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网络编程中并发服务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fork()子进程处理连接,父进程继续等待新的连接完成。而在fork()子进程的顺序上有在accept之前和accept之后两种。
通过fork()创建子进程时,子进程继承父进程环境和上下文的大部分内容的拷贝,其中就包括文件描述符表。
(1)对于父进程在fork()之前所建立的连接,子进程都会继承,与父进程共享相同的文件偏移量。系统文件表位于系统空间中,不会被fork()复制,但是系统文件表中的条目会保存指向它的文件描述符表的计数,
fork()时需要对这个计数进行维护,以体现子进程对应的新的文件描述符表也指向它。程序关闭文件时,也是将系统文件表条目内部的计数减一,当计数值减为0时,将其删除。
(2)对于父进程在fork()之后建立连接,此时还没有打开文件描述符,所以子进程没有继承到文件描述符,子进程将会自己建立一条连接,不与父进程共享偏移量,而此时父进程也会建立一条连接,并且文件描述符表中的计数器会增加,当子进程结束后,文件计数器减一,而父进程一直执行,但不会为零,所以这个文件描述符会一直存在,占用资源。
所以在faccept之前fork()后要在父进程中关闭accept的描述符,并且在fork子进程中关闭listen的描述符;而在accept后调用fork()则只需要在子进程中关闭listen描述符,父进程中不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