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非常二位非常精彩的发言,请台下就座。
在中国传统历史当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三国,三国的历史大家觉得最精准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三国志》,其中有一句名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才”是人才的意思,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想要长期健康地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对于云计算生态来说,同样离不开人才的贡献。人才培养加上科研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为整个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助力。
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见证哈工大-阿里云数据科学院的成立,我接下来邀请一系列重量级的嘉宾,他们是:
阿里云副总裁杨名;
阿里云大学总经理王晓斐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韩杰才;
国际信息系统协会前任主席戴伟刚先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熙铜先生;
哈工大大数据集团董事长鞠晓峰先生。
掌声欢迎6位。
请各位嘉宾移步至舞台中央,把手放在屏幕横线处,共同开启智慧大门,为哈工大-阿里云数据科学院翻开新的篇章。大家听我倒数,3、2、1!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这一次哈工大-阿里云数据科学院的正式运营,请各位到舞台前方合影留念。请台下落座,谢谢。
首先我想问一下杨总对于这一次的合作计划有着怎样的厚望?
杨名:刚才主持人说得非常好,其实一个产业,想要取得很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那在IT产业来看,其实在第一波浪潮里边,在芯片,在操作系统,在数据库层面,我们承认我们已经输给了美国。
但在今天,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认为,以后全球的竞争是中美之间的竞争,那中美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今天跟哈工大在工科领域里边,在技术领域里边非常强的学校进行合作,我们就希望在中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云计算人才。
我相信,今天走进阿里巴巴跟哈工大合作的大数据学院的同学将来一定有希望能够进入到阿里巴巴的达摩院。
另外,大家都知道,云计算其实是一个交叉学科,这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软件,甚至包括数学、统计学在里边。所以我们跟高校合作,我们愿意将阿里云,甚至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实践以及互联网思维和理念,跟学校的前沿的基础的技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的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为中国的IT产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也非常感谢哈工大对于阿里巴巴的信任,对于阿里云的信任,谢谢。
主持人:谢谢杨名先生的精彩发言,那对于阿里云的感谢,不知道韩杰才校长您有怎样的期待?
韩杰才:谢谢杨总,我不是一个IT从业人员,所以在我的生活中感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影响没有在座的各位那么深刻。但从昨天到今天短短两天,我有很深的感触。最深的很出就是我不知道我们这个云的总量究竟有多大,不可预测。我也不知道云究竟能跑得多快,感觉抓不到这个云。因为我是从事航天的,我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怎么奔月,怎么到火星,怎么飞向太阳。但我感受不到云的速度也许比它更快。所以我也感受到了这个云、数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很大的改变。
我们常说蒸汽机把人类从人类时代带到了工业时代,在那个时候的人能够跟上这个步伐,能感受到它慢慢的进步和发展。但悄然无息的互联网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这一种潮流的开端,大家看到仅仅几年的时间,我们的整个思维,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变革,让人们不可想象。所以我们很难作为一个个体抓住这个步伐,跟上这个过程。所以,今天的这个云栖大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而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秉承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这一家世界知名的企业,他们打造了这样一个云的商业生态,为我国的发展,为我们生活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在全球方面,我一定能体会到随着数据的积累,就像小河流入大海一样,这个量越来越大。那越来越大的量就会变成一种资源,就会变成我们的世界和我国的一种基础设施,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学习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来利用它。所以各个国家发布了大数据的相关发展战略,这是在国家层面。比如我们国家也制定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也制定了大数据的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些重大措施的推进都是为了让数据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资源,成为我们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这也是机遇。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挑战。
阿里巴巴都是我们所尊敬的一个互联网企业,阿里云也是一种生态系统,那在这种生态系统下,作为引领双一流建设的哈工大,我们也希望参与其中。刚才杨总讲了,学校的责任,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技术攻关。所以,我们通过跟商业巨子阿里巴巴的合作,所以我想我们能够担负起这份责任,携手阿里巴巴,我们能够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展广泛的协作。我们也谢谢在座的各位能够见证阿里巴巴和哈工大的合作的开启,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韩校长的精彩发言,二位请握手合影。谢谢二位,请台下落座。
主持人:谢谢二位,请台下落座,人类科技的发展历史上,的确我们突破了第一宇宙速度,走出了地球,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冲出了太阳系。取得这样成就的同时,云计算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不可否认人类基础科学研究速度减缓的当下,云计算的蓬勃方面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加入其中,让我们阿里云和中国云计算的未来前景持续看好。
前面的议程当中阿里云和各位嘉宾对于云生态一年多以来的耕耘和收获做了汇报。我们也展望了未来云生态里头的一些让人激动人心的合作,接下来一起把目光从杭州移向全球的科技创新,这些创新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我们的云生态有什么样的推动力?接下来有请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创新生态,掌声欢迎。
刘松:很高兴站在这个舞台上,因为我过去三年一直都在整个大的云生态的里面。今天后面我还有一个跟台下几位嘉宾的一起在一个圆桌谈一下从投资、创业和未来的产业机遇角度,我们看到的机遇。云生态其实刚才荆慧讲已经进入3.0,从2014年阿里云发布云合计划,我们认为会重塑整个的软件生态,SaaS化包括看到大数据的生态,包含对于创新创业公司,这几年我想发生现实,变成现实的速度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我想再往下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可能我们还是要看在一个更大的话题,今天云不只局限于我们原来定义的IT或者是新IT这样一个状态,可能要看待整个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这样的一个方式里面。大家可能在会场外面看到远处有一座楼,上面写阿里云,地球上最好的数字化转型专家,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注意到,这是我们看到下一个更大的整个的潮流和变革。所以我可能先花点时间跟大家诠释一下目前比较热门的几个技术背后的逻辑关系,围绕数字经济,围绕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去重塑未来我们的商业模式。
新四大发明这个词,非常让大家容易理解说中国的数字经济在纯线上的版本,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我们要讲中国的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导致我们的应用商店里的APP比美国还要多三倍,整个移动支付比美国大50倍,中国早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网购和电商的市场,包括双十一,每年屡创新高的销售收入,GMV,以及新零售,我们在荷马鲜生刚刚这一两年变成全世界投资人追捧或者认定的零售业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这是我们看到的趋势。包含像共享单车这样的新形态的,在几乎不到两年的时候改变了过去60年中国人或者全世界人使用出行或者自行车的方式,甚至在今年上半年,新的数字说明整个的共享单车使得中国机动车燃油的消耗下降了1%,有很多数据的,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不只是自然演进的IT生态,而是由风投、互联网和有创新这三个驱动的完全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这是我们看到的右边这张图,就是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是中国在数字经济的成功。你回顾云计算的历史,在云计算的过去几年里面最爆发的主要的引擎,主要是由移动互联网驱动以及纯互联网公司驱动的,包含游戏、直播、短视频,还有线上O2O服务以及共享经济以及社交媒体,包括现在最近年轻人比较火的斗音这样的短视频也会看看,看看下一代人想什么。然后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物品的很多地方,除了共享单车还有共享雨伞。今天中国已经是线上版数字经济全球最领先的国家,在应用的领域。看下一个五年最大的机遇不在于IT的云化,而是数字经济线上版发展,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数字经济平台形态基于云的形态怎么重塑实体世界,实体世界包含了孙权昨天讲到的,当制造业真正遇到云计算,当我们的城市,王坚博士讲话到的,整个变成用大脑来指挥思维和运营,包括毛细血管里面的街道,还有这一轮的投资热潮推动的新技术的创新。
我们看几种关键技术,最热门的除了云、大数据、人工智能,认为是未来三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包含平台算法还有数据。物联网,今天上午也有专门的主论坛上关于物联网,其实物联网VR和AR,还有3D打印机,机器人,这些技术,这三类的技术在第二行的数据从根本上讲是转换我们的物理世界到赛博世界的转换性的技术。怎么理解这件事情?今天我们用智能手机的人已经可以用手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服务问题,包括娱乐。今天你开始要去与汽车打交道的时候,与信号灯打交道的时候,与智能生产的设备打交道,自动化设备的时候,与在现实的一个飞机发动机的生产厂的操作的个人做物理的实践,包含一个医生开始做外科手术的时候,怎么把数字经济的全套技术,现场叠加给它,物联网的技术,就是要把数字世界的全部遗产与物体相联合,这是第一点。VR/AR是让人的视觉感知与实体接触的时候叠加一层数字世界技术的叠加,包含人工智能的技术。3D打印的技术再5到10年稍微成熟一点,很快会使快递的量大幅减少,因为很多人是不需要有大规模的运算,因为你可以在家门口的类似于以前洗照片的店里面直接打印出你想要的玩具或者物品。3D打印技术已经用在美国的宇航,太空里面,当你在太空里面需要一个新的部件的时候,是要把这个部件的要求传到地球的云端,给它一个3D的模型,在飞船上打印完在现场安装,这是3D打印。机器人配合了后面云端的计算会很大程度上让无人工厂或者机器换人,让工厂变成一个没有产业工人的一个机构。所以其实这四种关键技术,包含物联网、VR/AR、3D打印、机器人,包含自动驾驶,这些技术是解决我们数字世界,我们互联网化,90后、80后、70后们熟悉的世界与物理世界发生关系的问题。
由于我们在数字世界我们想到很多技术,比如手淘里面买一件衣服,背后也有很多数据智能的技术。但是今天用数据多推荐一本书,买一件衣服,这个当量在几百块钱,但是同样的技术进入物理世界,可能会让一个机床整个的生产效率提升5%,这个带来的一年可能是一年数以百万、千万,甚至亿级的整个的带来的杠杆效应可能远远大于我们在电商、社交媒体和线上的时代。真正的大游戏可能在后面整个的这一轮数字技术,通过第二层的虚实世界转换的技术延伸到实体世界的时候会重塑很多的未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产业机遇是在这里面。
在未来十年里面,会产生巨大的行业的一个重塑,就是当我们数字化熟悉的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衍生品,云是其中的一个又承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整个的做一个底座支撑广义的数字经济。
我觉得最大的机遇就是云承载的是广义的数字经济,包含了现在我们熟悉的线上版,以及未来实体世界的智能化,这是一个大的浪潮。
第二个我们看到原来互相之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面,不太真正融合的几个区域,包含我们看到的可以科技前沿技术为主的美国以色列两个国家已经拥有像他们五大互联网科技公司,今天全世界排名,这两天例外,前五名的市值的公司,包含像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这几类的公司实际上加上以色列的公司,他们还是定义的前沿技术,这是上一个时代的遗产。今天中国和印度拥有全世界每年最大的数字经济的消费体量,两个国家加一块所有人差不多已经超过了26亿人,并且中国和印度每年又毕业了全世界60%的理工科毕业生,为什么刚才我们发布大数据学院,培训更多的理工科毕业生对中国特别重要,因为一方面你有巨大的实体经济转化成数字世界的体量,一方面有巨量的人才,这是中国和印度已经是数字经济最大的消费者,未来也是广义的实体经济智能化的消费者,这是第二点,第三个绿色的国家,以东亚特点,尤其日本、韩国、德国、瑞士在硬件方面能力很强,包括在芯片,包括在屏幕,大家知道苹果这次的发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苹果与三星在屏幕及里面的技术之间非常大的争议,今天亚洲的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我们的深圳、台湾、德国这样的国家,芯片、传感器里面都有这样巨大的优势,所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四个互相之间很少去交融的行业,自动化设备的行业至少已经有了差不多接近一百年的历史,包含著名的公司ABB这样的公司。IT公司今天已经逐步云化,变成以亚马逊、微软、阿里云为代表的公司,这些公司偏软一点。还有所有做硬件的芯片,做传感器、机器人的公司。还有做通信网络,下一代的5G,NBIOT之类的公司。最大的变化是这十大平行行业未来十年产生全新的汇聚,中国一定是汇聚里面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整个产业产生了巨大的重组。
阿里云的标语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真正的大机会是来自于跨界,就像今天马老师在他的主题演讲里面最后讲到说:我经常要做一些跨界的事情,包含昨天晚上唱歌,我还要扮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我们做互联网的这些人,在整个数字经济里面我们一直都是以一种动物性的形态生存的,我们总是要走走看看,看看每个领域行业发生什么,互联网完全不是一个连接工具那么简单。我们看到大多数是垂直行业,到今天为止,还有非常强的植物性思维,就是它不希望离开自己的根基特别远。我想我们在座的非常多的行业,非常多的合作伙伴都是做IT或者做软件的行业,表面上看上去整个软件行业做的事情似乎和互联网行业没有太大区别,就是有一个需求,然后有一帮工程师,产品经理,写代码完成它。但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软件行业在过去的30年历史里面,从微软开始卖第一个DDOS的拷贝开始,软件行业就认为自己是本分的,需要做垂直的领域,不管医药行业就是ERP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但是从一开始互联网行业就因为不本分而生存下来,这就是我们讲看上去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是有软件工程师,有代码有产品经理,但真正本质的区别在于互联网公司即使从传统行业来了很多人,他们因为不本分才产生跨界的能力,才开始对每个行业叠加上新的像数据、人工智能,改变了数字经济。而这一点恰恰是下一个时代,实体经济智能化特别需要的。
我举个例子,就是说今天我们在座的大多数的合作伙伴,相信大家做IT好多年,我在这个行业也很多年,我了解软件公司怎么向,硬件公司怎么想,他们本分的惯性还是依然在的,但是今天更大的机会在于跨界,你是软件公司,是不是变成服务制造业云服务的公司,你之前给汽车行业做DMS,今天是不是愿意介入到互联网汽车的整个运营和销售里面。原来是卖服务器的服务公司,今天愿不愿意以在线的方式提供云服务。原来特别担心你把你的ERP软件做成SaaS以后减少收入,实际上是不是可以完全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包括后服务市场,像这几年做了非常多像珠江钢琴这样跨界的行业,变成智能钢琴,机遇是特别大的,对于物理世界。今天大家的能力都还在,像软件公司、IT服务公司的能力,但是如何把能力开始走到价值总量大一百倍的一个市场里去,今天阿里云百亿人民币左右的收入,即使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与一年十万亿的汽车行业等待被网络互联的车改变,每年十万亿,所有的全屋智能被行业的转变,以及每年差不多十万亿左右一个智能硬件,包括新的翻译的耳机这样的东西相比,云计算市场跟那些产业比起来实在是太小了,甚至某一个垂直行业,比如说我们知道有一家做互联网教育的创业公司,不用两三年已经变成一年有几十亿人民币收入的一家公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很多奇迹。所以云有关的公司,已经可以看到整个的产业。
这张图想说的意思就是今天云的意义在于它作为平台提供了一个横向的能力,这是今天我们要变成动物,能够横向的去服务于扩展我们自商业模式,服务于更多的用户一定要学会横向的移动。这个唯一的载体就是由云做的,云的上面有数据,有新一代的应用。云的下面要做广泛的连接以及对于工业互联网,拿工业互联网做例子,互联网汽车也是一样。今天云的意义在于向上向下延伸的两层,形成一个我们做了像工业大脑,其实意义也就在此,我们是通过云向上定义两层,下下定义两层,形成整合,但是需要大量的伙伴,在垂直领域,不管汽车、机械、电子、食品,每一个垂直体量行业都是十万亿的规模,都比IT行业要大,这些跨界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它的价值是什么?云生态的广义价值,在于一个解决了行业里面汇聚互联互通的问题;第二点非常重要是让我们原来行业的人可以去做原来不能想像的事情,尤其用数据定义商业价值;第三个孵化出非常多新的形态,荷马鲜生这样的公司可能在一年多以前,侯总去,原来老板去探讨这个模式的时候大家觉得不可信,做起来就成为新的现实,就是物种孵化,如果云只是线下翻线上,就是1:1或者1:2的业务,但是如果完成了跨界,就是1:10,1:100的业务,如果产生生态的剧变,这是化学反应。今天工业大脑里面,协鑫光伏、中策橡胶,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于生产线带来的价值是1:100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传统纯线上的业务。
最后当我们这一横与这一竖叠加,每一个行业的集成商,我想今天大多数在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客户,都有垂直的客户,但是如果你给他做垂直服务,做的是乙方的服务,肯定永远活的比较窘迫,但是如果跳起来看,升维,站在横向帮助垂直行业完成实体的智能化,包括全新的商业模式,借助云平台,整个的五层的堆积,对业务产生影响,这个意义就特别大。
中国最难的事情就是跨界生态如何构建,这件事情的意义,比我们云生态重塑软件生态还要大一百倍,这里面的机会希望跟在座探讨。
总结一句就是数字经济依然是云这个底座上面最大的增量。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是这个增量里面最耀眼或者最有杠杆效应,产生化学反应的机遇。希望大家今天开始云生态的合作伙伴不那么本分看自己做什么,而看未来五到十年全球产业面临的四个垂直行业,技术行业融合的机遇,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今天分享的谢谢。
主持人:刚才刘总留下了关于跨界生态构建的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对于这个问题真的有自己的感受。做个广告,我们乐客独角兽有一档在全国50家媒体播出的创业节目,已经做了三年的时间,投资节目链接全国几千位的创业者,做了600期节目,其中只要从事跨界的创业者,他们的项目都会带来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
对于投资人来说,跨界也的确是他们选择投资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标签。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要请到几位著名的投资人来和刘松展开一个论坛,他们分别是:
香港科技园公司:黄克强
IDG资本合伙人 牛盔光
银杏谷资本合伙人 郑雨林
创新工厂合伙人 张鹰
有请四位。论坛时间主持人就交给刘松先生。
主持人(刘松):两位老朋友,两位新朋友,新老跨界。先问牛总第一个问题,你前一段在网络上传的一个帖子说,在企业投资方向上,软件、数据、人工智能是三个大的方向。然后我当时看完不瞒你说为什么投资人说的废话,当然是软件、数据和人工智能了,但是我想问的你想具体再往下一步,软件方面包括企业服务SaaS看好哪些,大数据领域看好哪些,人工智能机遇在哪里?
牛盔光:谢谢松哥。我们投资人看的时候往往都是正确的废话,但是这其实你很可能代表了一种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话,我们在看今天的企业服务,尤其软件这个地方,软件这个地方机会一开始是几条,无非一个企业大概五六个职能,包括沟通、销售、服务、IT、采购和财务。我们发现应该是前面这些,就是第一沟通是刚需,第二帮助别人赚钱的CRM这些容易先起来。同时我觉得我们大概4年以前开始干这个事,那个时候只要有移动就可以了。现在必须要有数据,基本上你才敢投,其实一个软件最重要的功能到今天不是说它在管理上,而是说它其实让很多的数跑了人不用跑了,这是很重要的事。这是软件。数据的事现在是起的特别的快,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是,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刘松:举个例子。
牛盔光:好吗?
刘松:不敏感的。
牛盔光:这么说,说我们之前投过的同盾,它做反欺诈的,阿里出来的老人。它其实就是典型的一个人的数据的一个运用,在反欺诈,后来也从反欺诈,相当于是找到不好的人到把这个人他可能跟信用相关的数据给提出来。它的业务增长的很快,几乎每年,2B的业务,每年增长就是3倍以上。然后我们看到从阿里出来的,很多的做数据处理的,做数据中台的,然后包括做数据分析的,那这样的企业增长都很快,增长很快举个例子,之前的时候,如果说一个软件公司要到五千万,可能大概要三四年左右时间。现在一个数据企业大概可能快的一年多就能到,慢的两年也能到。
刘松:这一代云和数据的技术平均比上一代快三倍,比软件时代。人工智能。
牛盔光:人工智能因为这个我觉得这次谈的一个重点,大家探讨的事就是有很多讨论,总体来讲有两个方面:
一个在不确定的技术之上,它是应该投以研究性为核心能力的公司。像比如说现在的NLP自然语言,这个事是很漫长的事,可能五到十年的时间。但是有一些事情,跟工业机器人的结合,包括现在最大的就是三个:音箱、安防应用(图象识别)、自动驾驶,这是三个最热的事了。
刘松:自动驾驶很多人认为即使自动驾驶技术在比如说五到八年成熟了,现有法律也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包括中国路况复杂性,怎么看这样的问题。你是投哪一类的自动驾驶的方向?
牛盔光:我觉得是这样,首先我相信以后人的驾驶是违法的,因为机器做的比人会更好,在更远的时间,这个时间可能很长,医生看病可能也是违法的。我想说这个事的依法,他们对于规律,重复性的总结,机器可以做的比人好。自动驾驶是有很严格的判断标准,就是你其实比较容易判断。但是医生不一定,因为这个病因其实我们对于人的机理本质上还是逐渐的认知的过程,目前的医学只是一部分,跟驾驶是不同的。
刘松:自动驾驶比医学容易?
牛盔光:这件事情比那个容易的多。
刘松:郑总作为IT行业的老兵,或者叫老司机,对于整个的参与国家很多的重大项目,对产业的方向看的很准,这两年跨界,出来来开始做投资,原来没有专门投资的训练,但最重要的推动了企业互联网,传统企业用云和大数据做转型,这方面的机会可能请郑总,不敏感的时候讲几个例子,包含怎么看这个市场的机遇。
郑雨林:谢谢。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我做投资,我感觉跟牛总口味还是比较相似的。但是我口味可能会重一点,银杏谷资本的投资逻辑就是我们更多看的是互联网的云、端、景。在云上其实我们现在重点投资方向也是在大数据上。在大数据上实际上这两年我主要看还是看算法,当然算法可能要跟场景结合的。对于大数据平台,或者说大数据工具这一块,胃口重一点是说我跟行业去做了算法,工具这块会投的少一点。主要是我们相信阿里能把工具。
刘松:更愿意做垂直的。
郑雨林:我们相信阿里能把工具,把数据中台肯定能做好。你即使现在不是太好的话,我们也相信能够做好。所以我重点放在算法上。在算法这块,一年两年以前,可能在营销这方面看的比较多,现在已经转向比如说在供应链的优化,人员的优化,生产的优化,这个环节里面,这个是在云。
端实际上刚才说我两年前做投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认为过去了,剩下两个端了,一个汽车,还有一个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这两年也是我的投资重点。
刘松:能举个例子什么类型的工厂用到的?
郑雨林:工业机器人发展了很长时间了,过去我们说的都是中大型机器人,但是我认为工业机器人的PC时代现在来了,就是小型的轻型的这种机器人本体,协作机器人的时代来了。中国也是制造大国,肯定也是工业机器人大国,在端我重点放在工业机器人上。
主持人:完全同意,汽车是百年来的大风口,网联加上未来的电动,机器人又是制造业发生最关键的变化。
郑雨林:场景这块基本上按照马老师方向指导我们做的。基本上我们重点看的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不太敢看,凡是金融风险比较大。当然还有其它这种场景,我觉得也是挺好的。比如说新教育,新医疗,新农业,我觉得都挺好。我们不是特别擅长,我们把我们的聚焦的场景还是在新零售和新制造。
最近就看到一些项目,跟工业互联网相关的项目,讨论比较多,谢谢。
主持人:我们到创新工厂的张总,创新工厂目前在外界看来,开复特别注重人工智能的,这个产业的中国机遇以及看到的中国的创业生态,希望张总给一个全景市的大概的概括的看法,您认为哪些行业更有机遇,什么行业更有机遇。把话讲的概括而简单是一种能力。
张鹰:有挑战性的问题。我觉得今天参加云栖大会,云是个特别伟大的事,在计算体系里面,云是把架构和数据做成了基础设施。
主持人:给你一个选项,可以只讲人工智能和云的关系。
张鹰:人工智能现在还很弱小,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是将来人工智能也有可能会基础设施化。您刚才讲三个要素,一个是平才,然后数据,还有第三个算法。今年算法有很大的进步了,将来成熟稳定之后,算法和计算能力也会云化,也会平台化。将来阿里云PaaS层有为人工智能提供的基础服务,SaaS里面也会有很多。将来一定成为云化分层服务的构建。但人工智能切的场景跟从计算架构来看还是略有区别,需要很多的原材料就是数据,数据的完美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程度,在今天的算法世界非常重要。这三点就决定了最容易被应用的就是阿里巴巴这样的顶级企业,越是顶级的企业用的越好。第二步应该是有数据但是没有这么闭环,没有这么清晰的商业环境,比如刚才讲的金融和零售这样的领域。第三个是一些实体经济,松哥讲过实体经济要完成数字化的过程,传感器、物联网,先把它数据化,先产生原材料才能用。最后提到的全自动的驾驶环境。四步不是做完A才有B,它准备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应用的速度不一样。四件事同时发生,但是先发生的肯定是互联网领域,比如美图秀秀,包括牛总讲同盾科技技术上提供很好的支撑,包括我们投过消费金融的用钱宝,完全不切入实际场景,只用互联网获客,居然发展的非常快。
刘松:非常同意,不过互联网公司本身,金融和零售领域,以前也是在数据仓库时代大红火,给您的考题更难一些,这几个行业以外人工智能有大的机遇,不管时间长短。
张鹰:比如投资的,阿里也战略投资的矿石科技,安防领域,视觉不仅用在安防,用在零售的应用,当然这个还早,只是技术沉淀阶段,这个领域有很多的机会。除了刚才说的金融,教育有很多可以用的。
刘松:教育行业举个例子应用人工智能。
张鹰:特别多,比如工厂投过的VIP K,这里面用一些算法来甄别,虽然有统一的教材体系,但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匹配度怎么样能够调的更好。现在VIP K有家长小抱怨总要抢课,抢陶老师是挑战,这些工作是有机会被人工智能把体验做的更好的,很多,医疗里面也有。
刘松:医疗举个例子,教育医疗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张鹰:首先医疗最容易解决的是体验的改善,然后才是诊疗水平质量的提升。体验的改善,互联网和一些基础的数据应用可以做了。我们投过小鹿医馆,面诊要现场的,但是复诊是远程的,远程开方配药,都可以做到的。然后才是诊疗的技术和质量的提升。
刘松:精准医疗这样的方向,大家知道有很多的难度,你怎么看?
张鹰:这事核心不是制度问题,是体制和运营的问题。
刘松:是强调数据获取的难度?
张鹰:必须是商业系统,不能是科研系统,符合现在商业机制运转的规则。
刘松:那就顺便问您一个问题,像刚才说医疗这样的情况,人工智能用于这些行业里面,必然受到现状的限制,还是有一些阻碍因素的。
张鹰:很对,投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投资风格,一种投资产,并不期望我投的标的短期内立刻变现巨大的商业价值。像投资工厂投友萌不知道怎么前,现在是阿里云非常重要的部分。投安防的时候并不知道有那么多支出,我投的是资产,资产一定有重要的价值,稀缺资产一定是资产,不用考虑商业变现。第二个才是说看清楚的商业模型和时间路标,按商业模式投,这也没问题。这是不同的投资逻辑。
刘松:下一位,刚才下面简单做了沟通,我们目前这些年,尤其移动互联网以后,大陆的人很自豪说今天好像在电商,移动支付,互联网的各种玩法方面,好像已经比香港台湾要好很多了,我们可能也比较少树起耳朵听香港是不是在科技创新,双创、孵化这个角度,有没有新的独角兽,包括香港现在的整个的数字经济是不是有一些发展?
这个可能请您分享一下,看看脉络怎么样的。
黄克强:很多人讲香港的话第一个反应香港是去购物、旅游,物流或者金融中心。这都对,香港很多人讲香港有一国两制,很多很好的营商环境。但是其实大家可能没注意香港是一个很多国内的人去读大学的地方。香港五家大学都是排名全世界一百名之内,四家前五十名之内,国内很多高材生希望到香港读书的。香港人才在生态环境里面,大学是香港很宝贵的资源。
刘松:这个确实是。
黄克强:香港过去这段时间在创新创业方面做的不算太前面,我觉得是对的。不过在过去这三五年之间,香港政府在一边改善之中,香港政府做了很多东西。刚刚昨天香港的特首宣布他的报告里面也在创新创业里面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退税,包括引导基金,包括实习生的一些优惠,很多很多的一系列的政策出来。在过去这两三年,其实在香港的比如说共创空间,在香港这个小的地方已经40多个,以前是没有的。今年在三个月之内,香港出现了三个独角兽,有两家是我们香港科学园区的,一家是做人工智能的,一家是做生物医药的,另外一家是在数码港做物流的。三个月之内出来三家。整个气氛是搞起来的。顺道广告,香港科学园区97年成立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旁边的一块地,有670多家公司在里面,其中我们也管理一个孵化器,有260多家公司,从我们那里孵化出去的小企业有400多家。我们的主力方向是ICT、电子,生物医药,这几方面的比较强。我们觉得在这两三年香港会追上来的。因为香港有这样的研究室,同时大家也知道在香港我们在今年1月跟深圳签的合作协议,在河套地区成立香港深圳创新科技园,这样的一个联动的机制。这是一个实体的园区,把科学园弄到那里,孵化器搞的更大。你刚才说的对的,香港过去五年有点慢,而且香港一定会追上来,而且香港有优势,大学、投资者,“一带一路”的出口,一国两制,大家要看好香港的发展。
刘松:再往下三五年,科技创新还是创业公司的成长方面,香港政府有新的举措吗?有什么不同吗?包括未来跟大陆联动方面。
黄克强:以前香港政府我们说不管,就说自由经济,让市场自己发展。那么现在来讲香港政府也不完全是,但是他们提供平台。我们有一个创新创业的基金刚刚今年年初提出的,20亿的引导基金,香港政府提出来的,引了很多风投过来参与。创业,在科研方面的退税,以前是没有的,现在都开始了。另外就是把很多的地方划出来做创新创业。如果在发展方向来讲,香港在生物医药,在人工智能,在物流,在绿色能源、材料方面都会投入大量的这方面的创新。
刘松:我们希望借助香港原来原有非常强大的大学和本来在金融方面,包括全球贸易方面的这个决策方面进一步发展。
下面针对SaaS市场,在座非常多的来宾都来自于IT或软件或者SaaS行业,牛总细化一下,SaaS和企业服务再往下发展两三年有什么趋势,投资角度更看中哪种SaaS,水平还是垂直的?
牛盔光:很好的问题,首先SaaS这个事,他比起传统的软件,其实比对自己谁更狠,你的成本发生在当期的,收入跟原来比起来,原来一把一利索,现在分成三五年,收入变慢了,但是通过这样对自己狠,机制上保证必须服务你,服务你之后第二年才能交钱。
对自己更狠的方式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企业里面买软件并不想要软件,他是想要软件背后的服务,想要那个东西,把我的事给解决了。所以就是说这是SaaS,就是说为什么它发展本来慢一点,大家有点耐心,是正常的,对自己狠,建立品牌的服务和服务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
第二个的话,我觉得现在就是说如果在SaaS里面可能有比较好的,就是离交易比较近,或者是你离金融比较近,因为离钱近,从SaaS本身,中国就是再发展,我觉得至少目前还是这样的状态,大家不是特别习惯为服务付费,但是为交易付费是很好的。所以就是说那如果你离交易近,很可能可以有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比如软件不收钱或者少收钱,我通过,因为我看了十家二十家这样的数据,但是不是以卖数据的方式,而是以整理的方式切入交易或者金融环节的服务。
刘松:更大的闭环。
牛盔光:可能会长的快一点。
刘松:纯粹软件变SaaS还是有挑战的。
牛盔光:那就是对自己狠的过程。
刘松:好。郑总对软件这么熟,觉得现在更关注哪一类的SaaS,更看好哪一种?
郑雨林:我觉得三点:
一,不太喜欢从IT,或者从工具角度做SaaS。很多SaaS就是把原来软件的形式,做成云上的,相当于我觉得经常说的把马车搬到高速公路上,没有更多新的价值。所以我更喜欢的就是说,就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能够在云上,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去提供一些新的价值的,跟业务结合的,这样一些SaaS服务我比较看好的。最近我们刚投的就是做工业设备可视化的一个SaaS服务。因为这个我觉得,它直接是一个生产力。
刘松:靠近业务,靠近生产力。
郑雨林:不是简单的一个IT工具,已经从软件跟业务结合了。
二,现在做SaaS,我觉得肯定要跟数据,跟我们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因为我觉得SaaS这种形态,因为是在线化的,所以它能够沉淀数据,沉淀了数据以后我们就可以有算法做数据智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三,垂直还是水平?我更愿意投垂直行业的SaaS,为什么?因为我发现一个道理,凡是做垂直行业的SaaS,它都能够跟业务结合,都能够更容易赚钱。
刘松:明白。
郑雨林:我愿意选择垂直SaaS,垂直SaaS不一定能够做的很大,但是现金流可能更好一点。
刘松:我稍微加一点我的看法,您说的第一点特别重要,不要工具化做成新架子。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的思维习惯落后于我们的使用习惯,最近听到这么一句话,虽然在用智能手机,但是比如我的父母可能发的信息还是年轻时候的信息,这个道理。但是今天我们的软件公司做SaaS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新的价值去定义它应该做什么,还是以十年前的软件思维放成SaaS的模式。
郑雨林:说白一点,阿里把高速公路,把基础设施搭起来了,我们大家要做的是造车,造各种各样的车。
刘松:造新车。
郑雨林:这是最关键的。
刘松:那句话今天会被记住,云可能修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但是跑了太多的马车,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到了张总给您的问题把它俩交叉一下,您觉得SaaS现在的企业,怎么用人工智能提升它在同行业里面的竞争力,不管是垂直还是水平的。
张鹰:你们刚才都给了很好的答案了,它要么能够累计下一些数据资产,不是只要有数据就有数据资产的,它得有质量的数据,有应用场景嵌入数据标注和标识可用性的数据,能累计数据资产的SaaS,肯定不仅仅等于管理工具。还有一大类也许本身不会内生性的产生大量的数据资产,但是我创造了很好的去消费和使用别人数据银行的能力。比如说游戏,营销型的工具不见得有大量的数据,但是阿里云有这么多营销数据,能够把你的数据资产用起来。阿里云不可能对每个行业每个场景做那么多API,只有一个普通的API,SaaS把各种抓手做好,我对接你,我抓应用场景,用好资产,也有价值。
所以实际上你看整个大阿里生态里面,钉钉就推第三方的应用开放平台,去年阿里云跟钉钉搞的云栖论坛我也去了,钉钉去年跑的最好的几个应用特典型,我们也有幸投了两个,一个做CRM的,CRM的商机漏斗管理开放数据的应用,短信的触发做起来,后台的数据能够变现了。再一个投了一订货,它产生数据资产,把快销商品的流转信息沉淀下来,将来是有用的。
刘松:有一个小的障碍是我观察到很多软件公司当他想变成数据驱动或者加人工智能的时候,发现不容易招到人,写代码的人都在,但是要药很贵的数据架构师,数据科学家的时候变成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张鹰: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什么阿里搞培训学院?为什么培养人?包括工厂没有阿里强大的力量,我们也做人才的培养。假如我们不要求各个都是顶尖的算法科学家,我们大量的把一些可运用算法做成平台化,培训用它的人,这还是有机会的。
刘松:谢谢你给阿里云大学做的广告,这是刚才签约的,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我知道以色列也是2015年才开始有就是那种有学历的大数据学院的,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这个是绝对的大口。再加一句注解,今天做大数据培训业务,包含一些算法的业务,这个业务本身肯定是所谓的广义的职业教育里面非常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个地方,因为人才是很大的缺口。
因为您的背景除了现在在香港做科技园区、双创,之前在GE这样大的企业很了解,一定非常了解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您也注意到我们在云栖大会,昨天孙权在主题演讲特别强调了,我们讲我们云计算的价值用的表述,大家注意,就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城市治理、城市大脑、中小企业,这是未来云计算最大的三个增量。以您现在看到的全球,你在大企业的了解,工业互联网的GE推进模式有没有建议,从哪些子行业开始,比如说我们最应该解决哪些比较大的跨界的难题。
黄克强:我自己在国内工作很长时间,在GE做了好几年。当时我离开的时候,刚刚好就是GE推动数字化的年代。我们讲的是叫工业互联网。其实在七八年前就在讲了,说的是物联网,IoT,还有互联网。我们讲的是工业互联网就是机械跟机械的沟通,加上我们说的工业4.0机械跟人的融合。有一点这一两天没有谈的太多,就是M的沟通,机械跟机械沟通,这种之间的AI,人工智能还没有完全发生。我觉得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发生。米想飞机发动机或者电厂或者医疗设备,里面都有数据出来。数据怎么跟另外的沟通,把效率提高。简单的理解,当时讲,一个发电机组600千瓦,一年的发电效率提高0.1%,就是五百万人民币的效率,0.1,不需要任何的投入,就是数据的分析,完全可以做到。 空间特别大,沟通、数据分析,基本上不需要投入太多,有很好的平台。我今天在科学院看到的西门子这样好几家企业在建立这样的平台。希望在这里提出一点,除了IoT以外还有M2M的沟通还有很大的空间。
刘松:我们回到创新工厂的张总,我们现在这一年半来做工业大脑的实践,就是觉得数据加深度学习,当然要基于云这样的工业大脑模式,可能会在那些M2M的,包括自动化设备,生产工艺里面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因为资产很贵,不管风力发电叶片的角度,就是黄先生讲的,提升0.1个百分点就是几百万,这个您怎么看人工智能在工业,尤其是工厂,生产过程这个核心这些领域,哪些领域您觉得值得重点看一下。
张鹰:工业里面关注能耗,关注能效,关注人效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地方。这个领域有特别多可以挖掘的垂直的空间,但这是最大的挑战,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你要懂很多行业是很困难的,是非常困难的。一行是一行的门道,我没干过那事就说不出那指标。第二个大部分搞人工智能的和算法研究的人,更加不接触行业的实践,他天天在鼓捣参数,他不知道参数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里面很重要的是桥梁性的障碍存在。其实真正要找这里面好的投资标的不是没需求,也不是足够多的人能干,是补上这个鸿沟,哪个组织先补上鸿沟哪个先爆发。有挑战,不能说有风险,要搞明白挺难的,投资人不是万能的,今天研究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增强学习,还没搞明白,风力发电来了,挑战挺大的。跨界知识结构的团队的挑战还是现实存在的。
刘松:郑总还比较熟悉制造业的,制造业如果开始用到数据,人工智能,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有前面说的跨领域知识的问题,这边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没有搞明白,那边出来风力发电,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建议?有这样的公司碰巧遇到?
郑雨林:最近正好碰到这样的公司,其实我潜意识里面,我对用互联网大数据做营销,做互联网金融不是特别尊重。就是卖东西,就是借钱,对吧?
刘松:那个有商业价值,解决工业制造业的问题。
郑雨林:工业大数据的材料分析是直接产生生产力的。比如说刚才说峰巅,峰巅数据实时采集和实时分析可以做两件事:一个做实时的生产优化,用大数据的算法,根据风向、风力,就可以让一个风机比如提高5%到10%的发电量。第二个设备的健康管理,预设性维护,就是对风机的比较敏感的器件,可以做预测性的维护。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第一个观点,价值是很高的。
第二个观点是我们现在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大家有一个觉得,刚才这位也提到,说欧洲有西门子,美国有GE,中国没有这样量级的工业代表,所以我们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大数据的进程,大家有担心和怀疑,我认为正好相反。那十年前我们推电子商务的时候中国也没有沃尔玛,中国电商也做成世界第一。中国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有可能有自己的模式,而且可能是百花齐放的模式。这里面每个细分行业的工业企业,传统企业都有机会。相反互联网公司可能机会更多。要不有了GE,有了西门子,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都搞好了,都自己在推,对阿里也是好消息,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刚才提到很重要的问题,其实就是大数据人才,大数据人才里面最缺的还不是技术架构师,缺的是业务架构师,就是搞算法的。
刘松:他要懂业务。
郑雨林:这里面的人才有两个特点:第一要高学历,我喜欢比如说,北大的不见得怎么样,看到很多是麻省的,斯坦福的,他们在工业领域里面有很多研究,电力等等。
刘松:翻译一下高学历的意思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素质的问题,不是学历的问题。
郑雨林:第二一定要有比较深的行业背景。
刘松:这个完全同意。
郑雨林:所以互联网,上一代我估计是最好的,今天搞工业互联网比较看好30岁左右的。
刘松:明白,理解。
郑雨林:行业里面电力搞过的才能搞电力大数据。
刘松:这是一定的。
郑雨林:主要是这三个个人的观点。
主持人:您有什么同意不同意的?
牛盔光:我觉得是这样的,工业数据这个事的话,现在有了改变的机会,然后这个事什么时候能大改变,用多长时间是我们要观察的。工业上来有三件事:一制造业在国企,不是完全一个意义上的效率的追求方,这是第一。现在这个情况改了,真的做很多事情。第二是我们的信任的问题,之前合同管理问题我提高5%提高10%说不清楚,有一些制度上能解决更好。第三个刚才张总也讲到了,这个里面你之前的时候很多的经验,需要人懂这个行他能写出来经验,这是原来所谓的经验的,把经验写到软件,写到什么里面去。那人工智能自己可以学一些东西,所以是不是通用性可以了,至少比以前要好了。所以说我们应该在这三个情况下,国企,也包括民企更多的追求效率,追求效率,人之间的契约精神的加强和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行业通用性,产品化的过程,我觉得带来了这件事情的一个变革的机会。机会的高度有多大,幅度有多大,还是要观察,但是这件事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主持人:瞄准大的问题,甚至世界级的问题,用新一代的通用智能结合物联网的技术,阿里工业大脑一年多的实践,从零到一已经证明这条路是通的,但是下一步怎么放大变成立体的生态,我们的机遇确实是很大。我也同意郑总的观点,我们在机器上能拿到红利比制成的衣服大很多倍,值得大家投入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人才我们要去,SaaS要更狠对自己。郑总提到价值导向,不要工具化,不要把云工具化。
最后做一个小结,我这一Part重点在新一代的广义的信息技术大的图谱里面看云更上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智能化的大的产业机遇。这个机遇里面最大的难题是跨界,跨界最大的难题要有勇气,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大家讲到乐观,各位看问题非常积极,郑总从一个大家认为工业大数据的难题认为其实是机遇。
最后稍微小结一下,我们的云生态未来的一些年看的更大的机遇,短期内要云化IT,但是更长远来看企业的互联网化,整个通过数据构建商业模式和未来的全局,所有的实体世界的智能化拥有更大的产业机遇的,给我们的合作带来更大的机遇,原来做软件的,可能做工业云平台,原来做应用开发,可能开始玩数据和学习人工智能的技术。最后的总结就是我们避免高速公路跑马车,我们在跨界方面有更多的勇气和合作的精神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谢谢各位嘉宾。
主持人:谢谢刘松的精彩主持,感谢四位专业投资人嘉宾为我们今天作的精彩的分析。
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地感动,因为我作为一个主持人,已经主持过不下几百场的活动了,一般一场活动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三个小时,两个多小时,今天的活动已经近三个半小时了,但现场依然有很多的小伙伴在一直跟我们感受着阿里云的这样一个力量和生态峰会的能量,在这里也是特别地感谢大家。尤其是坐在地上以及后边的观众,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嘉宾的分享今天的确得非常精彩,第二,各位对于阿里云真的是真爱。真爱也是要给各位很多的回报和回馈的,所以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们今天非常重要的颁奖环节,今天到场的诸位嘉宾当中有很多与阿里云一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进阶在路上获得很多的成果,接下来要为他们颁发出合作伙伴的荣誉。阿里云生态2017年度云合颁奖,请各位获奖公司的嘉宾登台。
(颁奖仪式)
正是生态的力量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崛起,未来希望各位合作伙伴能够与阿里云继续携手共进,共享生态红利。
接下来有请现场所有的获奖企业的代表和颁奖嘉宾向舞台的正中央靠拢,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在这里我也是再一次地感谢现场所有的嘉宾,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各位可以拿出手机记录下。
镜头有很多,我们最后时间留给各位拍照。谢谢!我们谢谢所有的颁奖嘉宾,恭喜各位获奖企业,恭喜各位从舞台的两侧可以到台下落座休息。
时间过得非常快,可以说今天的这一场阿里云的生态峰会又是一次智慧的饕餮盛宴,我相信也让所有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也是对未来在云计算,在大数据这个领域充满了信心。
阿里云以帮助更多的企业拥抱新技术,推动企业高速发展为己任,未来已来,智能触手可及,希望各位继续关注阿里云生态,加入生态伙伴的行列。谢谢各位!
非常感谢所有的来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感谢所有我们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感谢各位领导,2017云栖大会——阿里云生态峰会到此结束,我们2018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