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一份由浙江大学出品的DeepSeek系列公开课第三季第一期,公开课的主题是当艺术遇见AI,科艺融合的新探索。本报告系统展示了浙江大学在艺术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涵盖古画修复流程、色彩复原技术、诗画融合模型、图像召回试验,以及AI在古画鉴定中的应用(如ChatGPT分析、ArtEyer工具)。通过数据增强、跨模态分析和多策略协同,探索如何利用AI提升传统艺术保护的效率与准确性,推动科艺融合的创新实践。
艺术与科技的对话由来已久,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将解剖学应用于绘画,到印象派画家借助光学理论革新色彩表现,艺术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与美学相互启迪的历史。浙江大学对这一历史脉络有着深刻把握,活动并未将AI艺术呈现为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科艺交融的悠久传统中审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器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当代科艺融合提供了独特视角——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艺术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大学团队在AI书法生成、国画风格迁移等项目中,成功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创造性结合,使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浙江大学在AI艺术领域的探索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征。计算机学院的算法专家与艺术学院的创作者并肩工作,工程师的技术思维与艺术家的人文视角不断碰撞融合。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创意成果。活动现场展示的"AI虚拟舞者"项目,结合了运动捕捉、生成对抗网络和实时渲染技术,创造出能够即兴响应音乐节奏的数字化身;"智能诗歌创作系统"则通过深度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和意象组合规律,生成既符合传统规范又富有新意的诗句。这些项目共同展现了浙江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这里正在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艺术,兼具逻辑思维与审美敏感的复合型人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浙江大学的科艺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