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滴课堂后端面试题(12)~持续更新中

一、描述 Kafka⽣产者发送到Broker分区策略是怎样的,消费者根据什么模式从broker获取数据的?

回答

(一)⽣产者发送到broker⾥⾯的流程是怎样的呢,⼀个 topic 有多个partition分区,每个分区⼜有多个副本

1、如果指定Partition ID,则PR被发送⾄指定Partition(ProducerRecord)

2、如果未指定Partition ID,但指定了Key, PR会按照hash(key)发送⾄对应Partition

3、如果未指定Partition ID也没指定Key,PR会按照默认 round-robin轮训模式发送到每个Partition

消费者消费partition分区默认是range模式

4、如果同时指定了Partition ID和Key, PR只会发送到指定的Partition (Key不起作⽤,代码逻辑决定)

注意:Partition有多个副本,但只有⼀个replicationLeader负责该Partition和⽣产者消费者交互

(二)⽣产者到broker发送流程

Kafka的客户端发送数据到服务器,不是来⼀条就发⼀条,会经过内存缓冲区(默认是16KB),通过KafkaProducer发送出去的消息都是先进⼊到客户端本地的内存缓冲⾥,然后把很多消息收集到的Batch⾥⾯,再⼀次性发送到Broker上去的,这样性能才可能题⾼

(三)消费者根据什么模式从broker获取数据的?

为什么是pull模式,⽽不是broker主动push?

(1)消费者采⽤ pull 拉取⽅式,从broker的partition获取数据

(2)pull 模式则可以根据 consumer 的消费能⼒进⾏⾃⼰调整,不同的消费者性能不⼀样

如果broker没有数据,consumer可以配置 timeout 时间,阻塞等待⼀段时间之后再返回

(3)如果是broker主动push,优点是可以快速处理消息,但是容易造成消费者处理不过来,消息堆积和延迟。

(四)消费者从哪个分区进⾏消费?

⼀个 topic 有多个 partition,⼀个消费者组⾥⾯有多个消费者,那是怎么分配过

(1)⼀个主题topic可以有多个消费者,因为⾥⾯有多个partition分区 ( leader分区)

(2)⼀个partition leader可以由⼀个消费者组中的⼀个消费者进⾏消费

(3)⼀个 topic 有多个 partition,所以有多个partitionleader,给多个消费者消费,有多种消费策略

(五)消费者从哪个分区进⾏消费?两个策略

1、顶层接口

org.apache.kafka.clients.consumer.internals.Abstra
ctPartitionAssignor

2、round-robin (RoundRobinAssignor⾮默认策略)轮训

(1)【按照消费者组】进⾏轮训分配,同个消费者组监听不同主题也⼀样,是把所有的 partition 和所有的 consumer都列出来, 所以消费者组⾥⾯订阅的主题是⼀样的才⾏,主题不⼀样则会出现分配不均问题,例如7个分区,同组内2个消费者

(2)topic-p0/topic-p1/topic-p2/topic-p3/topic-p4/topic-p5/topic-p6

(3)c-1: topic-p0/topic-p2/topic-p4/topic-p6

(4)c-2:topic-p1/topic-p3/topic-p5

(5)弊端

①如果同⼀消费者组内,所订阅的消息是不相同的,在执⾏分区分配的时候不是轮询分配,可能会导致分区分配的不均匀

②有3个消费者C0、C1和C2,他们共订阅了 3 个主题:t0、t1 和 t2

③t0有1个分区(p0),t1有2个分区(p0、p1),t2有3个分区(p0、p1、p2))

④消费者C0订阅的是主题t0,消费者C1订阅的是主题t0和t1,消费者C2订阅的是主题t0、t1和t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range (RangeAssignor默认策略)范围

(1)【按照主题】进⾏分配,如果不平均分配,则第⼀个消费者会分配⽐较多分区, ⼀个消费者监听不同主题也不影响,例如7个分区,同组内2个消费者

(2)topic-p0/topic-p1/topic-p2/topic-p3/topic-p4/topic-p5//topic-p6

(2)c-1: topic-p0/topic-p1/topic-p2/topic-p3

(3)c-2:topic-p4/topic-p5/topic-p6

(4)弊端

①只是针对 1 个 topic ⽽⾔,c-1多消费⼀个分区影响不⼤

②如果有 N 多个 topic,那么针对每个 topic,消费者 C-1都将多消费 1 个分区,topic越多则消费的分区也越多,则性能有所下降

二、后端业务离不开数据处理-⼤数据⾥⾯的ETL和数仓分层是否了解

回答

(一)什么是ETL(Extract-Transform-Load)

1、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缩写

2、ETL⼀词较常⽤在数据仓库,但其对象并不限于数据仓库

3、将业务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的是将企业中的分散、零乱、标准不统⼀的数据整合到⼀起,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分析依据, ETL是BI(商业智能)项⽬重要的⼀个环节

(二)数仓分层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为什么要分层

1、开发者都希望⾃⼰的数据能够有顺序地流转,⽅便排查问题

2、复杂问题简单化

复杂任务分层处理,每层定位职责不⼀样,每个层只解决特定的问题

3、减少重复开发量

规范数据分层,开发通⽤的中间层,可以极⼤地减少重复计算的⼯作

三、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回答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案 数据库⾃增 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每次得到⼀个 id,都是往⼀个库的⼀个表⾥插⼊⼀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个数据库⾃增的⼀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去写⼊。

这个⽅案的好处就是⽅便简单,谁都会⽤;缺点就是单库⽣成⾃增 id,要是⾼并发的话,就会有瓶颈的;如果你硬是要改进⼀下,那么就专⻔开⼀个服务出来,这个服务每次就拿到当前 id 最⼤值然后⾃⼰递增⼏个 id,⼀次性返回⼀批 id,然后再把当前最⼤ id 值修改成递增⼏个 id 之后的⼀个值;但是⽆论如何都是基于单个数据库。

适合的场景:你分库分表就俩原因,要不就是单库并发太⾼,要不就是单库数据量太⼤;除⾮是你并发不⾼,但是数据量太⼤导致的分库分表扩容,你可以⽤这个⽅案,因为可能每秒最⾼并发最多就⼏百,那么就⾛单独的⼀个库和表⽣成⾃增主键即可。

设置数据库 sequence 或者表⾃增字段步⻓ 可以通过设置数据库 sequence 或者表的⾃增字段步⻓来进⾏⽔平伸缩。

⽐如说,现在有 8 个服务节点,每个服务节点使⽤⼀个 sequence 功能来产⽣ ID,每个 sequence 的起始 ID 不同,并且依次递增,步⻓都是 8。

合的场景:在⽤户防⽌产⽣的 ID 重复时,这种⽅案实现起来⽐较简单,也能达到性能⽬标。但是服务节点固定,步⻓也固定,将来如果还要增加服务节点,就不好搞了。

UUID 好处就是本地⽣成,不要基于数据库来了;不好之处就是,UUID 太⻓了、占⽤空间⼤,作为主键性能太差了;更重要的是,UUID 不具有有序性,会导致 B+ 树索引在写的时候有过多的随机写操作(连续的 ID 可以产⽣部分顺序写),还有,由于在写的时候不能产⽣有顺序的 append 操作,⽽需要进⾏ insert 操作,将会读取整个 B+ 树节点到内存,在插⼊这条记录后会将整个节点写回磁盘,这种操作在记录占⽤空间⽐较⼤的情况下,性能下降明显。

适合的场景:如果你是要随机⽣成个什么⽂件名、编号之类的,你可以⽤ UUID,但是作为主键是不能⽤ UUID 的。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 -> sfsdf23423rr234sfdaf

获取系统当前时间 这个就是获取当前时间即可,但是问题是,并发很⾼的时候,⽐如⼀秒并发⼏千,会有重复的情况,这个是肯定不合适的。基本就不⽤考虑了。

适合的场景:⼀般如果⽤这个⽅案,是将当前时间跟很多其他的业务字段拼接起来,作为⼀个 id,如果业务上你觉得可以接受,那么也是可以的。你可以将别的业务字段值跟当前时间拼接起来,组成⼀个全局唯⼀的编号。

snowflake 算法 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成算法,采⽤ Scala 语⾔实现,是把⼀个 64 位的 long 型的 id,1 个 bit 是不⽤的,⽤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 10 bit 作为⼯作机器 id,12 bit 作为序列号。

1 bit:不⽤,为啥呢?因为⼆进制⾥第⼀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个 bit 统⼀都是 0。 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41 bit 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2^41 - 1,也就是可以标识 2^41 - 1 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69年的时间。 10 bit:记录⼯作机器id,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 2^10台机器上哪,也就是1024台机器。但是 10 bit ⾥ 5 个 bit代表机房 id,5 个 bit 代表机器 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 2^5个机房(32个机房),每个机房⾥可以代表2^5 个机器(32台机器)。 12 bit:这个是⽤来记录同⼀个毫秒内产⽣的不同 id,12 bit 可以代表的最⼤正整数是 2^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这个 12 bit 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个毫秒内的 4096 个不同的 id。

0 | 0001100 10100010 10111110 10001001 01011100 00 | 10001 | 1 1001 | 0000
00000000
public class IdWorker {
 private long workerId;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private long sequence;
 public IdWorker(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long sequence) {
 // sanity check for workerId
 // 这⼉不就检查了⼀下,要求就是你传递进来的机房id和机器id不能超过32,不能⼩于0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String.format("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String.format("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DatacenterId));
 }
 System.out.printf(
 "worker starting. timestamp left shift %d, datacenter id bits
%d, worker id bits %d, sequence bits %d, workerid %d",
 timestampLeftShift, datacenterIdBits, workerIdBits, 
sequenceBits, workerId);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sequence = sequence;
 }
 private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private long workerIdBits = 5L;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 这个是⼆进制运算,就是 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也就是说机器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 这个是⼀个意思,就是 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机房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long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long sequenceBits = 12L;
 private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private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long getWorkerId() {
 return workerId;
 }
 public long getDatacenterId() {
 return datacenterId;
 }
 public long getTimesta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 这⼉就是获取当前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System.err.printf("clock is moving backwards. Rejecting requests
until %d.", lastTimestamp);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
 "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这个意思是说⼀个毫秒内最多只能有4096个数字
 // ⽆论你传递多少进来,这个位运算保证始终就是在4096这个范围内,避免你⾃⼰传递
个sequence超过了4096这个范围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if (sequence == 0) {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sequence = 0;
 }
 // 这⼉记录⼀下最近⼀次⽣成id的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这⼉就是将时间戳左移,放到 41 bit那⼉;
 // 将机房 id左移放到 5 bit那⼉;
 // 将机器id左移放到5 bit那⼉;将序号放最后12 bit;
 // 最后拼接起来成⼀个 64 bit的⼆进制数字,转换成 10 进制就是个 long 型
 return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private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private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dWorker worker = new IdWorker(1, 1, 1);
 for (int i = 0; i < 30; i++) {
 System.out.println(worker.nextId());
 }
 }
}

怎么说呢,⼤概这个意思吧,就是说 41 bit 是当前毫秒单位的⼀个时间戳,就这意思;然后 5 bit 是你传递进来的⼀个机房 id(但是最⼤只能是 32 以内),另外 5 bit 是你传递进来的机器 id(但是最⼤只能是 32 以内),剩下的那个 12 bit序列号,就是如果跟你上次⽣成 id 的时间还在⼀个毫秒内,那么会把顺序给你累加,最多在 4096 个序号以内。

所以你⾃⼰利⽤这个⼯具类,⾃⼰搞⼀个服务,然后对每个机房的每个机器都初始化这么⼀个东⻄,刚开始这个机房的这个机器的序号就是 0。然后每次接收到⼀个请求,说这个机房的这个机器要⽣成⼀个id,你就找到对应的 Worker ⽣成。

利⽤这个 snowflake 算法,你可以开发⾃⼰公司的服务,甚⾄对于机房 id 和机器 id,反正给你预留了5 bit + 5 bit,你换成别的有业务含义的东⻄也可以的。

这个 snowflake 算法相对来说还是⽐较靠谱的,所以你要真是搞分布式 id ⽣成,如果是⾼并发啥的,那么⽤这个应该性能⽐较好,⼀般每秒⼏万并发的场景,也⾜够你⽤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