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挖的坑,再深也要把它填完,毕竟是学土木的。还要再种点花草浇点水,证明自己作为土木人除了又土又木,还是有点水的,水土都服的。
第七记:强度记(雾里看花的规律与定律)。此记的公式比较多,看得我头有点浆糊,梳理了三遍后感觉浆糊强度变大了,能够承载此记的笔记了吧。强度理论是随着人类使用的材料历史演变而迭代跟进的。土力学里面的是以莫尔库伦强度准则来说明的,这个强度准则是以一种临界状态的应力状态组合的形式来定义的。土是散粒体材料,总体而言土的破坏是由于土颗粒间的摩阻失效产生的。莫尔库伦强度准则是针对有围压状态影响的土体,将土体抗剪强度以某种应力分量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式中的一些相对固定的参数便是强度指标: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如果对于无围压的材料,无强度指标一说。此记中论证了土体强度的本质是土颗粒间存在着颗粒接触的黏聚分量(由化学结构性引起)、颗粒间错动的摩擦分量(类比摩擦力)和体积变化的剪胀分量(类比齿轮咬合效应)。第一个分量由长期应力历史的历程及结合水膜决定,后两个分量由应力状态及其应力历史决定。理论上,重塑黏土试验时,其强度包线在纵轴的截距往往是0。原状土的是这样的:
在不排水剪切的过程中,如果土体是剪缩趋势(土体孔隙率较大),在极短时间内水体积被压缩(量级很小)。根据流体压缩性可知(水的压缩系数很大),水的压强迅速上升,产生正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此时如果打开了排水阀门,由于土体内部水压大于外部水压,水从土体孔隙排出,使得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实现了真正的体缩。如果在土体高密实度条件下,土体面临的剪胀趋势,水会按上面对应相反的分析产生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土体实现真正的体胀。此记对三轴固结不排水CU试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得出已知滑动面的边坡工程问题分析中,直接采用CU 试验的总应力切线指标计算会高估安全系数,并给出了一张高估百分比表格:
而对仅知主应力状态的地基承载力计算,或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进行极限土压力计算问题中,建议采用CU总应力切线强度指标。有个案例,美国某谷仓的地基破坏就是因为强度指标被忽视或错误使用。
第八记:土压力记(授之以渔的土压力理论)。此记介绍了挡墙位移时的滑动面形式:直线段加圆弧或者对数螺旋线的组合滑面形式(平面空间中)。
对于挡墙位移形式与朗肯极限状态位移间的关系图中,有些挡墙位移形式下部分区段的预测土压力分布线超越了所界定的主动土压力线。这样墙后土体一部分超越极限状态,一部分仍处于稳定状态,符合逻辑吗?土体极限状态定义上来说以轴向应变达到15%作为临界应变来判定,即一旦某处土体轴向应变开展超过达到15%就是极限状态。但是实际上,土体是硬化弹塑性材料,只有当大部分区域土体的轴向应变均达到15%,土体才会发生整体破坏。
被动土压力在地基承载力和挡墙基础或圬工建(构)筑物等受到荷载作用后产生的水平力计算中常常被需要求解。此记把太沙基描点法用在了被动土压力的求解中,非常经典。
还有用CU试验中得到的强度包线判别土体应力状态时,剪切前小主应力必须为有效应力,CU试验将加载的过程分为了排水条件下的围压加载和不排水条件下的剪应力施加两个过程,土体剪切前一直处于排水状态,即为有效应力状态。在无法测定超孔压的不排水条件下有附加总应力作用于挡墙时(滑坡等),墙后土体的安全吗?设计时一般会预先进行安全性预算,以预留适当的安全范围,确保建(构)筑物安全运营。若达到极限状态,挡墙土压力又该如何计算?此记用固结不排水CU试验(得到强度指标)与不固结不排水UU试验(得到加载路径相似的某一应力状态下的土体不排水强度)结合,巧妙的解决了采用总应力法求解土体极限状态下的黏性土体土压力(水、土分算)。
这个用水土分算的方法巧妙的得出了黏性土体土压力的计算方法,是一种新思路。但是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12版)中规定: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黏质粉土可采用水土合算法,对正常固结和超固结土。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应采用三轴CU指标或直剪固快指标,对欠固结土,宜采用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压固结的三轴UU指标。规范采用的是水土合算法来得出黏性土体土压力。《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12版)中规定:对地下水位以下的砂质粉土、砂土和碎石土,应采用土压力、水压力分算方法,水压力按静水压力计算(若存在渗流,应按渗流理论计算水压力和竖向有效应力)。有个案例,上海的“楼倒到”事故就是一例非典型的土压力破坏问题,土压力理论存在开放性,我们应该意识到要打开视野。
还有最后两记的笔记,大家期待吗?
看完来个段子(米粉店):与一哥们在粉店嗦粉,觉得汤没味太淡了,于是去找盐巴,正好粉店老板两口子吵架,老板说了句:“言尽于此,是不是?”这哥们来了句,“是的,怎么盐都到那边去了,这粉店不地道,找个盐巴那么费劲,盐尽在那了。”老板顿时石化......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一个大神哥们的好网站等着你。建筑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