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同行,有多少人是误打误撞进入到了质量这个看似无实用价值却有无限潜能的岗位,为什么说是无实用价值(企业式的背锅救火特种兵、先头部队,无法效益最大化的输出群体),为什么说是有限潜能的岗位(从品质思维来看PDCA cycle +risk-base thinking+专业知识顶层设计 系统-子系统-部件FMEA模式-精益管理的思想流)这二者看似矛盾统一却有有限对立,下面结合我的质量生涯做些拙见及观点分享,请各位大咖、同仁、看官批评指正
无:
a.岗位产生背景:新业务开发,现有人员更迭、业务需求刚性、客户认可不够(需求)
b.岗位价值分析:一岗多能(分工不合理,能者多劳,价值低)、量化技能(招聘JD总是认为你的知识可以量化,然后用一个数字买断它,付最少的钱干最好的活)、定位缺失(人才画像与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不匹配,摸不清道不明,先通过招聘试水、称重,然后完善)(价值)
c.能力转化分析:很多公司火速招人然后火速裁人,无非是看重了人的短期变现能力及快速产出稳定局面的期望(身份转正)两者的优劣博弈期望,未从长远考量无形的知识及品质思维价值流带来的业务指数级增长(称重)
以上三点都是从无的层面来讲,从企业来讲任何风险都希望转嫁,有些空手套白狼的预判思维在作怪,要么认为候选人的资质和经验作假,要么认为候选人的待遇范围作假,要么认为候选人要那么多钱而面试的表现很差落差感太大,要么认为候选人的稳定性不够,总之一切都是在踩、压、称、评多维度的对无实用价值的进一步论证
有:
品质思维运用:纵观很多质量大咖,他们的品质理念都得到了推广与传承,如 朱兰、费根堡姆、休哈特、克劳斯比、田口玄一、戴明等都是发展了自己的品质思想并进而进一步推广然后成为一代大师,受人尊敬的质量先驱
品质人格展现:与很多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最看好品质人的三个特点是人品、能力、责任,或许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大力吐槽,我觉得有这样质疑的声音很正常,因为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不同,求同存异也是时代的主流,但是我认识同行的中层及高层他们都看中这样的候选人,简单的概括下合格品质人(人格)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力+意识)做好自己岗位职责的事(责任+意愿)
品质价值核算:很多公司招聘的西格玛专家、精益专家、FMEA专家、DFSS专家及5S专家、流程管理专家都会出很高的价格来挖掘市场或者行业上的人才,为什么他们愿意出高价,其实无非就是成本效用、成本效果、成本效益综合权衡的结果,也懂得无形的价值决定了高期望的价格
从以上三点来看,品质是有潜力的岗位,是有潜力的市场,也是有潜力的价值,深耕品质,打磨专业,等待机会,终会发光,各位品质同行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加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