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 | Service Mesh 时代的选边与站队

演讲实录 | Service Mesh 时代的选边与站队

https://www.kubernetes.org.cn/3354.html

敖小剑/数人云资深架构师

十五年软件开发经验,微服务专家,专注于基础架构,Cloud Native拥护者,敏捷实践者。曾在亚信,爱立信,唯品会和PPmoney任职。

Service Mesh 时代下的选边与战队

在2017年,Service Mesh技术在快速成长。我们看到在年中的时候,Istio非常霸气的登场。如果大家有关注Service Mesh这个技术,就会知道大概10天前,Conduit这个产品突然发布了。实际上在这过去的一年当中,Service Mesh历经了非常多的事情。在经过2017年的酝酿过程后,Service Mesh技术接近一个爆发的状态。而2018年很有可能就是Service Mesh全面爆发的一年,它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重新塑造整个微服务市场。

在今年十月份的时候,我在QCon做了一个演讲,叫“Service Mesh——下一代微服务”。这个口号十月份喊出来的时候,还是有蛮多反对的声音。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一直当成玩笑来说。当时QCon在转我的演讲实录文章的时候,在我的标题后面,在“Service Mesh:下一代微服务”后面打了一个问号,那个问号是InfoQ的编辑加的。我的理解是,小编觉得如果这个标题由他们发出来,可能有InfoQ的印号。所以为了避嫌,在后面打了一个问号。

大概是在一个星期前,KubeConf刚刚召开,Service Mesh非常的火,而这个时候InfoQ做了一个事情,把之前QCon的视频处理好了发出来。视频的标题是”Service Mesh:下一代微服务”,后面再也没有问号了。这是很小的插曲,非常深刻的表明过去的几个月当中,Service Mesh技术快速的变化,以及大家对它认知的变化。

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站队和选边。上面有一句话叫”新一轮的江湖厮杀又一次开始了”,有个小问题,为什么要说”又”字?大家觉得上一轮江湖厮杀是什么内容?我们来问一个问题,在大家的认知当中,IT领域的上一轮厮杀是谁对谁。

(备注: 现场互动,有同学指出,容器,K8S,Mesos,Swarm)

这场厮杀的结果如何?K8S笑到了最后。那现在开始,我们来看看新一轮的厮杀是什么样的结果。

Bouyant

让我们从 Buoyant 这家小公司开始。

Buoyant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但这家公司是Service Mesh的先驱,是Linkerd的公司,而Linkerd是业界第一个Service Mesh。这家是初创型的小公司,今年七月份刚拿到A轮的一千万美元融资,开发团队不到20人,我在他网站主页数了一下也就17、18个左右的样子。

创始人是两个前Twitter的基础设施工程师,CEO是William Morgan。因为融资的关系,A轮融了1000万美元,最近也在招兵买马,招了一些高手进来。这里我们单独列了一位大牛,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他曾写了一篇文章叫《模式:Service Mesh》,那篇文章基本上是目前介绍Service Mesh最好的、最经典的文章之一。大家可以看到,中间这位同学,William,这个人是它的CEO,Service Mesh全球第一个布道师: 他定义了Service Mesh,开始在全球讲Service Mesh。右图这张图是在2016年九月份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汇。

但是,先驱有个问题:先驱和先烈只差一个字。一个常见的说法是: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可能就变成先烈了。

就在Linkerd和William还在布道的时候,让业界慢慢开始接受Service Mesh这个概念,发现后来,有一堆新人出来了。

新的Service Mesh,在2017年,噌噌噌的来了。第一个,Envoy,这是业界第二个Service Mesh,在今年九月份的时候,同样加入了CNCF。

Envoy还好,基本上属于同质竞争,就是大家都在一个层次上,至少还有的打。

但很不幸,Istio杀出来了——大家可以看到Istio发布的时间点还是很快的,5月,10月,12月,就0.3了。Isito从架构,从功能上,比Linkerd和Envoy是上了一个层次。这个就头疼了,属于下一代打这一代。按照《三体》的说法,这属于降维攻击:只要对手完成,基本上就是等死。

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的时间表:Linkerd加入CNCF是一月,这是一个很关键点的,当时CNCF在类别上写了一个Service Mesh。当时看到这个词时还不知道Service Mesh是什么概念。但它对Linkerd特别重要,因为业界已经接受了Service Mesh的概念,且又被CNCF认可了。

而后Linkerd1.0发布不到一个月,Istio就出来了,紧接着Envoy在九月份杀入CNCF。时间点上可以看到非常近,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个月”。整个2017年,Service Mesh的风头就是以一个月一个月的方式在做变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事情有多残酷:前脚还很悠闲的做先驱,做布道,眼看就要变成先烈了。

Istio缘何这么强?主要是三位创造Istio的大佬,Google、IBM、另外一位 Lyft在前面两位这里算是小的。所以对于Linkerd来说会有种一时瑜亮的感叹:Linkerd刚出来很强,跨了一个时代的感觉,但脚还没站稳,就让人给揍了回来。

而Istio这个产品不仅后台过硬,社区支持够强,人也够多,能力也足,最重要的是它还特别努力。Isito在今年2700多个Commits,数量远远超过了Linkerd,可以说在产品上,Istio做的非常努力。而在人手上,整个Linkerd公司才不到20人,Istio的Working Groups的Leader就已经23位了,怎么玩?这就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对方不仅强,还很努力。

接下来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怎么办?

现在Google带着Istio出来了,还叫上了一堆IBM,Lyft这样的助手,以及社区。对于Linkerd以及它的Service Mesh类的产品,就要面对一个问题:到底是想跪着生?还是站着死?

如果你有勇气和它对抗,那你站着,但若面对的是这样的竞争对手,胜算在哪里?如果没有勇气直面,接下来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因为我们数人云也在考虑要不要做一个Service Mesh的产品,这个问题细想起来,真的会很纠结。

Google

我们来看看Istio身后的Google。

Google是我个人是最崇拜的公司,没有之一,它做了很多让我感觉是真的在推动人类文明往前走的事情,比如它前段时间发表的论文。

我们回到容器、云的领域,Google非常的强,可以说是“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左边,Kuberentes,屠龙宝刀已成,现在是“号令天下 莫敢不从”,整个领域都没人敢说不。

右边,Istio,现在还在磨砺,虽然还未成功,但有勇气跟它竞争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是目前我个人的判断,因为个人原因我比较关注这几个点。

GCP是Google云平台的缩写,下面是四个旗下的产品:

其中Kuberentes很熟悉了,它已经搞定整个容器,而且是Done的状态,基本上已经是事实标准了。

Isito按照我的理解是准备出来搞定下一代微服务的,仍在路上,但等成熟稳定后,基本上很难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后面两个可能相对偏门一点,但对我比较特殊,我可能是国内第一批对gRPC进行研究的。如果大家对gRPC这个技术有所了解,可能会知道我的名字。这个东西基本上是搞定下一代的RPC通讯了,大家没有知觉的情况下,下一代的RPC基本上在它那里了。目前这个市场用的不是特别多,仍在培育当中,但也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而HTTP/2现在已经是W3C的标准,搞定了下一代HTTP:大家还停留在HTTP1.1上争夺的时候,Google已经偷偷摸摸的直接把HTTP/2搞定了。

这四个产品加在一起的有什么感觉?我的想法是GCP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接下来在容器、微服务、通信这个领域,都在Google的范围之内——它已经把路完全铺好了。

底层操作系统,中间的容器,可能有一部分的PaaS系统,类似GCP这种,都是从Kuberentes这边走,已经搞定。服务间各种通讯,通讯机制如HTTP/2以及gRPC,这两个已经是事实标准了,搞定。现在全力以赴做微服务,Istio,准备继续往上做。

大家注意这张图,Google现在是从底层一步步向上做,趋势非常明显。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个布局。现在我不敢确定说Google是否真的在下这么一盘棋,但若真的有人在刻意下棋,只能说明这个棋手的能力太强了。现在要跟Google去争,如何去争?直接帮你将后面的东西全部铺好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悬念,如果一两年之内,Istio有能力将微服务这一块完全搞定,那么它的下一个目标会是什么?不出意外的话Google会继续往上走,继续往业务上走,但会是什么现在还想不明白。

这里留一个悬念,两年之后大家再来看这个图,就可以知道这个问好是什么。

OK,是不是有种阴谋论的感觉?

回到微服务,在Service Mesh这个领域,Google这一次没有直接自己单干,而是搞了一套Istio,然后这次找了IBM。这里面有一个象征意义的东西,Google其实是标准互联网典型代表,但IBM是传统企业,虽然也一直在往互联网上走,一直往这方面做,但企业形象还是偏重传统。他的目标用户也是偏向传统企业用户,它们的合作象征意义是非常大的。

上面我一直在推一个概念,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技术潮流,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传统企业用户向互联网技术做转型,大家注意到这个趋势,会非常明显。如果你在互联网工作,是没什么感觉的。但是如果看传统企业用户,会发现他们现在的技术完全是往互联网这边走,往微服务、容器、敏捷走,现在基本上他们都开始陆陆续续放弃weblogic、EJB、ESB,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这样的一个合作很有意思。

Google在Istio之前是有一些项目的,当时做了一个Google Service Control,如果熟悉Envoy,会发现这个功能点和现在istio的功能点非常像。实际上当时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这样的,IBM的一个VP在Istio出来之后发表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说Google和IBM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做了一些事情,后来他们彼此间了解之后,发现相互之间是可以互补的,而且方向一致。所以做了很重要的一个决策:各自放弃吧,合起来一起做一个。刚好套上Service Mesh的概念,就这样一拍即合,搞定。

可以想象Google和IBM的影响力,一起合作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看到Istio在社区里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响应。这些东西是在0.1版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响应了,0.1是在今年五月份。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是Oracle。容器:K8S,这不出意外。微服务直接选Istio,这个有点出乎我意料。Serverless是直接收购了一个FN的项目。这里面很明确的是,他们的微服务就是Istio,这是它的战略决策。

Redhat就比较好理解,它一直跟Google和Kubernetes跟的很紧,所以它选择Istio完全可以理解。

反而是最后这一位,Pivotal,它的Cloud Foundry非常明确要支持Istio。但是这里面有点古怪的地方是,这家公司本身是好像有点跟Google对着干的感觉。

后面几家公司相对比较小一点,但是它们各自领域都是比较特殊的。但是这几家公司除了Ambassador时间不确认,剩下五家公司都是在0.1版本出来的,今年五月份出来,就明确要支持。

这也体现了Google在社区可怕的号召力:一个新的开源产品才发布0.1版本,别人就已经开始站队,这是什么概念。

左边这张图,大家应该看过了,前一段时间在网上非常火,因为这个代表今年KubeCon非常标志性的一个东西,就是Service Mesh在这次会议上非常火爆。2018年预测它会全面的爆发,至少这个技术会在大多数的领域会被人关注、使用、探索,不排除落地,如果它的release版本发布足够快。

Istio应该会在2018年发布,我还顺便问过0.3版本,按照它的说法,是已经接近了Production Ready。但是根据我们测试的结果,不行。这里面还有一些小障碍,可能0.4、0.5可能会,但是从目前看,差距不是特别远,但2018年这个产品肯定会发布的,具体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不好说。

IBM

再来看看IBM。

刚才说它有一个产品的,现在非常明确,这个产品已经停止演进。

现在的战略其实非常的明确,它自己的公有云改成基于Kubernetes,接下来会支持Istio,它的云服务商会推广。

而且听说已经在公有云上上线了,但是没有找到,不过很明显它接下来会直接在公有云上直接支持Istio。

这里面有一张图是Istio的Working Group,可以看到这个图上的leader,23位leader,基本上都是IBM和Google的人。而且这里面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到一点,IBM在这个项目当中是属于深度参与的状态。它基本上和Google一对一了,基本上所有的团队都在,和Google平起平坐。目对于IBM来说也是投入非常大,也是非常重视的一个项目。

前面说到Istio有三位创始人,这里谈到两位,整个Working Group里只看到这两个公司,Lyft哪里去了?Lyft一直都没有出现。

Lyft

Lyft的贡献完全在Envoy代理,这张图是很经典的Istio架构的图,红色箭头对应的位置是Envoy,它是做底层的数据平面。Lyft所有的贡献都是集中在Envoy代理里面。其它的东西是Google和IBM在做,而这个地方是Lyft在做。

这里面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有点阴谋论的感觉。

首先在Envoy这个角色上,它是扮演数据平面的角色。第二个是它的控制平面是通过API来跟数据平面交互,没有绑死,是一个明确的API。底层数据平面的具体实现和核心的控制平面是解耦的,是通过一个定义好的API来做这个约束。所以理论上有一个可能性,只要兼容这个API,Istio可以和任何一个数据平面集成。这是可以替换,当前默认集成是Envoy——这个地方有没有感觉到,似曾相识?

大家想一下K8S和Docker的关系,还有OCI规范,你会发现好像有这么回事。但是现在默认的是Envoy,但是这里面存在微妙的感觉,就是说它存在替换的可能性。有一些事情只要有可能,就有可能会发生,对不对?那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Istio其实是给其他Service Mesh留了一条活路。Istio是来换代的,理论上它来了后,其他Service Mesh就死了,只有它能成,但是它还是留了一条活路。这个考虑,不太清楚,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节约时间快速推出产品”,所以它刚刚出道的时候,选择了没有自己做数据平面而是集成。Istio出来时选择了集成Envoy,Envoy是c++。按照Google的习惯,做这种底层的东西,肯定是自己都做的。但是它选择集中精力去做控制平面,把数据平面给Envoy去做。所以这个地方,原配是Envoy,但是原配是原配,没有说一定要白头偕老。Linkerd就发现这个问题,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没有挖不动的墙角,只有不努力的小三。Linkerd就干了这个事情,他在1.2、1.3的版本当中,从半年前开始,他就开始做Istio的集成,努力的满足Google的API要求,往那边去走。这个兼容它一直在做,非常努力的在做,被我成为努力的小三。

有努力的小三,就意味着还有一个不努力的小三——nginmesh。今年大概九月份的时候,nginx突然宣布要搞出一个Service Mesh来。当时我个人很兴奋,当时它写了一篇文章,我就去翻译这些文档。文中说它要和Istio集成,当时以为有一场好戏看,两个小三开始打原配了。结果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开源三个多月,它几乎没提交。非常的不努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下来,在看Istio的核心模块,控制面板上面有三个核心模块,上面这三个模块都是Google自己在做,唯独留了下面Sidecar。四个东西做三个,留一个,大家能想到什么成语吗?

围三阙一,又名叫“围师必阙”,这是孙子兵法里的一条,打仗的八个原则之一。它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全面合围敌人的话,有可能会让对方的指挥官定下拼死一搏的决心。反而你故意留一个缺口,对方就会在到底是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会使对方的军心和斗志涣散。

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四个东西故意留了一个,给其他Service Mesh一条活路。但是这有点阴谋论,我也不确定它们是不是真的这么玩。如果是真的,只能说Google的”心机”太可怕了。但是感觉上是这样的,因为对其它的Service Mesh而言,这个事情上就有选择。到底要不要跟Istio联手,到底要不要做这个小三。

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对不对?

对于Envoy和Lyft来说,好啊好啊,就像图中一样握手。女神说,你要不要来啊,来啊来啊,搞定。所有Envoy很开心,Lyft也很开心,Lyft直接把整个Envoy贡献出来了,整个团队干这个事。

但是有一个问题,对于右边这个图,对于Linkerd来说,这是荣幸吗?右边这个图是韩信当年的跨下之辱。同样是跟Istio联手,对于大家的选择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你的屁股决定了你的脑袋。

这家公司是一家初创型的公司,现在才十几个人。它是一家技术型的创业公司,它不是Lyft。Lyft是做租车的,Envoy是它的一个开源项目,它不靠这个挣钱的,它把Envoy白送给Google,它有损失吗?它打车的市场会因为这个原因损失百分之一的份额吗?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它很开心,没问题。

但是对于Buoyant这家公司来说,这是命根子,它创业的根基就在这里,它能把自己的根基扔出去吗?所以说,彼之蜜糖,吾之砒霜。Lyft扔可以,Lyft可以扔掉Envoy,白送都行啊,我还贴个团队给你做,没问题。但是Linkerd能这么干吗?Linkerd如果只是跟Istio做集成,如果它的未来只是做集成,它还是以小三的身份,它都不是原配,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所以这个事情,后面一直困扰我,我看到它1.2版本做Istio集成之后,我就没想明白这个事。一直到后来……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三国中曹操大军压境,赤壁大战之前,当时孙权犹豫到底是投降还是反抗。鲁肃当时劝孙权,说我们可以投降,没问题,我们投降还是可以继续荣华富贵,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孙权投降曹操,你想怎么样,你还能是头?

道理是一样的,现在是Istio大军压境,Linkerd考虑到底是战还是降。关键是你降了之后你能干什么?所以这个地方一直困扰我,因为我看到Linkerd一直在投降,死命的在兼容,死命的做努力的小三,对方还不理你。我看到Istio从来没有提过Linkerd,Linkerd那边死命的说我要跟Istio集成,标准的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到底是想跪着生还是想站着死?因为站着真的会死,如果没有这个勇气,出路在哪里。很明显跟Istio做集成,这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进去了,差不多就死在里面了,仅此而已。能做的空间很有限。它直接把天花板搁在那里了,剩下的东西它都做了,你只能做到这里而已,没有空间可言。

如果你看到这条死路,你就只能硬挺着跟它干一仗,但胜算在哪里?

如果没有想好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想好有什么机会,千万别跟Istio争了。

但是很明显,有个家伙想好了,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至少对于我而言,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感觉突然兴奋了一把:真的有人搞出来了?

Conduit这个产品,是Buoyant的绝地大反击。在12月5号的时候,它突然发布了这个产品。先看看这个产品是什么?

首先它是从头开始的,除了还是这个公司之外,它跟Linkerd没有一毛钱关系。

然后它的目标是成为最快、最轻、最简单、最安全的Service Mesh。最简单不好说,因为大家都刚开始,最安全我也没有测过,但是最轻和最快这两个词是比较容易做体验的。

它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它使用了Rust这个编程语言。这个语言是很偏门的语言。

(注:现场互动环节,听过Rust同学请举手。只有5个人)

这个语言是个非常偏门的语言,但是它最大的好处是性能超好,资源占用超级低,蛮梦幻的语言。除了有代码写的方式有点反人类之外,我之前说要学这个Rust的时候,他们说告诉我说你小心,反人类哦。这个语言好处是你真的把它吃透了,它应该是目前最适合拿来做proxy的一个语言,资源消耗非常低。

Conduit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它吸收了过去的经验。就是过去18个月,在Linkerd上沉淀了各种真实的经验。因为Linkerd是生产级的,而且Linkerd很多企业直接上生产,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以看到这个Rust的过人之处。

后面三条数据不直白,但是第一条太明显了,Conduit代理用不到十兆实际内存,P99在分毫秒之内,这个可能不是太敏感,但是十兆应用太敏感了。proxy是跟每一个应用都直接对应启动起来,要启动N份,这个资源消耗其实是蛮大的。

这个时候的关键点就在于2018年,2018年Service Mesh这个市场几乎是蛮荒时代,除了Linkerd和Envoy有一小部分企业用户之外。大部分人都在等,等一个足够让大家放心的产品再用,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的,但是要拿到这个市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说服大家,让大家觉得Service Mesh可以落地,可以做商用,可以上线。

这点很重要!

2018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谁能第一个达到这个目标,让大家敢用,敢在生产上用。

大家如果有注意的话,会注意到,Istio在发自己的release note的时候,都写了一句话:不要用,不要用,不要用……很搞笑的,你能想象吗?他自己发的release note,特别注明不要用它。

在这里面Istio基本上就算一个贵族了,背景非常深厚,自己能力也很出众,盟友众多。基本上可以看到Istio只要它自己不犯错,它这个地位非常难撼动。现在的唯一的悬念就是说它的1.0或者是它的Production Ready版本什么时候发布,它如果今天马上发布的话,这个市场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可言。它如果拖到明年、后年发布,那就没它什么事了。拖到年底,如果Conduit够快,也很难说。

所以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悬念,谁先搞定第一个生产可用的版本。

Buoyant算是江湖草莽吧,一个小公司但是一身傲骨。之前看它俯低做小伺候Istio的时候感觉还很奇怪,但是突然之间把Conduit拿出来。前面那个行为现在感觉有点变质了,有点像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感觉,卧薪尝胆,然后突然间憋出一个大招来了。

Conduit还是有一些优势的,首先这家公司因为Linkerd的原因,它一直是摸爬滚打在Service Mesh的第一线,它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在线上跑过的Service Mesh,这一点是没人比的过的。它是最懂Service Mesh的,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人也不多,但是不多的几个人里面,有几个真的是高手,这也是一个优势。因为人不多,所以只能做简单一点,做的接地气一点,实用一点,基本上是可以预料的。但是现在打一个问号,我是预判的,实际是不是这样,还要看它产品真实表现。

最近也看到有人给了Conduit一个标签,叫做穷人的Service Mesh,因为它的资源消耗非常低,也比较简单,所以有这么一个标签。但是究竟是不是,接下来2018年,我们能看到。

右边写了一个问号,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会不会有新的竞争者进来,这个不好说,说不定哪天就有人蹦进来了。但是跟Istio集成的就不算,没有什么意思,如果进来只是为了做一个小三就没意思了。对于Service Mesh是一开局,开局就是红海,左边这两位已经在刀对刀的在拼杀了,所以如果是庸人,只能进来做个小三,打个酱油,基本上可以不用进来了。

Service Mesh 大浪潮下的应对

我们将整个Service Mesh的大潮,和市场,过了一遍。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大潮下的应对。

首先这个东西是个革命,革命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谁革命,大家都知道Service Mesh要革命。

第二个问题是革谁的命,这是比较有意思的。

Service Mesh号称下一代的微服务,下一代的微服务概念是什么,当前的微服务是谁?大家很清楚,当前主流微服务框架是左边Spring Cloud,基本上首选。现在刀架在脖子上,Pivotal这个公司会怎么样,是会顺应潮流,说那也好,我们也搞Service Mesh吧。搞个spring cloud on service mesh,或者干脆砍掉整个Spring Cloud,说觉得Spring Cloud没意思,直接spring on service mesh。

其实后者我挺喜欢的。Spring Boot是很清爽的东西,觉得它的设计,实现,包括资源消耗是很好的。如果Spring Boot能跑到Service Mesh上,真的是很清爽的搭配。但是,这个毕竟只是我的主意,也许他们不为所动,说不定他们就不玩Service Mesh。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因为去年曾经给它们提议,让他们支持RPC,被拒绝了。Spring Cloud说我喜欢rest。就是这么固执,不好说它最后做什么决策,2018年我们可以看,它也许有动作,也许没动作。

OK,这个地方革命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以新一代微服务的身份,把整个微服务这条路走过去: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只要它把微服务全部搞定了,自然就没有上一代啥事了。

Service Mesh实际上有一些天然的盟友,有一种类型的微服务框架它是比较容易向Service mesh靠拢的,即原来就是Sidecar模式,或者它有比较好的意愿可以快速转成Sidecar。

可以看到今年的全球架构师峰会上,华为在讲它的那个Mesh。它们原来有一个Golang sdk,最近好像是被我勾引了一把,他们快速堆出了一个Go版的Service Mesh出来,现在看还挺成功的。

还有Motan,这个我就不细说了,一会另外一位讲师周晶同学会做详细的分享。

多说一下,其实很多企业用户,有没有开源的产品。在某些企业里,也有一些典型的服务化框架,比如说唯品会的OSP框架,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内部一个Sidecar模式在跑。对它而言,如果想向Service Mesh靠拢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本身和Service Mesh的方式非常相似。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小悬念,它现在是基于Java的,那未来是不是还会基于Java还是把Java改掉,这就是一个悬念了。往后面看,看白衣到底是改不改。

现在来看谁会拥抱Service Mesh?咱们只谈国内,不谈国外。

在国内有一大批初创企业,典型的就是某某云,包括我们数人云。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做容器、云、或者大数据。有一个共同点:单只做云这一块东西稍微有点薄,而且离最终的业务应用有点远。所以,向Google看齐,向上做,这是一条出路。其实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共识,只是多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选,有些人可能不选。

但是如果选择向上做,那微服务基本上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业界也是公认的:微服务和容器的搭配非常的合适。但是选微服务是不是选择Service Mesh,这是另外的事情。可以选择Spring Cloud,也可以选择Dubbo。

我们数人云算是率先走出第一步的。一方面会继续在Spring Cloud基础上提供稳定的服务,另外一个会积极的落地Service Mesh的方案,这是我们接下来会做的事情,我们走了第一步了。现在不知道2018年还会有谁跟进,我们预计肯定会有初创的公司跟我们一起走这条路的。现在的悬念就是说谁是第二个,第三个,会有多少个。

还有一些就是所谓的公有云的大鳄,它提供公有云的服务。Service Mesh对于公有云而言,这是一个神兵利器,这个暂时只有我说这个话,相信时间越久就会有更多的认可。因为一旦Service Mesh成熟,它会变成公有云的一个杀手锏的特性,到时候有没有Service Mesh的功能,会是公有云非常重要的标识。这一点在2018年或者是2019年会变成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大家可以等着来挖坟,万一到时候Service Mesh没成功,那就打我脸好了。暂时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华为的公有云已经抢先出击了,提供了微服务的服务,它们是第一家。现有的公有云里华为现在动作最快,既提供传统架构的ServiceComb,也有基于Service Mesh的CSE mesher的。

华为第一家出来没问题,问题是后面还有没有跟进,阿里云会不会跟,腾讯会不会跟,这个应该是2018年小小悬念:他们会不会跟?

然后神仙打架,会殃及池鱼。

一旦Service Mesh成为主流,有一些领域会受到一些冲击,典型的像反向代理如Nginx、HAproxy,还有像API gateway。因为如果Service Mesh成主流之后,没必要用反向代理了,直接Service Mesh就好。也包括API gateway,有一部分功能其实Istio会往上面去做。这两个领域会有一些冲击。

我们看到Nginx曾经喊着说自己做Service Mesh,但是也没有下文。其它的像Zuul、Kong这些,之前了解到有一个朋友说Kong曾经也在想,要不要做Service Mesh。但是想了半天,最后没下决心,估计也卡在我刚才说的问题。大家还记得吧?如果要做的话,怎么干掉Google,如果没有信心干掉它的话,做它干什么?

但是这两个领域,如果有人站出来,也是个好事,可能会多一个选择。

我们今天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

最后,“2018, The Year of Service Mesh”,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时刻的到来。

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

 

在 Conduit 0.5 的发布公告中,官方表示,0.5 版本将成为 Conduit 的最后一个主要版本,Conduit 将逐步整合进 Linkerd 项目,成为 Linkerd 2.0 的基础继续存在。

Conduit  是一个 Kubernetes 的超轻量级 Service Mesh,其目标是成为最快、最轻、最简单并且最安全的 Service Mesh。它使用 Rust 构建了快速、安全的数据平面,用 Go 开发了简单强大的控制平面,总体设计围绕着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进行。它能透明地管理服务之间的通信,提供可测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弹性的支持。虽然与 Linkerd 相仿,数据平面是在应用代码之外运行的轻量级代理,控制平面是一个高可用的控制器,然而与 Linkerd 不同的是,Conduit 的设计更加倾向于 Kubernetes 中的低资源部署。

Conduit 0.5 支持 WebSockets 和 HTTP CONNECT 流,并引入了一项新功能,可在 Conduit 代理之间启用 TLS,允许它们自动加密应用流量。自动 TLS 的支持也是朝 Conduit “免费”为 Kubernetes 应用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

而在此次兑现曾经做出的“轻量、快速、简单与安全”承诺之后,Conduit 宣布其正在逐步进入 Linkerd 项目,成为 Linkerd 2.0 的基础,0.5 版本将成为最后一个主要发布版本。公告中还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开发者将可以看到 Conduit 和 Linkerd 项目中的一些更改,包括 github.com/runconduit/conduit 将被合并到 github.com/linkerd/linkerd2 中,Proxy 组件将拆分为自己的分支 github.com/linkerd/linkerd2-proxy

至于为什么将 Conduit 并入 Linkerd,公告中言辞暧昧,表示 Conduit 与 Linkerd 一脉相承,当初推出 Conduit,就是为了帮助 Linkerd 用户构建一个极其简单的解决方案,即为他们的云原生应用提供监控、可靠性与安全性。而如今 Conduit 在保持初心,兑现了一系列承诺之后,完全有资格获得“Linkerd” 的加冕。

另外,发布公告中还表示,在这一转移工作之后,下一个大动作是 Linkerd 2.0 GA,拭目以待。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