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通过socket执行dos命令)

利用python执行dos界面命令,
这里用到的有os模块中的popen、还有socket模块

服务器端代码
import socket, os
server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 指的是tcp协议
server.bind(("localhost", 9999))
server.listen(5)
while True:
    print("开始等待连接!!!")
    conn, addr = server.accept()
    print("客户端地址:", addr[0], "端口:", addr[1])
    print("客户端连接成功\n")
    while True:
        try:
            print("开始工作".center(25, "-"))
            print("等待新指令:")
            msg = conn.recv(1024).decode()  # 接收客户端信息并解码,默认为UTF-8编码
            if not msg: continue
            elif msg == "bye" or msg == "exit":
                print("客户端[%s:%s]已断开连接!!!\n" % (addr[0], addr[1]))
                break
            else:
                print("执行新指令:%s" % msg)
                cmd_res = os.popen(msg).read()  # 接受字符串,相当于在dos命令界面,执行命令
                cmd_size = len(cmd_res.encode("utf-8"))  # 将命令的结果编译成\xx\xx\xx,再进行统计字符数,因为结果中有汉字,编码后的一个汉字为三个字符,所以客户端接收的时候也要统计bytes类型的字符数
                if cmd_size == 0:  # 如果执行的是错误的命令,数据大小就为0,就执行下面的语句
                    conn.send("0".encode("utf-8"))  # 发送一个0给客户端,客户端接收的是个字符串0就表示命令有误,可以重新输入
                    continue
                conn.send(str(cmd_size).encode("utf-8"))  # 发送响应数据的大小(全部是变为bytes类型后统计的字符数)
                cli_res = conn.recv(1024).decode()
                print(cli_res)
                conn.send(cmd_res.encode("utf-8"))   # 发送真实的数据
                print("all send done。。。。。。\n")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as f:  # 客户端轻强制断开时,服务端会报这个错误,利用断言来捕获异常
            print(f)
            break
客户端代码
import socket

clien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localhost", 9999))


while True:
	msg = input(">>>:").strip()
	if not msg:
		continue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 发送命令
	if msg == "bye" or msg == "exit":
		break
	cmd_size = client.recv(1024)  # 接收响应数据的大小,此时接收的数据为bytes类型
	if cmd_size.decode() == str(0):   # 如果等于字符串0就表示命令有误
		print("执行无结果,可能命令错误,请重新输入")
		continue
	print("数据总大小为:", cmd_size.decode())  # 将结果解码,如果不解码,打印的结果中前面会多一个“b”例如:b"593"
	client.send("已收到发的数据。".encode("utf-8"))  # 防止黏包,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
	data_size = 0    # 数据的起始值
	data_total = b""  # 空值,用于和后面接收的数据拼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响应数据
	while data_size != int(cmd_size.decode()): # 判断服务端发送的大小和客户端接收的大小是否一致,一致表示全部接收,不一致时一直循环接收数据
		data = client.recv(1024)   # 接收的是bytes类型
		data_size += len(data)    # 接收的数据大小,这里的汉字也变成了bytes类型,一个汉字为3个字符,和服务端一致
		data_total += data   # 这里不能解码,因为拼接的类型就是bytes类型
	else:
		print("实际接收的大小:", data_size)  # 实际接收的总数据大小
		print(data_total.decode())  # 将所有接收到的结果进行解码,得到可见的结果
		print("recv done ......")

client.close()
TCP黏包问题: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
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
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可靠黏包的tcp协议: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黏包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发送数据包时,每次发送的包小,因为系统进行优化算法,就将两次的包放在一起发送,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占用。多次发送会经历多次网络延迟,一起发送会减少网络延迟的次数。因此在发送小数据时会将两次数据一起发送,而客户端接收时,则会一并接收。#即出现多次send会出现黏包

第二种是因为接收数据时,又多次接收,第一次接收的数据量小,导致数据还没接收完,就停下了,剩余的数据会缓存在内存中,然后等到下次接收时和下一波数据一起接收。

发送方问题: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很短,数据了很小,会合到一起,产生粘包)

接收方问题: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产生粘包)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