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海关针对进口商品的合规要求全面升级,跨境卖家与货代企业的运营风险陡增。新规中备受关注的「在途豁免」(In-Transit Exemption),成为化解清关危机的关键窗口。本文从政策逻辑到落地实操,助你快速掌握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在途豁免」?
定义:针对新规生效前已发货的在途货物,允许豁免部分合规要求(如关税调整、标签标准、数据申报等),避免因政策突变导致的滞留或退运。
窗口期:通常为2-8周,具体时长由CBP(美国海关)根据品类风险动态调整。
核心价值:为卖家争取合规缓冲期,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
二、新规背景与豁免逻辑
2024年重点监管品类:
-
电子电器(能效标签、FCC认证更新)
-
纺织品(成分标识、原产地追溯)
-
儿童玩具(ASTM F963-23新标强制化)
-
食品接触材料(FDA检测报告时效性)
政策意图:
通过「在途豁免」平衡监管升级与供应链稳定,避免大量货物因“政策时差”积压港口。
三、豁免适用条件与红线
必须同时满足:
-
货物在政策生效日前已完成出口报关;
-
提供海运提单/空运主单(MAWB)等运输凭证;
-
商品未被列入反倾销、知识产权侵权清单。
风险禁区:
-
试图修改提单日期伪造发货时间;
-
豁免期内未提交补充材料(如更新后的认证文件)。
四、四步锁定豁免红利
1. 紧急排查在途货物
-
拉取所有未到港货物的物流节点(ETD/ETA);
-
按品类分类标记高风险商品(如儿童玩具、带电池产品)。
2. 补足“豁免证据链”
-
留存原始报关单、商业发票、运输合同;
-
电子类商品需补充能效标签临时豁免申请(需向CBP提交预申报)。
3. 与货代建立响应机制
-
要求货代提供实时清关状态追踪;
-
针对可能查验的货物,提前准备豁免声明模板。
4. 工具化合规管理
-
使用多账号管理工具(如跨境卫士)隔离不同店铺的申报数据,避免因信息混杂导致申报错误;
-
建立新规监控仪表盘,实时同步CBP政策变动。
五、平台卖家VS独立站:差异化策略
平台卖家(Amazon/Walmart等)
-
风险:入库失败导致库存断货
-
应对:
-
向平台提交豁免备案编号(ITN码);
-
启用“合规过渡模式”,暂用海外仓贴标后中转入FBA。
-
独立站卖家
-
风险:消费者因新规拒收
-
应对:
-
前端页面添加“合规升级通知”,承诺豁免期内订单不受影响;
-
与物流商签订退件保险,降低退运成本。
-
六、长期趋势:合规缓冲机制常态化
从「在途豁免」到未来的碳关税过渡期,美国海关正将“政策弹性”纳入监管框架。2024年下半年的潜在风险点:
-
消费品回收标识(EPR延伸至进口环节);
-
供应链碳排放数据强制披露。
结语:窗口期的攻守之道
「在途豁免」的本质是政策与商业的博弈平衡点。卖家需做到:
-
快:48小时内完成在途货物合规诊断;
-
准:锁定豁免证据,避免模糊申报;
-
稳:借助工具实现多账号、多品类数据隔离,确保申报一致性。
唯有将短期应急与长期风控结合,方能在规则迭代中守住利润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