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反射,当初学到的时候,发现是一个比较高深的概念。网上搜索出来的资料中,动辄就是对其的三法则等大篇讲述,开头只是一个TypeOf
和一个ValueOf
,展开来便是那么大一堆…看的莫名其妙,一脸懵逼。所以找了些资料重新学了一遍,从熟悉的地方入手,更加容易的去看一下。并此文以记录。
是什么
维基——反射式编程
在计算机学中,反射式编程或反射,是指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一种能力。用比喻来说,反射就是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观察”并且修改自己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程序运行期间可以拿到一个对象的所有信息。
在golang中,反射包是reflect
包,其下大致有这些方法:
常用的有比如:
reflect.TypeOf()
获取类型信息,返回 Type 类型;
reflect.ValueOf()
获取数据信息,返回 Value 类型。
reflect.StructTag()
获取tag标签的值,Gorm库就是使用的这个。
reflect.Kind()
从反射值对象中获取种类;
其他部分见:https://darjun.github.io/2021/05/27/godailylib/reflect/
具体全部类型见 :https://pkg.go.dev/reflect@go1.18.8#pkg-index
做什么
很多地方的用途举例看的也一脸懵逼,因此这里举例一个简单的demo来展示其流程。
此部分灵感来自此文
比如我们有一个需要数据库内容增加的,最终语句大致为:
INSERT INTO table1 (name, id)
VALUES("Naveen", 565)
对应到代码中,我们需要做的大致就是:
i := fmt.Sprintf("INSERT INTO table1 VALUES(%d, %d)", o.ordId, o.customerId)
比如将其封到一个函数里,那就是
func createQuery(o order) string {
i := fmt.Sprintf("INSERT INTO order VALUES(%d, %d)", o.ordId, o.customerId)
return i
}
//此段代码源于https://juejin.cn/post/7025523426060140551
但如果需要让这个变得更通用一些,而不再是仅局限于%d
,那么就需要用到反射了。
func createQuery(q interface{}) {
t := reflect.TypeOf(q)
v := reflect.ValueOf(q)
fmt.Println("Type ", t)
fmt.Println("Value ", v)
}
//此段代码源于https://juejin.cn/post/7025523426060140551
通过此,获取其方式、值。
反射三定律
https://juejin.cn/post/6898935570236456968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多
应用
eg:
1、桥接模式——不知道接口调用哪个函数,根据传入参数在运行时确定调用的具体接口,这种需要对函数或方法反射。
2、Gorm库——不知道传入函数的参数类型,函数需要在运行时处理任意参数对象,这种需要对结构体对象反射。
3、dig库——基于反射的依赖注入。
参考资料
https://refactoringguru.cn/design-patterns/bridge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599584
https://fasionchan.com/golang/dependency-injection/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