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希尔排序(缩小增量排序)

1.希尔排序思想:

希尔排序就是把数据分成若干份子序列,从第一个元素开始,和每间隔为n的元素分成一个子序列,对每一份子序列实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合并成一个新序列,继续对新序列以间隔m分成若干份,继续重复步骤,直至一个元素一份,对所有元素实行直接插入排序。如下步骤(注意,实际增量并不是按照-1变化的,我们这里只是为了观看过程,以达到理解希尔排序思想的目的)
第一次分解排序
我们画图举例,比如我们一开始有下列数据,且第一次以间隔4(即增量为4)分成若干子序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间隔为4,分若干个子序列,颜色相同的为一个子序列,那么上图就会分成下面的四个子序列:
子序列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子序列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子序列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子序列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每个子序列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使得每个子序列都有序,然后再组合成新的数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次分解排序
继续对上面数组分成子序列,比如第二次以间隔3(即增量为3)分成若干子序列,颜色相同的为一个子序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每个子序列直接插入排序然后组合成新序列为(由于巧合,分解后的每个子序列都有序,所以组合后和第一步组合后的数组一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次分解排序
把第二次分解排序后的数组分成子序列,比如第三次以间隔2(即增量为2)分成若干子序列,那么分解后的子序列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红色为一个子序列,紫色为一个子序列,对这两个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数组变成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四分解排序
我们增量为1,那么第一个和第二个…一直到最后一个,整个数组是一个子序列,对其进行直接插入排序。此时数组已经接近有序了,所以此时插入排序会更接近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不难看出,思想很巧妙,而且一开始的时候,交换次数会多,到后面越来越有序,调用直接插入排序时,时间复杂度也越来越接近O(n)。其实我个人觉得希尔排序归并排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觉得,归并排序和希尔排序的区别就在于一开始的时候。
归并排序一开始是一个元素为一个序列,然后俩俩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子序列,再俩俩子序列合并,最后生成一个有序的子序列。
希尔排序是一开始依靠增量将数组分成若干个子序列,然后将子序列排序合并(注意是在原数组上操作,实际是对下标的掌控,进而对值的掌控,在下面代码中体现出来),增量变小,继续分,继续排,增量越来越小,子序列越来越长,到最后只剩一个子序列(即增量为1),简单使用直接插入排序就完成了。

2.希尔排序的增量选择

增量increment的取法有各种方案。最初shell提出取increment=n/2向下取整,increment=increment/2向下取整,直到increment=1。但由于直到最后一步,在奇数位置的元素才会与偶数位置的元素进行比较,这样使用这个序列的效率会很低。后来Knuth提出取increment=n/3向下取整+1。还有人提出都取奇数为好,也有人提出increment互质为好。应用不同的序列会使希尔排序算法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此段话摘自博客为此处

3.希尔排序代码

void ShowArr(int* arr, int len)
{
	for (int i = 0; i < len;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void ShellSort(int* arr,int start,int end)
{
	int increment = (end - start + 1);//初始化划分增量

	int flg = 1;//注意:此变量对希尔排序无意义,我们这里只是为了统计数组第几次排序

	while(increment != 1)//划分增量==1是最后一次排序,过后数组有序,结束排序
	{
		increment = increment / 3 + 1;//划分增量每次都用上次的划分增量除以三向上取整
		for (int i = start + increment; i <= end; i++)//从start+increment开始,后面就是各子序列的非有序数据
		{
			int tmp = arr[i];//保存子序列未排序的部分的最左边的元素
		
			while (i - increment >= 0 && arr[i - increment] > tmp)//找非有序数据在有序数据应该放置的位置
			{
				arr[i] = arr[i - increment];
				i = i - increment;//间隔increment的数据才为同一个子序列的数据,所以找子序列元素需要跳着找 
			}
			arr[i] = tmp;
		}
		printf("第%d次排序、增量为%d后数组:\n", flg++,increment);
		ShowArr(arr, end+1);
	} 
}

int main()
{
	int arr[] = { 23,34,13,25,67,74,65,42,31,13,79 };
	ShellSort(arr, 0, sizeof(arr) / sizeof(arr[0])-1);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观察每一次排序后数组的元素变化,和我们最开始讨论希尔排序思想过程一样。

  • 3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元素,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如果顺序错误就交换它们,直到没有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下面是冒泡排序的C语言实现: ```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for(int i = 0; i < n-1; i++) { int flag = 0; //是否冒泡 for(int j = 0; j < n-1; j++) { if(arr[j > arr[j+1]) { swap(&arr[j], &arr[j+1]); flag = 1; } } if(flag == 0) { //如果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可以提前结束循环 break; } } } ``` 在这个实现中,冒泡排序函数`bubbleSort`接受一个整型数组`arr`和数组长度`n`作为参数。它使用两层循环来遍历数组,并通过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来进行交换。内层循环每次将最大的元素冒泡到数组的末尾。外层循环控制了冒泡的轮数,每一轮都会将当前未排序的最大元素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在某一轮的冒泡过程中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可以提前结束循环,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代码中使用了一个`swap`函数来交换两个元素的值,你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实现该函数。此外,为了减少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在内层循环中添加一个标志位`flag`,用于标记是否发生了交换。如果某一轮的冒泡过程中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可以提前结束循环。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比较和交换操作,提高排序的效率。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孟小胖_H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