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模式的硬件软件代码提高以及改进

文章讨论了硬件代码改进的两个关键点:一是通过升级SSD、增加内存和采用PCIe4.0来减少死区时间,以避免数据丢失和同步问题;二是利用外部GPS脉冲作为精确时间戳,改善多站系统的数据同步精度。在软件方面,提出了将大数据拆分为小块处理以提高效率,并强调了二维和三维定位中的互相关算法重要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硬件代码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几点:

1. 更换SSD,硬盘的速度决定了死区时间的大小,目前死时间在20s左右徘徊,为什么没说一个准确的时间,是因为硬盘的写入速度会变化,持续的写入会使得硬盘的温度升高,导致写入速度变慢,从而冷却时间变长。死区时间长的缺点是会漏掉一些数据,也会导致多站同步的困难性。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去理解。比如有一个过程的电磁信号,由远及近,所以每个站距离电磁信号的距离就会不同,有可能导致一个站触发了采集系统,而另外两个站没有触发,从而没有数据。而这个时候,被触发了采集卡,采完了2s的数据之后,要冷却20s,另外两个系统在冷却的时候却触发了,那么这一条过程就作废了。所以说冷却时间越短越好,两个方法,增大内存,更换主板PCIe4.0,更换写入速度更快的SSD。

2. 用外部GPS的脉冲作为时间戳并命名记录的数据。优点是同步数据更加的精准,因为GPS是每秒接受卫星发生的脉冲,然后更新1s,如果同步时间越短的话,那么同步时间就更加的准确,现在用的设备同步时间是80ns。但是我现在的代码时根据的电脑的系统时钟去命名文件名,如果在多站系统下,就会面临同步时间不准确的问题,因为电脑的系统时钟非常的不准,如果误差大于1s的话,那么后期进行校正和对比数据的时间,都没法校正,所以最保险,最精确的方法就是,在代码中获取外部GPS的脉冲时间戳,从而去命名文件名。

软件方面:

1. 大数据的处理非常的耗时,而且不方便,所以最好分成小数据段去进行处理。现在是500M的采样率,采2s的数据,大小为8GB,一个通道2GB。我认为把一个通道的数据再分成100个文件,一个文件20MB,然后去处理,可以大大的简化后期的处理速度。

2. 定位算法。二维以及三维定位。重点在于互相关。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