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
1.OSI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中设备所遵守的层次结构
2.分层结构的优点:
1.开放的标准化接口
2.多厂商兼容性
3.利于学习、理解、更新协议标准
4.实行模块化标准,降低了开发实现的复杂程度
5.便于故障排除
3.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层级 | 作用 |
---|
应用层 | 提供应用程序的之间的通信 |
表示层 |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 |
会话层 |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
传输层 | 建立主机端到端的连接 |
网络层 | 寻址和路由的选择 |
数据链路层 | 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 |
物理层 | 比特流传输 |
4.对等通信
5.封装与解封装
一、物理层
1、定义:定义电压、接口、线缆标准、传输距离
2、介质
1.同轴电缆
2.双绞线:UTP(非屏蔽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
3.光纤:单模、多模
4.无线:红外线、蓝牙、Blue Tooth、WLAN技术
3、局域网物理层
1.常见标准:10Base-T、100Base-TX/FX、1000Base-T、1000Base-SX/LX
2.常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4、广域网物理层
1.常见标准:RS-232、V.24、V.35
2.常见设备:Modem(调试解调器)
二、数据链路层
1、功能:编帧和识别帧;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传输资源的控制;传输资源控制、流量控制、差错验证、逻辑寻址、标识上层数据
2、局域网数据链路层标准
IEEE802.1 | 基本局域网问题 |
---|
IEEE802.2 | 定义LLC子层 |
IEEE802.3 | 以太网标准 |
IEEE802.4 | 令牌总线网 |
IEEE802.5 | 令牌环网 |
3、广域网数据链路层标准
HDLC
PPP
Frame Relay
三、网络层
1、功能:编址、路由、拥塞控制、异种网络互连
2、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
3、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1.面向连接的服务:
1.通信之前先建立连接,通信完后断开连接
2.有序传递
3.应答确认
4.差错重传
5.适用于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
2.无连接服务:
1.尽力而为的服务
2.无需建立连接
3.无序列号机制、无确认机制、无重传机制
4.适合于对延迟敏感的应用
4、网络协议层的操作思想
四、传输层
1、功能:分段上层数据;建立端到端的连接;透明可靠传输;流量控制
A.根据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B.提供可靠的传输、确认、重传、排序
C.分段(受MTU限制)——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数据经过上三层的加工处理后将来到传输层,每段数据的最大容量不能超过MTU值。分段是为了让多个节点
2、传输层协议
1.TCP协议
1.定义: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虚链路——可靠传输机制:确定、排序、重传、流控(滑动窗口)——在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之上,还需要额外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2.tcp报文格式:
3.tcp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 客户主动(active open)去connect服务器,并且发送SYN 假设序列号为J, 服务器是被动打开(passive open)
第二次握手 服务器在收到SYN后,它会发送一个SYN以及一个ACK(应答)给客户, ACK的序列号是 J+1表示是给SYN J的应答,新发送的SYN K 序列号是K
第三次握手 客户在收到新SYN K, ACK J+1 后,也回应ACK K+1 以表示收到了, 然后两边就可以开始数据发送数据了
2.UDP协议
1.定义: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分段,端口号)
2.报文格式:
五、会话层
主机间通信;建立、维护、终结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六、表示层
定义数据格式与结构;协商上层数据格式——编码 解码 加密 解密
七、应用层
抽象语言(电脑上发送的文字、声音、图像…)——编码(应用程序 APP:通过人机交互提供(实现)各种各样的服务)
TCP/IP模型
一、两者之间的转化
思路:将前三层合并成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最后两层合并成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