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学CFA——经济学

需求和供给分析

一般而言,经济学是研究有关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的学科。经济学可以简单分为两大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主要探讨个体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及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例如国民产出和国民收入。

消费者需求分析

需求的相关概念

需求

需求在经济学里定义为消费者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下降;反之,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上升。

需求函数

除了商品自身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量的主要因素之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收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替代品或互补品)价格、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消费者预期、买家数量等。需求函数被用来描述这些因素对需求量的影响,即:
Q x d = f ( P x , I , P y , . . . ) Q_x^d=f(P_x,I,P_y,...) Qxd=f(Px,I,Py,...)
其中, Q x d Q_x^d Qxd为商品 X X X的需求量; P x P_x Px为商品 X X X的价格; I I I为消费者收入水平; P y P_y Py为其他相关商品(替代品或互补品) Y Y Y的价格。

需求曲线

通过需求定律可知,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需求函数可简化为:
Q x d = f ( P x ) Q_x^d=f(P_x) Qxd=f(Px)
需求曲线表达式与需求函数公式互为反函数,被称为反需求函数,即:
P x = f ( Q x d ) P_x=f(Q_x^d) Px=f(Qxd)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斜率为负的曲线,该曲线的斜率为价格的变化量( Δ P \Delta P ΔP)与需求量的变化量( Δ Q \Delta Q ΔQ)之比,即 Δ P Δ Q \frac {\Delta P} {\Delta Q} ΔQΔP.

例如,已知汽油价格及其需求量的需求函数为: Q x d = 57 − 6.39 P x Q_x^d=57-6.39P_x Qxd=576.39Px。其反函数为 P x d = 8.92 − 0.156 Q x P_x^d=8.92-0.156Q_x Pxd=8.920.156Qx。对应的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当汽油价格从每升EUR2.48下降到每升EUR1.48时,汽油的需求量从每月41.15升上升到每月47.54升。

汽油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在图像上表示为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区域,见下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

消费者剩余图

需求弹性

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
  1. 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的定义及计算
    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数学表达式为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自身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用 E P d E_P^d EPd来表示,即:

E P x d = % Δ Q x d % Δ P x = Δ Q x d Q x d Δ P x P x = ( Δ Q x d Δ P x ) ( P x Q x d ) E_{P_x}^d=\frac {\%\Delta Q_x^d} {\%\Delta P_x}=\frac {\frac {\Delta Q_x^d} {Q_x^d}} {\frac {\Delta P_x} {P_x}}=(\frac {\Delta Q_x^d} {\Delta P_x})(\frac {P_x} {Q_x^d}) EPxd=PxQxd=PxΔPxQxdΔQxd=(ΔPxΔQxd)(QxdPx)

  1. 需求的价格弹性类型
  • 富有弹性: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当商品富有弹性时,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当商品自身价格变化1%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大于1%。
  • 缺乏弹性: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当商品缺乏弹性时,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相对不敏感。当商品自身价格变化1%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小于1%。
  • 单位弹性:弹性的绝对值为1,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这表明商品的需求量变化和自身价格的变化幅度是一致的。
  • 完全弹性:当商品的价格是完全弹性时,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此时弹性的数值为无穷大。
  • 完全无弹性:当商品的价格是完全无弹性时,需求曲线是垂直的,此时弹性的数值为0。

完全无弹性和完全弹性

  1.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相似性:如果替代品越容易获得或相似,那么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大。
  • 该商品占消费者总预算的比例:如果该商品占消费者预算比例越高,该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例如,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盐的价格变化不敏感,对房价的变化较为敏感。
  • 价格变化后的反应时间:长期需求的价格弹性更高。商品价格上升后,反应时间越长,消费者越有时间去寻找替代品,从而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因此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 商品或服务的必需性:相对于必需产品(如盐、食品等),可选商品(例如奢侈品)的价格弹性更大。
  1. 弹性与总支出
    价格与数量的乘积( P × Q P \times Q P×Q),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总支出,站在生产商的角度为总收入。根据需求定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商品价格增加,需求量减少;反之,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因此,总收入或者总支出的增减具有不确定性。
    当商品富有弹性,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时,若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会超过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入或总支出增加。反之,总收入或总支出减少。因此,当商品富有弹性时,价格和总收入或总支出呈反向关系。
    当商品缺乏弹性,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时,若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会小于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入或总支出减少。反之,总收入或总支出增加。因此,当商品缺乏弹性时,价格和总收入或总支出呈正向关系。
    综上所述,当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时,价格和总收入呈反向关系;当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时,价格和总收入或总支出呈正向关系。当商品为单位弹性,即 ∣ E p x d ∣ = 1 |E_{p_x}^d|=1 Epxd=1,总收入或总支出最大化。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 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及计算
    交叉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X的需求量对另一商品Y的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其他商品Y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交叉价格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其他相关商品Y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交叉价格弹性用即 E p y d E_{p_y}^d Epyd来表示,即:
    E P y d = % Δ Q x d % Δ P y = Δ Q x d Q x d Δ P y P y = ( Δ Q x d Δ P y ) ( P y Q x d ) E_{P_y}^d=\frac {\%\Delta Q_x^d} {\%\Delta P_y}=\frac {\frac {\Delta Q_x^d} {Q_x^d}} {\frac {\Delta P_y} {P_y}}=(\frac {\Delta Q_x^d} {\Delta P_y})(\frac {P_y} {Q_x^d}) EPyd=PyQxd=PyΔPyQxdΔQxd=(ΔPyΔQxd)(QxdPy)

  2. 交叉价格弹性与商品的属性
    虽然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通常为负,但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是正的、负的或者零。
    对某一对商品X和Y而言,若X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即当Y的价格增加时,X的需求量增加,则商品X与Y互为替代品。例如,移动和联通的移动通讯服务互为替代品,当移动资费价格上升,对联通服务的需求量就会上升。
    相应地,若X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即当Y的价格增加时,X的需求量降低,则商品X与Y互为互补品。例如,汽车和汽油互为互补品,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汽车的需求量下降。

需求的收入弹性
  1. 收入弹性的定义及计算
    需求的收入弹性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敏感程度,数学表达公式为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的收入弹性用 E I d E_I^d EId来表示,即:
    E I d = % Δ Q x d % Δ I = Δ Q x d Q x d Δ I I = ( Δ Q x d Δ I ) ( I Q x d ) E_I^d=\frac {\%\Delta Q_x^d} {\%\Delta I}=\frac {\frac {\Delta Q_x^d} {Q_x^d}} {\frac {\Delta I} {I}}=(\frac {\Delta Q_x^d} {\Delta I})(\frac {I} {Q_x^d}) EId=IQxd=IΔIQxdΔQxd=(ΔIΔQxd)(QxdI)

  2. 收入弹性与商品属性
    与交叉价格弹性类似,收入弹性可以是正的、负的或者零。
    若商品的收入弹性为正,即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该商品为正常品。相应地,若收入弹性为负,即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则该商品为低档品。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其中,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两个来源,即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假设经济体内只有两个商品A和B。当商品A价格下降时,若商品B价格不变,则A对B的相对价格下降,消费者会购买更多的A去替代B,从而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效应。更进一步,当价格下降时,由于替代效应导致A的需求量增加,这种对需求量的正向影响被定义为正的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假设消费者的名义收入不变,当商品A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实际购买力)增加,此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收入效应。

在前面介绍收入弹性时,根据收入弹性的正负,将商品分为正常品和低档品。当商品A时正常品时,若实际收入增加,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称为正的收入效应。当商品A是低档品时,若实际收入增加,商品A的需求量降低,称为负的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

当商品A的价格下降时:

若商品A为正常品,则正的替代效应和正的收入效应会互相加强,最终使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

若商品A为低档品,则商品A的最终需求量变化取决于正的替代效应和负的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弱。

  1. 若正的替代效应强于负的收入效应,最终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
  2. 若正的替代效应弱于负的收入效应,最终商品A的需求量降低。此时,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需求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向上倾斜的曲线。这种商品违背了需求定律,被定义为吉芬商品。

需求定律的例外

大多数商品都遵循需求定律,从而其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为负。然而,有两类商品违反了需求定律。

  1.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一定是低档品。当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替代效应导致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从而表现为: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下降。此时,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向上倾斜,违背了需求定律。

  2. 韦伯伦商品
    韦伯伦商品也违反了需求定律,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然而,韦伯伦商品不是低档品。它是一种高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它的高价格本身就是其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韦伯伦商品通常是一些奢侈品,例如昂贵的珠宝、爱马仕的包、限量版的汽车等。

生产商供给分析

供给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产与产量
  1. 生产函数
    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劳动力、实物资本和原材料等。在经济学中,为了简化分析,仅考虑劳动力与实物资本对产量的影响。因此,衡量产量的生产函数为:
    Q = f ( K , L ) Q=f(K,L) Q=f(K,L)
    其中,Q为产量;K为实物资本,如厂房、设备、存货等有形资产;L为劳动力。
    在短期,经济学假设资本是固定的,可变的要素只有劳动力。因此,短期的生产函数为:
    Q = f ( L ) Q=f(L) Q=f(L)

  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由以下三种指标来衡量:

  • 总产量(TP)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有劳动力生产的产量总和,即Q。
  • 平均产量(AP)等于总产量除以总劳动力 ( T P L ) (\frac {TP} L) (LTP),即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用于衡量企业整体劳动力的效率。
  • 边际产量(MP)又称为边际收益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力给总产量带来的增量 ( Δ T P Δ L ) (\frac {\Delta TP} {\Delta L}) (ΔLΔTP),用于衡量企业额外增加一单位劳动力的效率。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短期内,由于资本水平是固定的,企业只能通过改变劳动力来影响产量。刚开始,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企业对已有实物资产的使用率提高,边际产量会增加。但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从某个时点开始,边际产量递减。
    如下图所示,在区域1,随着劳动力水平从L0增加到L,总产量从0增加到Q,此时增速不断上升,区域1表现为边际产量递增;在区域2,随着劳动力水平从L1增加到L2,总产量从Q1增加到Q2,但此时增速却是下降的,这种现象称为边际产量递减。企业的总产量在A点达到最大值。在区域3,企业继续增加劳动力,总产量下降,边际回报为负。

边际产量递减

收入

与收入有关的概念包括总收入、平均收入和边际收入。

  1. 总收入(TR):对于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而言,总收入为商品价格与商品销售数量的乘积;若公司有多条产品线,总收入为各产品线收入之和,即 T R = ∑ i = 1 n P i Q i TR=\displaystyle\sum_{i=1}^nP_iQ_i TR=i=1nPiQi
  2. 平均收入(AR)等于总收入除以销量,即 A R = T R Q = P × Q Q = P AR=\frac {TR} {Q}=\frac {P \times Q} {Q}=P AR=QTR=QP×Q=P
  3. 边际收入(MR)等于每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收入,即 Δ T R Δ Q \frac {\Delta TR} {\Delta Q} ΔQΔTR。此外,边际收入和需求的自有价格弹性 E p x d E_{p_x}^d Epxd之间存在着数量关系,即:
    M R = P ( 1 − 1 ∣ E p x d ∣ ) MR=P(1-\frac {1} {|E_{p_x}^d|}) MR=P(1Epxd1)
成本
  1. 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
    经济学中提到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和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成本不同。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成本多为会计成本,即会计报表中损益表上的总成本。由于会计成本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也称为显性成本。例如,企业员工工资、办公楼租金费用、原材料费用等。经济学中提到的成本为经济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企业使用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要素总价格。例如,企业投入50万购买固定资产,因而放弃了50万存到银行所能获取的利息收入。
    虽然不管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会计学角度,企业的收入都等于销售价格(P)与销售数量(P)的乘积,即 T R = P × Q TR=P \times Q TR=P×Q。但是由于成本的不同,相应地存在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或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会计成本,即:
    A c c o u n t i n g    p r o f i t = T o t a l    r e v e n u e − A c c o u n t i n g    c o s t ( E x p l i c i t    c o s t s ) Accounting\;profit=Total\;revenue-Accounting\;cost(Explicit\;costs) Accountingprofit=TotalrevenueAccountingcost(Explicitcosts)
    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经济成本,即:
    E c o n o m i c    p r o f i t = T o t a l    r e v e n u e − T o t a l    e c o n o m i c    c o s t s = T o t a l    r e v e n u e − E x p l i c i t    c o s t s − I m p l i c i t    c o s t s = A c c o u n t i n g    p r o f i t − I m p l i c i t    c o s t s Economic\;profit=Total\;revenue-Total\;economic\;costs\\ =Total\;revenue-Explicit\;costs-Implicit\;costs\\ =Accounting\;profit-Implicit\;costs Economicprofit=TotalrevenueTotaleconomiccosts=TotalrevenueExplicitcostsImplicitcosts=AccountingprofitImplicitcosts
    若隐性成本正好等于会计利润,则经济利润为零。此时的会计利润水平被称为正常利润。

  2. 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在经济学中讨论成本需要区分长期和短期。长短期的具体划分是根据企业能否进行规模调整而定。在短期,企业无法进行规模调整,因此存在固定成本。在长期,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模调整,因此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具体而言,固定成本表现为费用金额固定,不会随着企业的产量增加或减少而发生改变,例如企业的办公楼租金。可变成本,顾名思义,会随着企业产量变化而变化,例如产品原材料。
    总成本(TC)为总固定成本(TFC)与总可变成本(TVC)之和,即:
    T C = T F C + T V C TC=TFC+TVC TC=TFC+TVC
    总成本、总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
    上图中,随着产量的增加,总固定成本(TFC)保持不变,始终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总可变成本(TV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成本(TC)则是二者的总和,即将TVC的曲线向上平移TFC个单位。
    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分别除以产量Q,可以得到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
    A F C = T F C Q AFC=\frac {TFC} {Q} AFC=QTFC
    A V C = T V C Q AVC=\frac {TVC} {Q} AVC=QTVC
    平均总成本既可以通过总成本除以产量得到,也可以通过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两者相加得到,即:
    A T C = T C Q ATC=\frac {TC} {Q} ATC=QTC
    或者
    A T C = A V C + A F C ATC=AVC+AFC ATC=AVC+AFC
    边际成本(MC)为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即 Δ T C Δ Q \frac {\Delta TC} {\Delta Q} ΔQΔTC
    如下图所示,AFC随着产量Q的增加而下降。因为AFC等于TFC除以Q,当Q增加时TFC保持不变,所以AFC随着Q增加而减少。

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

由于ATC等于AVC与AFC之和,所以ATC与AVC之间的距离为AFC,即图中距离A和距离B是相等的,同理X和Y也是相等的。S点和T点分别代表ATC和AVC的最低点。

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如上图所示,边际成本线MC会穿过ATC和AVC的最低点S和T。

供给分析:利润最大化点、停业点和盈亏平衡点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

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企业间竞争程度,可以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

  1. 完全竞争
    在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概念。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假设有大量的卖家且其销售同质化产品。那么,每一个卖家都是价格接受者,都没有能力影响市场的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面临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1. 非完全竞争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应的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该类市场的卖家数量并不多,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只有一个卖家(即垄断)。因为在这个市场产品是差异化的,所以商家是价格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厂商指定的价格越低,消费者的需求量越大。因此,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如下图所示。

非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盈亏平衡点、停业点和利润最大化点

基于产量、收入以及成本可以进行企业经营相关的决策分析。分析主要涉及三个重要决策点:盈亏平衡点、停业点和利润最大化点。

  1. 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就是利润为零,总收入(TR)等于总成本(TC),即:
    T R = T C TR=TC TR=TC
    将公式等式两边同时除以Q则 A R = A T C AR=ATC AR=ATC,即平均收入等于平均成本。

  2. 停业点
    当企业无法实现盈亏平衡时,即企业入不敷出时,是否关门停止营业也是企业需要面临的经营决策之一。
    当总收入大于总成本,即 T R > T C TR>TC TR>TC时,企业实现盈利,获得正的经济利润,不会停止营业,长短期都会留在市场中。
    当总收入等于总成本,即 T R = T C TR=TC TR=TC时,企业实现盈亏平衡。
    当总收入小于总成本或平均收入小于平均总成本,即 T R < T C TR<TC TR<TC A R < A T C AR<ATC AR<ATC时,企业面临亏损,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企业的经营决策需分长期和短期来考虑。
    在短期:

  • 若平均收入(AR)小于平均总成本(ATC)但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即 A V C < A R < A T C AVC<AR<ATC AVC<AR<ATC时:厂商应该继续经营,留在市场中。此时,虽然利润为负,但气收入可以覆盖所有的可变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但若厂商停业,则会亏掉所有的固定成本。
  • 若平均收入(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即 A R < A V C AR<AVC AR<AVC时:厂商短期内应该停业。如果停业,厂商只会损失固定成本。但若厂商继续经营,收入不但无法覆盖固定成本,且每多生产一个,都会产生 ( A R − A V C ) (AR-AVC) (ARAVC)的单位损失。
    在长期,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别,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只要厂商的总收入小于总成本( T R < T C TR<TC TR<TC)或者平均收入小于平均成本( A R < A C AR<AC AR<AC),则应停止营业。因此,企业的长期停业点和盈亏平衡点重合。
总收入与总成本关系平均收入与平均成本关系厂商行为-短期厂商行为-长期
T R > T C TR>TC TR>TC P > A T C P>ATC P>ATC留在市场留在市场
T R = T C TR=TC TR=TC P = A T C P=ATC P=ATC盈亏平衡点(长期停业点)盈亏平衡点(长期停业点)
T V C < T R < T F C + T V C TVC<TR<TFC+TVC TVC<TR<TFC+TVC A V C < P < A V C + A F C AVC<P<AVC+AFC AVC<P<AVC+AFC留在市场退出市场
T R = T V C TR=TVC TR=TVC P = A V C P=AVC P=AVC短期停业点短期停业点
T R < T V C TR<TVC TR<TVC P < A V C P<AVC P<AVC退出市场退出市场
  1. 利润最大化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利润为总收入与总经济成本之差,即:
    E c o n o m i c    p r o f i t = T o t a l    r e v e n u e − T o t a l    e c o n o m i c    c o s t s Economic\;profit=Total\;revenue-Total\;economic\;costs Economicprofit=TotalrevenueTotaleconomiccosts
    因此,当总收入和总经济成本之差最大时,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下图所示,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 Q M A X Q_{MAX} QMAX。此时,TR和TC之间距离最大。
    利润最大化
    以上是从总收入和总成本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然而在经济学里更多的时候是用边际分析法,即从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着手。当企业的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愿意多生产,因为多生产一件产品可以带来额外的利润;但如果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成本,企业则不再愿意继续生产,因为此时多生产一件商品会带来额外的亏损。因此,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 M R = M C MR=MC MR=MC),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此时对应的产量为 Q m a x Q_{max} Qmax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

如下图所示,SRATC代表短期平均成本,而长期平均总成本线是由每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连接而成的曲线。当企业产量从Q1增加到Q3时,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下降的,即企业的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从Q3增加到Q5时,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增加的,即企业的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不经济。企业的产量为Q3时,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则Q3被称为成本最低有效规模。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图

规模经济的产生原因
  1. 规模收益递增:若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但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该百分比,则该现象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效应。
  2. 劳动分工:专业化分工会提升效率。
  3. 企业的规模增加,可以购买更高效的机器设备生产。
  4. 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通过出售副产品来降低成本。
  5. 企业管理层能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来做出决策
  6. 企业购买大量原材料时会有折扣。
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原因
  1. 规模收益递减:若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但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该百分比,则称该现象为规模收益递减效应。
  2. 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3. 企业多个部门之间职能重复。
  4. 供给限制导致企业采购原材料价格过高。
  • 26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