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磁检测技术是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因其具有原理简单、对检测环境要求低、检测效果好等优点,在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储罐底板[1-3]、油气管道[4-6]、钢丝绳[7,8]等金属构件的缺陷检测中广泛应用。
通过漏磁检测技术实现对铁磁性构件缺陷的有效探测与评估,可以保证在役设施的安全运行,降低维修成本,避免意外事故。这在航空航天、油气储运、机械制造等对设施安全状态、缺陷评估要求较高的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漏磁检测技术的重要环节是对获取的漏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缺陷信息,进而实现对缺陷的识别、量化和重构,而后者又可以统称为缺陷漏磁成像。
缺陷漏磁成像技术,是基于缺陷漏磁检测数据对缺陷轮廓进行反演,并最终以图像形式呈现缺陷特征的一种方法。由于缺陷的形状参数与漏磁场之间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且受到检测过程中检测速度、提离值、被测材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漏磁信号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缺陷形状参数与漏磁信号之间难以建立严格准确的数学关系。因此,缺陷漏磁成像一直是漏磁检测的研究热点和技术难点。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Zuschlug首次提出应用磁敏传感器测量漏磁场的思想,国际上便开始了漏磁检测技术的初步理论研究。但直到1947年Hastings设计出第一套漏磁检测系统,漏磁检测及其缺陷漏磁成像技术才开始得到应用。
之后的几十年中,缺陷漏磁成像技术伴随漏磁检测基础原理和适用模型的探索与完善、漏磁检测装置尤其是传感器技术的改进与突破以及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缺陷漏磁场的简单识别、缺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逐步发展到如今缺陷三维轮廓的重构研究。
归纳起来缺陷漏磁成像技术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缺陷的漏磁数据可视化、缺陷轮廓的二维成像以及缺陷的三维成像。
本文依次从缺陷漏磁成像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各阶段常用的成像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并展望了缺陷漏磁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缺陷的漏磁数据可视化
在缺陷漏磁成像技术出现及应用的早期,由于漏磁检测水平低(传感器体积大、数量少,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较低)、计算机分析处理能力有限等,只能初步判断缺陷的有、无及缺陷的位置等,对缺陷进行定性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检测到的缺陷漏磁数据可视化,绘制出缺陷漏磁场的图像,技术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中漏磁检测数据的变化特征来实现对缺陷的定性分析。缺陷漏磁数据可视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曲线图显示、灰度图显示和伪彩色图显示,如图1所示。
图1 缺陷漏磁场成像
1.1 曲线图显示
曲线图显示是将漏磁检测数据转化为显示屏幕上一系列的数据点,再将各检测通道所对应的数据点分别连接起来,以曲线形式显示的一种方法,其成像效果如图1a所示。曲线上各点的横坐标表示该点在被测金属构件中沿检测器行进方向上的位置;每条曲线的波动情况则反映漏磁数据的大小。曲线图显示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缺陷漏磁数据可视化方法。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较为方便地对缺陷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1.2 灰度图显示
灰度图作为曲线图的辅助分析手段,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对漏磁信号进行显示。将检测到的漏磁数据转换为不同的灰度值,再依照相应的灰度值绘制图像,其成像效果如图1b所示。
文献[9]将曲线图中的漏磁数据转换为0~255之间不同的灰度等级,进行灰度图显示。文献[10]在灰度图初步显示的基础上,采用插值、平滑和锐化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清晰直观地显示了信号数据变化和缺陷特征信息,提高了缺陷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1.3 伪彩色图显示
伪彩色图是将灰度值通过一定的变换方法转换为伪彩色值,从而利用彩色来显示缺陷的漏磁数据,其成像效果如图1c所示。伪彩色图像色彩鲜明,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其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合适的灰度值至伪彩色值的变换方法。主要的变换方法有频域变换法和空间域变换法。
频域变换法需要分析灰度图信号中各频率成分并进行转换,在缺陷漏磁图像显示中不常采用。空间域变换法中的密度分割法,则是将灰度值进行分割,并依次为其分配相应的色彩。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