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攻击--缓冲区溢出

1. 缓冲区溢出概述

  • 定义:缓冲区溢出是一种软件漏洞,当向缓冲区中写入超出预期的数据量时,多余的数据会溢出至相邻的内存空间,从而覆盖其他数据或指令。
  • 原因:主要由于编程时没有正确处理输入数据的边界条件。

2. 缓冲区溢出的特性

  • 隐蔽性:攻击者可以利用缓冲区溢出在表面上看似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中执行任意代码。
  • 可利用性:缓冲区溢出提供了一种途径,使得攻击者能够绕过安全机制,执行恶意代码。

3. 缓冲区溢出的原理

  • 内存覆盖:当程序试图将过多的数据写入有限的空间时,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导致溢出的数据覆盖到其他区域。
  • 控制流改变:攻击者可以利用这种覆盖来改变程序的控制流,使程序执行非预期的操作。

4. 内存管理

  • 堆栈段
    • 栈(Stack):栈是一种快速访问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信息。栈空间通常是固定大小的,并且向下增长。
    • 堆(Heap):堆用于动态分配的内存,由程序员手动管理分配和释放。堆空间大小不定,向上增长。
  • 区别
    • 分配方式:栈由编译器自动管理分配和释放;堆需要程序员显式分配和释放。
    • 管理机制:栈使用固定大小的块,堆使用可变大小的块。
    • 生长方向:栈向下增长,堆向上增长。
    • 内存碎片:堆更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5. 缓冲区溢出类型

  • 栈溢出
    • 当在栈上分配的缓冲区中写入过多的数据时,可能会覆盖到返回地址,从而改变程序的执行流程。
  • 堆溢出
    • 当在堆上分配的内存中写入过多的数据时,可能会破坏堆的内部结构或覆盖其他对象的数据。
  • BSS溢出
    • BSS段通常用于存储未初始化的全局或静态变量,如果这些变量被不当使用,也可能发生溢出。
  • 格式化串溢出
    • 这种类型的溢出利用了格式化字符串漏洞,通过精心构造的输入来修改程序中的内存内容。

6. 攻击技术

  • 代码植入
    • 攻击者可以利用缓冲区溢出将恶意代码植入程序中,使其在特定条件下被执行。
  • Shellcode
    • Shellcode是一种小型的机器码片段,用于在成功利用漏洞后执行特定任务,如打开网络连接、下载并执行其他恶意软件等。
  • 填充数据
    • 攻击者需要计算填充数据以覆盖返回地址,并使其指向shellcode的位置。
  • NSR模式
    • NSR模式是指“无栈恢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攻击者可以绕过栈空间直接执行代码。

7. 缓冲区溢出防御

  • 防御措施
    • 使用安全函数:如使用strncpy代替strcpy,使用snprintf代替sprintf等。
    •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通过随机化程序加载时的地址空间,使得预测特定地址变得困难。
    • 数据执行保护(DEP):标记为不可执行的内存区域不能执行代码,防止shellcode的执行。
    • Canary值检测:在缓冲区前后放置特殊值,一旦被修改,则程序立即终止。
    • 边界检查:编写代码时加入边界检查,确保不会发生溢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