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干啥农民院士朱有勇-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谋定科技扶贫

学农干啥农民院士朱有勇-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谋定科技扶贫

(何咏坤 胡晓华)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时说。万祥军表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者。

图示:朱有勇院士给云大农学院学生带来开学第一课。

图示:朱有勇院士在实验田里与农户交谈。

我花了30多年

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朱有勇说:“我花了30多年,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国家领导人说过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感到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的时候,再苦都不算什么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主任当万祥军主任问及苦心研究30多年的心路历程时,朱有勇说:“辛苦是辛苦,但是当你感到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的时候,再苦都不算什么了。”

去年的12月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万祥军说:“连日来,‘民院士’朱有勇主动投身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传遍云岭大地。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与“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的创建者。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并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高校名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头衔都不会陌生,毕竟这个头衔还属于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油气专家苏义脑、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但今天我们要说点不一样的,一位农民院士—朱有勇。

1955年,朱有勇院士出生在了云南个旧的一家普通农户家里,从小跟大家一样,上树抓鸟、下水摸鱼的长大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至此,这位农民的儿子,开始了和土地打交道的旅程,

“我做院士也好,当教授也罢,实际上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农民,会种庄稼的农民。”朱有勇被群众亲切的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本人也十分喜爱这个称呼他这样说到:"这个称呼很自然、亲切,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喜欢。"而这个称呼也实至名归,40年的实地深耕,他当之无愧。

1996年,朱有勇完成了在悉尼大学两年的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谢绝了悉尼大学对自己的再三挽留,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说到这件事,朱有勇说:“宾馆再好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也是为他人做事。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我就愿意到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看到田地里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才真的开心。”朱有勇说。

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学校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把奖金全部捐出,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2015年,他又将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基金会。“现在奖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3届,36名师生获得了帮助。”朱有勇笑着说:“能够用这点钱,去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人来为中国农业服务,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朱有勇不仅自己扎根云南,还动员优秀人才到云南发展。李成云进入他的研究团队前,原本打算离开自己的科研单位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在朱有勇的极力劝说下,最终选择留在了云南。留下来的李成云专心研究,后来获得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1979年出生的朱书生,则是慕朱有勇的名从北京专门来到云南,刚来就参加了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如今他已是云南农大植病系副主任、工程中心负责人之一。

“而真正让朱有勇走上这条路的其实是一道题,这道题更让他扎根土地。”对话中万祥军对记者表示:朱有勇在1982年参加云南大学研究生面试之时,他被考官的一道题难住了:"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过百年,那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是利用什么控制病虫害的呢?"

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当年的朱有勇,不过也这是这个问题,鼓励着朱有勇开始了一生的追梦之旅。追寻梦想的过程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朱有勇自年少学成归来,一直扎根前线。事实上,直到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云南省澜沧县,朱有勇已经60岁,这个年纪,一般人都想退休,颐养天年,朱有勇不是没想过,可他更想做的是追逐自己的梦想,年岁也无法阻挡。


图示:云大农学院在勐海县试验种植的“多年生稻”。

图示:云大农学院保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朱蓉静(右三)与同学一起参与暑期课题调研。

云南新晋院士朱有勇

希望专心科研 不再担任校长

知道澜沧县的人都知道,这片土地多么落后,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生产技术却非常落后,农民们的收入微薄,日子过的辛苦,这更激发了朱有勇的斗志,熟话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朱有勇便在这片土地之上展开拳脚,撸起袖子埋头苦干、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这片土地、朱有勇便成了田间的"教书匠",若是当你看到村民们拄着锄头围城一圈在田间陇上听着一个老头手握竹竿,一边丈量着土地一边讲解着马铃薯的种植技术,问什么相关问题都微笑着回答,那便是朱有勇没错了,在田间的他,把技术和知识教给农民,带着他们脱贫,给农民们照亮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用毕生的光阴在完成着自己的梦想。

他追求的不是在发表几篇论文也不是身上背着多少头衔,他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拟的!"2000年,他的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朱有勇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与“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

至今,朱有勇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5项、国内外科技奖12项。主持完成20余项973、863以及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研发技术累计推广运用到1亿余亩。

回顾,在云南省教育厅召开的云南省高衅技创新人才迎新春座谈会。会上,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获得了一份由云南省教育厅赠送的特殊礼物—— 一尊他本人的头像。激动之余,朱有勇首次吐露成功秘诀:在于会聚“天时地利人和”之缘。他还表示,希望专心科研,不再担任校长一职。

省教育厅赠送朱有勇的这尊玻璃钢头像,高30多厘米,由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制作。当覆盖头像的红布揭开,朱有勇立即被这份“特别的礼物”感动。他从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杜玉银手中接过雕塑后,禁不住眼中含泪。“一般没在了的人才有雕塑,想不到人活着就见到自己的塑像,值得珍藏一生”。

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提醒他:“把雕塑摆到桌子中央,让大家看看。”朱有勇不忘幽默地说:“看看哪一个更帅!”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说“本人更帅”的,还有的说“越看越像”,引得省教育厅召开的“高衅技创新人才迎新春座谈会”的会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朱有勇今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的高校目前共有陈景、戴永年、朱有勇三位院士,而朱有勇是第一位云南本土高校培养的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说,一个农民的孩子,在乡下长大,父母不识字,家里也很穷,从农村出来“本来只想混碗饭吃”,没想到能做到教授、院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的结果。”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顺应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云南农业大学,遇到一个好的团队,不用花心思做行政工作,只要花心思做校长该做的事,做好教授的活。我知道云南有很多富有潜力的科学家,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也能做成院士。”朱有勇表示,自己将继续专心科研,希望不再担任校长,有些会自己会参加,有时可能会得罪人,参加不了。“不懂行的事,就算自己是个院士,也不能乱说话。”

地方所需云大所能

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找准“地方所需、云大所能”服务脱贫攻坚,自2015年以来,云大协助省直相关部门承担着凤庆县、会泽县、勐海县、泸水市及独龙江乡的精准扶贫任务,并挂包帮扶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云大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朱有勇的扶贫经验,为我们学校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云大扶贫办主任崔茂乔表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云大将找准“地方所需,云大所能”的结合点,举全校之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助力地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多年生稻’、乡村建筑规划、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饮水净化、远程医疗、文化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云大空间无限。”受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工作的鼓舞,云大科技处处长胡金明详细梳理了云大在人文科学、农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成果,对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应用,他充满信心。

崔茂乔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大先后筹集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帮助凤庆县当地乡村卫生所建立了42个远程医疗系统,在临沧建成30多个节能烤烟房,累计派出42名扶贫队员驻村扶贫,有36名学生志愿者先后赴独龙江乡支教,向凤庆鲁史镇的“云大书院”捐赠图书60000余册。

朱有勇不光潜心科研,还致力于将其成果惠及于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朱有勇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我就选择了澜沧县。”国家脱贫攻坚的号令刚吹响,朱有勇就选择到距昆明约600公里的澜沧县进行科技扶贫。

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朱有勇和团队深入各乡镇、村、企业,用科技的力量为澜沧县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在澜沧县的田间地头,经常能遇到朱有勇给农户示范操作。

“那段时间,我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主要是想为农民找准、找好发展项目。”朱有勇说。每天清晨,农作物还挂着露珠,他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朱有勇团队帮助实施的冬季马铃薯项目使当地马铃薯收购价达正季价格的5倍,每亩增收9000多元。

他还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优质且经济价值高的三七。“林下种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三七),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朱有勇团队成员毛如志博士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要从项目资金上扶,更要从人才、智力上扶。”朱有勇说。他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两站”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助力脱贫攻坚。他还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和教育资源,建设了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澜沧县分中心,在学校开设马铃薯班、蔬菜班、林下种植班和大专班,从蔬菜种植、网络营销等方面为贫困县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经过朱有勇及扶贫干部的努力,一批批扶贫项目得以实施,澜沧县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

“实干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只有实干者才能确保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对话中万祥军对记者强调:朱有勇,这个高原汉子,立足于平凡的岗位,却有着崇高的追求,这种追求,百折不挠,这种力量,持久深沉。

学农干啥农民院士朱有勇-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谋定科技扶贫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