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学术报告,聚焦于AIGC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从ChatGPT的崛起切入,系统探讨了AIGC技术如何推动教育范式创新、技能本位教育的兴起、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数字德育面临的伦理挑战。通过结合技术发展、教育理论、国际案例及未来展望,报告提出了“高意识学习”“人机共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在技术赋能的同时需关注思维培养、伦理治理与综合能力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AIGC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机遇
AIGC技术以其强大的内容生成、个性化适配和自动化处理能力,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首先,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AIGC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的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等素材,极大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时提升资源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AI工具可以自动生成不同难度层级的练习题,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其次,在个性化学习领域,AIGC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为其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和反馈建议,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化教育模式。此外,AIGC还在教育评价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如自动批改作文、生成学情分析报告等,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评估教学效果。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IGC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生态的重构。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教学模式逐渐向“人机协同”的多主体互动转变,虚拟教师、智能助教等新型角色开始融入课堂。同时,AIGC的普及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普惠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特别强调,AIGC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展沉浸式学习体验,为职业教育、科学实验等高实践性学科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中AIGC技术面临的挑战
尽管AIGC技术前景广阔,但其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伦理与隐私问题。AIGC依赖海量数据训练,而教育数据涉及学生的敏感信息,如何确保数据安全、避免算法偏见成为关键议题。例如,若训练数据存在性别或文化偏见,生成的课程内容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其次,AIGC的内容可信度问题不容忽视。AI生成的文本或答案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若缺乏严格审核机制,将误导学生认知。此外,教师与学生的技术素养不足也可能制约AIGC的应用效果,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或缺乏操作能力,导致工具与实际教学脱节。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教育本质的异化风险。过度依赖AIGC可能削弱教师的育人职能,使教育沦为“技术驱动”而非“人文引领”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指出,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教育的情感温度和价值观引导,是未来需要平衡的核心矛盾。此外,AIGC技术的版权归属和法律监管空白也亟待解决,例如AI生成的教案或论文是否具有原创性、如何界定侵权责任等,均需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明确。
三、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贡献与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技术—教育—社会”协同治理框架。在技术层面,倡导开发可解释、可审计的AIGC教育工具,确保算法的透明性;在教育层面,推动教师AIGC能力培训计划,帮助教育工作者适应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在社会层面,呼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监管体系,制定教育领域AIGC应用的行业标准。
该校还通过实证项目验证AIGC技术的可行性。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AI助教”系统,辅助教师完成作业批改和学情追踪;在高等教育中探索AIGC支持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如利用AI生成虚拟实验室案例。这些实践为全国教育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四、未来展望
AIGC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渐进式的革命,其最终目标并非替代人类教师,而是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强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GC与教育科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关注技术应用中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数智化”时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