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机器学习(第一周)-2、单变量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 with One Variable)

2.1 模型表示(Model Representation)

  1. 房价预测训练集 | Size in feet2 (x) | Price ($) in 1000's(y) | | ---------------------- | ------------------------- | | 2104 | 460 | | 1416 | 232 | | 1534 | 315 | | 852 | 178 | | ... | ... |

房价预测训练集中,同时给出了输入 x 和输出结果 y,即给出了人为标注的**”正确结果“**,且预测的量是连续的,属于监督学习中的回归问题。

  1. 问题解决模型

其中 h 代表结果函数,也称为假设(hypothesis) 。假设函数根据输入(房屋的面积),给出预测结果输出(房屋的价格),即是一个 X→Y 的映射。

hθ(x)=θ0+θ1x,为解决房价问题的一种可行表达式。

x: 特征/输入变量。

上式中,$\theta$ 为参数,$\theta$ 的变化才决定了输出结果,不同以往,这里的 x 被我们视作已知(不论是数据集还是预测时的输入),所以怎样解得 θ 以更好地拟合数据,成了求解该问题的最终问题。

单变量,即只有一个特征(如例子中房屋的面积这个特征)。

2.2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李航《统计学习方法》一书中,损失函数与代价函数两者为同一概念,未作细分区别,全书没有和《深度学习》一书一样混用,而是统一使用损失函数来指代这类类似概念。

吴恩达(Andrew Ng)老师在其公开课中对两者做了细分。如果要听他的课做作业,不细分这两个概念是会被打小手扣分的!这也可能是因为老师发现了业内混用的乱象,想要治一治吧。

损失函数(Loss/Error Function): 计算单个样本的误差。link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计算整个训练集所有损失函数之和的平均值

综合考虑,本笔记对两者概念进行细分,若有所谬误,欢迎指正。

机器学习中的目标函数、损失函数、代价函数有什么区别?- 知乎

我们的目的在于求解预测结果 h 最接近于实际结果 y 时 θ 的取值,则问题可表达为求解 ∑i=0m(hθ(x(i))−y(i)) 的最小值

m: 训练集中的样本总数

y: 目标变量/输出变量

(x,y): 训练集中的实例

(x(i),y(i)): 训练集中的第 i 个样本实例

上图展示了当 θ 取不同值时,$h_\theta\left(x\right)$ 对数据集的拟合情况,蓝色虚线部分代表建模误差(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我们的目标就是最小化所有误差之和。

为了求解最小值,引入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概念,用于度量建模误差。考虑到要计算最小值,应用二次函数对求和式建模,即应用统计学中的平方损失函数(最小二乘法):

$$J(\theta_0,\theta_1)=\dfrac{1}{2m}\displaystyle\sum_{i=1}^m\left(\hat{y}{i}-y{i} \right)^2=\dfrac{1}{2m}\displaystyle\sum_{i=1}^m\left(h_\theta(x_{i})-y_{i}\right)^2$$

y^: y 的预测值

系数 12 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结果,这里是为了在应用梯度下降时便于求解,平方的导数会抵消掉 12 。

讨论到这里,我们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求解 J(θ0,θ1) 的最小值

2.3 代价函数 - 直观理解1(Cost Function - Intuition I)

根据上节视频,列出如下定义:

  • 假设函数(Hypothesis): hθ(x)=θ0+θ1x
  • 参数(Parameters): θ0,θ1
  •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J(θ0,θ1)=12m∑i=1m(hθ(x(i))−y(i))2
  • 目标(Goal): minimizeθ0,θ1J(θ0,θ1)

为了直观理解代价函数到底是在做什么,先假设 θ1=0,并假设训练集有三个数据,分别为$\left(1, 1\right), \left(2, 2\right), \left(3, 3\right)$,这样在平面坐标系中绘制出 hθ(x) ,并分析 J(θ0,θ1) 的变化。

右图 J(θ0,θ1) 随着 θ1 的变化而变化,可见**当 θ1=1 时,$J\left(\theta_0, \theta_1 \right) = 0$,取得最小值,**对应于左图青色直线,即函数 h 拟合程度最好的情况。

2.4 代价函数 - 直观理解2(Cost Function - Intuition II)

注:该部分由于涉及到了多变量成像,可能较难理解,要求只需要理解上节内容即可,该节如果不能较好理解可跳过。

参数在 θ0 不恒为 0 时代价函数 J(θ) 关于 θ0,θ1 的3-D图像,图像中的高度为代价函数的值。

由于3-D图形不便于标注,所以将3-D图形转换为轮廓图(contour plot),下面用轮廓图(下图中的右图)来作直观理解,其中相同颜色的一个圈代表着同一高度(同一 J(θ) 值)。

θ0=360,θ1=0 时:

大概在 θ0=0.12,θ1=250 时

上图中最中心的点(红点),近乎为图像中的最低点,也即代价函数的最小值,此时对应 hθ(x) 对数据的拟合情况如左图所示,嗯,一看就拟合的很不错,预测应该比较精准啦。

2.5 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在特征量很大的情况下,即便是借用计算机来生成图像,人工的方法也很难读出 J(θ) 的最小值,并且大多数情况无法进行可视化,故引入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方法,让计算机自动找出最小化代价函数时对应的 θ 值。

梯度下降背后的思想是:开始时,我们随机选择一个参数组合$\left( {\theta_{0}},{\theta_{1}},......,{\theta_{n}} \right)$即起始点,计算代价函数,然后寻找下一个能使得代价函数下降最多的参数组合。不断迭代,直到找到一个局部最小值(local minimum),由于下降的情况只考虑当前参数组合周围的情况,所以无法确定当前的局部最小值是否就是全局最小值(global minimum),不同的初始参数组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局部最小值。

下图根据不同的起始点,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局部最小值。

视频中举了下山的例子,即我们在山顶上的某个位置,为了下山,就不断地看一下周围下一步往哪走下山比较快,然后就迈出那一步,一直重复,直到我们到达山下的某一处陆地

梯度下降公式:

$$ \begin{align*} & \text{Repeat until convergence:} ; \lbrace \ &{{\theta }{j}}:={{\theta }{j}}-\alpha \frac{\partial }{\partial {{\theta }{j}}}J\left( {\theta{0}},{\theta_{1}} \right) \ \rbrace \end{align*} $$

θj: 第 j 个特征参数

”:=“: 赋值操作符

α: 学习速率(learning rate), α>0

∂∂θjJ(θ0,θ1): J(θ0,θ1) 的偏导

公式中,学习速率决定了参数值变化的速率即”走多少距离“,而偏导这部分决定了下降的方向即”下一步往哪里“走(当然实际上的走多少距离是由偏导值给出的,学习速率起到调整后决定的作用),收敛处的局部最小值又叫做极小值,即”陆地“。

注意,在计算时要批量更新 θ 值,即如上图中的左图所示,否则结果上会有所出入,原因不做细究。

2.6 梯度下降直观理解(Gradient Descent Intuition)

该节探讨 θ1 的梯度下降更新过程,即 θ1:=θ1−αddθ1J(θ1),此处为了数学定义上的精确性,用的是 ddθ1J(θ1),如果不熟悉微积分学,就把它视作之前的 ∂∂θ 即可。

把红点定为初始点,切于初始点的红色直线的斜率,表示了函数 J(θ) 在初始点处有正斜率,也就是说它有正导数,则根据梯度下降公式 ,${{\theta }{j}}:={{\theta }{j}}-\alpha \frac{\partial }{\partial {{\theta }_{j}}}J\left( \theta_0, \theta_1 \right)$ 右边的结果是一个正值,即 θ1 会向左边移动。这样不断重复,直到收敛(达到局部最小值,即斜率为0)。

初始 θ 值(初始点)是任意的,若初始点恰好就在极小值点处,梯度下降算法将什么也不做($\theta_1 := \theta_1 - \alpha*0$)。

不熟悉斜率的话,就当斜率的值等于图中三角形的高度除以水平长度好啦,精确地求斜率的方法是求导。

对于学习速率 α,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值才能使得梯度下降算法运行良好。

  • 学习速率过小图示:

    收敛的太慢,需要更多次的迭代。

  • 学习速率过大图示:

    可能越过最低点,甚至导致无法收敛。

学习速率只需选定即可,不需要在运行梯度下降算法的时候进行动态改变,随着斜率越来越接近于0,代价函数的变化幅度会越来越小,直到收敛到局部极小值。

如图,品红色点为初始点,代价函数随着迭代的进行,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

最后,梯度下降不止可以用于线性回归中的代价函数,还通用于最小化其他的代价函数。

2.7 线性回归中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For 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模型

  • hθ(x)=θ0+θ1x
  • J(θ0,θ1)=12m∑i=1m(hθ(x(i))−y(i))2

梯度下降算法 $$ \begin{align*} & \text{Repeat until convergence:} ; \lbrace \ &{{\theta }{j}}:={{\theta }{j}}-\alpha \frac{\partial }{\partial {{\theta }{j}}}J\left( {\theta{0}},{\theta_{1}} \right) \ \rbrace \end{align*} $$

直接将线性回归模型公式代入梯度下降公式可得出公式

当 j=0,j=1 时,线性回归中代价函数求导的推导过程(看不懂请查阅导数基本公式): $$ \begin{align*} \frac{\partial}{\partial\theta_j} J(\theta_1, \theta_2)&=\frac{\partial}{\partial\theta_j} \left(\frac{1}{2m}\sum\limits_{i=1}^{m}{{\left( {{h}{\theta }}\left( {{x}^{(i)}} \right)-{{y}^{(i)}} \right)}^{2}} \right)\ &=\left(\frac{1}{2m}*2\sum\limits{i=1}^{m}{{\left( {{h}{\theta }}\left( {{x}^{(i)}} \right)-{{y}^{(i)}} \right)}} \right)*\frac{\partial}{\partial\theta_j}{{\left( {{h}{\theta }}\left( {{x}^{(i)}} \right)-{{y}^{(i)}} \right)}}\ &=\left(\frac{1}{m}\sum\limits_{i=1}^{m}{{\left( {{h}_{\theta }}\left( {{x}^{(i)}} \right)-{{y}^{(i)}} \right)}} \right)\frac{\partial}{\partial\theta_j}{{\left(\theta_0{x_0^{(i)}} + \theta_1{x_1^{(i)}}-{{y}^{(i)}} \right)}} \end{align} $$

所以当 j=0 时:

∂∂θ0J(θ)=1m∑i=1m(hθ(x(i))−y(i))∗x0(i)

所以当 j=1 时:

$$ \frac{\partial}{\partial\theta_1} J(\theta)=\frac{1}{m}\sum\limits_{i=1}^{m}{{\left( {{h}{\theta }}\left( {{x}^{(i)}} \right)-{{y}^{(i)}} \right)}} *x_1^{(i)} $$ 上文中所提到的梯度下降,都为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即每次计算都使用所有的数据集 $\left(\sum\limits{i=1}^{m}\right)$ 更新。

由于线性回归函数呈现碗状,且只有一个全局的最优值,所以函数一定总会收敛到全局最小值(学习速率不可过大)。同时,函数 J 被称为凸二次函数,而线性回归函数求解最小值问题属于凸函数优化问题

另外,使用循环求解,代码较为冗余,后面会讲到如何使用**向量化(Vectorization)**来简化代码并优化计算,使梯度下降运行的更快更好。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xiaoshun007~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