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rock的思考与启示

1、 blackrock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 blackrock 成功发展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3、 Blackrock能给我们带什么启示?

我想分享的第一个主题是,blackrock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Blackrock给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印象,但就国内而言,有三个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大。规模大。目前,它的规模是6.4万亿美元,员工14000人。这个我们规模我们还是很吃惊的。我们现在的公募规模加在一起,也就12万亿人民币出头。2017年年报的信息,权益占53%,固定收益占30%;主动的只占27%。2/3的规模与退休金有关;

第二个标签是ETF。我们知道,blackrock的被动产品线很出名,有ishare产品(占公司AUM的28%)。ETF规模全球第一,占美国ETF份额的40%,规模大约在1.4万亿;

第三个标签是阿拉丁。阿拉丁是Blackrock自主开发并内部使用的系统,这个功能有点象国内的恒生系统。阿拉丁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大约25万亿美元。

而且还给头部资产管理机构使用,甚至包括,竞争对手使用,包括摩根斯坦利资管、UBS、德意志资管;另外,很多国家央行、货币当局也使用。阿拉丁的功能很强大,也很神秘。很强大是它能实现前中后台统一作业,很神秘是,使用者不多,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如果把这几个标签综合起来,BLK不仅是全球第一的资管巨头,也是系统服务领域,全球第一的2B的机构。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家了不起的FINTECH机构。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主题是,bLK过去几十年有成功经验的一些思考。

前面讲了三个标签,从历史上看,blk的成立时间并不长。它是1988年成立,到现在也就是30年的时间,从这个30年的时间看上,它是一个极具成长的企业,一头飞奔的大象。
BLK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我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个思考就是,为什么blk发展这么快?

从外部因素看,市场的机会和市场环境很重要。在这30年中,处于股债的牛市。
美国标普500指数大约涨了12倍,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9%降到3%左右。

从内部因素看,更重要的是BLK善于把握并购的机会。

在过去的30年中,Blk从创业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并购,无数次,其中,比较大的有9次。
比如,2005年,收购了道富的研究和共同基金;2006年,收购了美林资产管理;2009年,收购巴克莱。当然后面还有一次,也经常被大家提到,就是2015年收购了future advisor.

通过每一次的收购,blackrock快速地扩展了不同的业务线。我们知道,blk是从固定收益起家的,到目前,产品线已经非常全了,从固定收益、权益、量化、被动等;另外,通过收购,也扩展了blackrock的全球化;目前,据了解,blk在伦敦的人,要比纽约多。

如果不通过并购的方式,blackrock发展的速度和影响力可能会小得多。当然,也补充一下,blackrock并购也有其它的原因,CEO的私人原因。Blk从黑石,到PNC,到上市,到后续一系列的并购,也是管理层战略需要,也有内部控制和股东平衡的需要。

第二个思考就是为什么blk能不断消化并购的企业?

在不断的并购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各种业务线,如何融合,互相形成合力?如果形成相对一致的标准,又给与相应的尊重,这些都在严竣的挑战。

Blk 的CEO,就这点也进行了总结。它提到,“开放的企业文化、细致的工作流程、严格的风控机制”。在这个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性的准则。Blk从债券开始就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流程和风控机制,然后推广到不同的业务线。

第三个思考就是为什么blk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Blackrock为什么有强大风控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司对风险的深入理解以及执行力。Blk和别人不同,它特别强调“oneblackrock”。

阿拉丁系统(当然,企业风险文化一样重要)就是典型的例子,阿拉丁系统也是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业界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阿拉丁系统实现了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流程的统一作业。blackrock从创始之日就意识到,统一平台对公司风控的重要性。

它从开始就坚持与其它资管机构不同,坚定地打通各个不同的作业子平台,实现了风险管理、组合管理、交易、结算等业务的流程、数据、信息在阿拉丁平台上的完美地融合;在阿拉丁平台上,每个用户看见的是一个外部可以登陆的网页账户以及一个作业平台,看不见的是一个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的是一个前、中、后台统一的平台。

第四个思考就是为什么阿拉丁产生于blk?

为什么阿拉丁系统产生于blackrock?我认为这个源于创始人拉里·芬克。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

拉里·芬克现在很风光,已经连续12年被评为全球最优秀的CEO。但是在30年前,拉里·芬克也很风光,28岁成为第一波士顿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但是好景不长,市场突变,他在第一波士顿交易发生了债券亏损1亿美元的事件,并导致他被解雇。

从交易天才到被解雇,我相信拉里·芬克的阴影面积要比别人来得大。

当拉里·芬克拉了8个人在一间屋子创立blackrock之时,他就明确,公司的出发点是要帮助投资者理解他们所持债券组合中蕴含的风险,并以此为起点为机构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有深刻并前瞻的见识,他选择了让科技助力风险管理,让科技助力其创业想法。blackrock成立之时,阿拉丁系统就开始了研发之路。

拉里·芬克是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让客户关注风险,并建立成体系的系统。不管是让客户关注风险,还是打造系统,在当初,都是很另类的。

第三个主题是BLK,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一, 市场永远有机会。

也许在1988年当下的美国,大家也会认为市场已经足够成熟和发达。然而,30年过去了,发现,全球资管老大的变了。

从2009年BLK收巴克莱的ETF业务时,ETF规模差不多4000亿美元,现在1.4万亿美元;8年的时间,增长了3倍多。

反思,国内资管,现在政策很折腾,但市场的潜力在。包括被动产品线,养老、企业年金、避税基金等机会。另外,不管是和美国比,还是自己的潜在市场相比,我们的规模,还是产品成熟度,我们还远没有到天花板。

在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逆袭的机会也是有的。在国内,一样也存在。就是不说逆袭,大公司和小公司一样都有机会。

第二, 数据中心真的很重要

阿拉丁的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在做支持,公司所有的数据,业务都通过这个数据中心进行交互,有了这个数据中心,前、中、后台的业务就可以变成数字化、数据化、流程化。

目前,国内对数据中心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

基金公司拥有许许多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承载了业务上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些数据散落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数据源中,同时也是没有清洗的脏数据。数据是脏的,就相当于水是脏水,不能拧开就喝。

我们现在也讲全面风控,如果数据都无法归集的话,我们的风险根本就无法测量,无法监控。

更别说打通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工差错了。

我们基金公司也做了一些尝试,发现,没有数据中心,直接做上层的开发与应用,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和数据本身的归集和清洗等上面。

我个人认为,数据中心是公司最重要的基础架构,也是一个公司IT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整合这些数据,进而利用这些数据打通各项业务流,都会依赖于这个数据中心。

第三, 技术团队不能自娱自乐

阿拉丁能够对业务进行赋能,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因此,对业务的理解,是技术团队存在的价值前提。

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是否需要自己建立开发团队,一个很大的边界就是是否懂业务。如果技术团队未来不学业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技术团队的构建一定是拥抱业务,让技术的人深谙业务,拥抱痛点,响应痛点;而不是就技术谈技术,为技术而技术,自娱自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