRC24A、CRC24B、CRC16、CRC8等几种,那么为什么选择这几种生成多项式呢?查阅到以下资料:
CRC在本质上是一种缩短循环码,由于编码的前k位是信息,因此属于系统码。CRC标准的应用一般遵循着某些规则,那就是如果没有实时的要求应该尽量使用生成多项式较长的,为了实现方便,应尽量选择计算机芯片支持的数据宽度,比如16位或32位,当然,对实时性处理要求非常严格的也可选用很短的生成多项式,比如蓝牙技术就采用4位,语音业务采用CRC-8。而对于同样的16位,CRC-CCITT在欧洲比较盛行,而在北美洲则是CRC-16。如果对实时性处理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较长的生成多项式,CRC-32或CRC-32C,因为这样更加安全可靠,注意它并没有要求待传输的数据比特数为八位字节的整数倍。所以,只关心数据传输、数据压缩的CD-ROM扇区和ARJ工具软件采用32位CRC检错码。
通过对差错检测能力和漏检错误率两个方面的仿真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生成多项式的比特数越大,其差错检测能力越强;漏检错误率越低。
2) 生成多项式比特数相同的情况下,差错检测能力相同;漏检错误率范围大致相同,但是对于不同的信道误码率,又有不同的漏检错误率。
通过对以上的结论的分析产生了一个思考:循环冗余校验码的性能取决于所选取的生成多项式,多项式的形式会对循环冗余校验码的性能产生各个方面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通常所说的标准CRC码,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资料说明选择这些生成多项式的依据,也没有任何数据说明这些称之为标准的多项式就是性能最好,最优化的。
--以上是参考《CRC性能分析及生成多项式选取的研究》这篇文章,他后续还探讨了生成多项式的生成标准。
以上是对CRC原理的相关说明,但是真正实现CRC校验的方法却不是这样的。直接编程来实现上面的算法,不仅繁琐,效率也不高。实际上在工程中不会直接这样去计算和验证CRC。
标准CRC生成多项式如下表:
名称 生成多项式 简记式* 标准引用
CRC-4 x4+x+1 3 ITU G.704
CRC-8 x8+x5+x4+1 0x31
CRC-8 x8+x2+x1+1 0x07
CRC-8 x8+x6+x4+x3+x2+x1 0x5E
CRC-12 x12+x11+x3+x+1 80F
CRC-16 x16+x15+x2+1 8005 IBM SDLC
CRC16-CCITT x16+x12+x5+1 1021 ISO HDLC, ITU X.25, V.34/V.41/V.42, PPP-FCS
CRC-32 x32+x26+x23+...+x2+x+1 04C11DB7 ZIP, RAR, IEEE 802 LAN/FDDI, IEEE 1394, PPP-F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