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当代大学生的“风口”还是“天坑”?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风靡全球,成为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随着ChatGPT等先进AI技术的面世,人工智能再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中,人工智能专业也迅速崛起,成为众多学子的热门选择。然而,这个看似充满机遇的专业,究竟是当代大学生的“风口”,还是潜藏风险的“天坑”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人工智能专业的炙手可热

1. 高校争相开设AI专业

自2018年国内首批35所高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以来,AI专业在高校中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国内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其中,不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名校,也有大量“双非”院校和专科类院校。

这样的快速扩张,源于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号召,争相开设AI专业,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2. 学生报考热情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成为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香饽饽”。以高考生小张为例,他原本想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在填报志愿时,发现人工智能专业更为热门,分数线甚至比传统计算机专业还要高。他认为,人工智能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这个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类似的小张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在志愿填报时,被人工智能专业的新颖与前景所吸引,纷纷将其作为首选。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未来一定能找到高薪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3. 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

除了高校和学生的热情,媒体和社会舆论也在推波助澜。各种报道中,人工智能被描述成未来社会的核心驱动力,AI人才被贴上了“高薪”“紧缺”的标签。一些企业高调宣布,开出百万年薪招揽AI人才,更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当真正进入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是否如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呢?事实并非如此。

1. 被调剂的无奈选择

不少学生并非主动选择了人工智能专业,而是在填报志愿时被调剂过来的。小王高考填报志愿时,首选传媒专业,结果因为分数原因被调剂到了人工智能专业。她坦言,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甚至有些抵触。同宿舍的六个人中,有四个都是被调剂过来的。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由于人工智能专业的新设,在招生初期并不受关注,导致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将一些未被录取到首选专业的学生调剂到AI专业。这些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和认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迷茫和困惑。

2. 课程设置的混乱与重复

很多学生反映,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小李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发现自己的课程主要是C语言、数据结构等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寥寥无几。到了大三,才开始接触一些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课程。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的AI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专业高度重合,甚至只是“换了个名字学计算机”。有的学生无奈地表示:“我们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复制品’,只不过挂了个‘人工智能’的牌子。”

此外,一些学校还在AI专业中加入了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例如,某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实验、模拟电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感到困惑,甚至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

3. 师资力量的不足

由于人工智能专业的新设,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跟上。一些老师原本并非AI专业出身,对于新技术的掌握也存在不足。小陈反映,他们的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时,经常只是照着PPT念,有时候甚至自己都理解不透彻。

更有老师坦言:“我也是刚学会,就来教你们了。”这种“现学现卖”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或者上网找资料,来补充课堂的不足。

4. 就业前景的迷茫

当初选择人工智能专业,很多人都是冲着高薪和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据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真正高薪的AI岗位,大多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甚至博士学历。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想要进入核心的AI研发岗位,难度非常大。

小李在大三开始找实习,投了许多简历,都石沉大海。即使有些公司愿意接收本科生,也只是一些与AI关系不大的岗位,薪资也远低于预期。一些同学不得不选择考研、考公,或者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三、人工智能专业的挑战与机遇

1. AI人才供需的错配

据《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显示,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供需比为0.39,也就是说,每5个岗位只竞争2个人才,表面上看人才供不应求。然而,这里的“人才”主要指高端AI人才,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高学历背景。

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说,缺乏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造成了AI人才供需的错配,一方面企业高薪求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2. 专业建设的亟待完善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在探索阶段。很多高校缺乏成熟的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

一些专家呼吁,高校在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师资和资源条件,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规范AI专业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3. 学生需要理性思考与自我提升

对于想要报考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应该理性分析,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避免盲目跟风。选择专业时,不仅要看行业前景,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已在AI专业就读的学生,需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自学教材、参与项目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自身能力提升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他山之石: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声音

1. 业内人士的建议

某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表示,高薪的AI岗位大多要求高学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普通本科生要进入这些岗位难度较大。他建议,学生可以先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积极参与实习和项目,提高实战能力。

2. 教育专家的观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认为,人工智能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本科阶段的教育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非一味追求前沿技术。他指出:“本科生需要打好宽厚的学科基础,因为你不知道创新会发生在哪个领域里,交叉学科尤其如此。”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飞也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清晰,不能盲目扩张。他提出,人工智能专业的教育需要解决教材、师资、实践环境等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3. 学生的心声

一些学生表示,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他们可能不会选人工智能专业。小王坦言:“当初是被调剂进来的,对专业没有兴趣,现在学得很痛苦。”

也有学生认为,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小陈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项目,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他说:“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五、结语:风口与天坑,只在一念之间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盲目跟风,不考虑自身实际,很可能掉入“天坑”。

选择专业,既要看清行业趋势,更要认识自身兴趣和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也应量力而行,注重教学质量,避免“一哄而上”。

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风口与天坑共舞。”只有理性思考,脚踏实地,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uhanwhite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