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earn 里面的fit transform fit_transform的区别(为什么训练集用fit_transform()而测试集用transform()?)

在国内网上找了很多资料,感觉都说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多博客都是根据原始document来进行阐述,使用的时候也是按照格式使用,最后去外网感觉终于有点搞明白了来头。

参考:

推荐大家一定点进第四个去阅读一下,如果觉得英文阅读不方便,也可以看一下我接下来的解释。

首先要提及的一点,这些方法都是用来对数据进行尺度化(标准化)。

我们使用Z-score方法将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化:

对训练集使用这些方法:

  1. fit():计算数据的参数,\mu(均值),\sigma(标准差),并存储在对象中(例如实例化的CountVectorizer()等)。
  2. transform():将这些参数应用到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尺度化)。
  3. fit_transform():将前两种方法合并,fit + transform,然后对数据集使用。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sc = StandardScaler()
sc.fit_tranform(X_train)
sc.tranform(X_test)

不管是StandardScaler或是其他类,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不用纠结类的问题。

这里就要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test数据集只使用transfrom()?

按照通俗的解释是 对测试集使用通过计算训练集相同的参数来进行尺度化,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我的训练集有三个棒子的样本,它们分别是:

  • 样本1:10cm  ---> class 2
  • 样本2:20cm  ---> class 2
  • 样本3:30cm  ---> class 1

通过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以下参数:

  • mean : 20
  • std : 8.2

我们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以下:

  • 样本1:-1.21  ---> class 2
  • 样本2:0  ---> class 2
  • 样本3:1.21  ---> class 1

现在我们对数据做一个假设结论,当小于0.6的就归到class 2,反之就归类到 class 1。这个假设看起来比较有意义,符合数据分布。

接下来,我们看看测试集的样本:

  • 样本4:5cm  ---> class ?
  • 样本5:6cm  ---> class ?
  • 样本6:7cm  ---> class ?

这是“未标准化的”数据,如果我们不对它们进行标准化,那按我们刚刚的假设,那它们都属于class 1了?肯定不可能是吧,好的,那现在假如我们“重新”对它们计算参数,注意了,这里我们是针对测试集计算参数

我们将测试集标准化后,得到了一下:

  • 样本4:-1.21 
  • 样本5:0 
  • 样本6:1.21 

巧了,和刚刚训练集得到的一模一样。然后我们用我们刚刚训练集训练得到的结论,对它们分类:

  • 样本4:-1.21  ---> class 2
  • 样本5:0  ---> class 2
  • 样本6:1.21  ---> class 1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感觉不太对是吧?

那我们用训练集得到的参数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呢:

  • 样本4:-1.837
  • 样本5:-1.715
  • 样本6:-1.592

按我们开始的假设结论进行分类:

  • 样本4:-1.837 ---> class 2
  • 样本5:-1.715 ---> class 2
  • 样本6:-1.592 ---> class 2

这下似乎看起来有意义多了,我们训练集似乎训练了一个比较说的通的模型(刚刚的假设结论~)。所以,你经常看到为什么大家在说,如果对test_data进行fit_transform()就会"overfitting"就是这么来的。

 

  • 43
    点赞
  • 1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2
    评论
评论 1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