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20年科研怪状:为何论文创新性越强越难发表,跟风修修补补反而更容易发?...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c09f79c5b4648eba037e795b6a447fb7.png

作者丨甜草莓、鹿辞鑫、DUCKWING

来源丨知乎问答

编辑丨极市平台

导读

 

有人提出,现在创新性越强的论文,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反而更容易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知乎热榜上的这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原问题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470977

# 回答一

作者:甜草莓

来源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470977/answer/2115108607

首先,从工作本身来看,「难发表」是肯定的,因为如果结论创新性足够强,那么往往需要足够的论据和实验去佐证这个「非常创新」的论点,这不是怪现象。这类文章往往需要非常多的扎实工作,以及很好的写作技巧,才能让观众读懂并理解创新性,以及作者claim的论点。


说白了,做研究本身是在填补某一块的空白,发文章只是为了报告结果,如果这些空白非常小,那么自然一些简单的实验加上足够的引用,就可以佐证该「创新性」是可信的。Minor contribution相对容易证明,也可以有很多已有材料可以参考,但是一个重大突破,怎么让别人理解,怎么设计实验验证,这都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多工作。


我个人感觉,现在学术圈其实更鼓励做扎实的,有创新性,也更有品味的研究。


作为审稿人,对于创新性比较强的文章,在实验和方法上会稍微宽容,但是,我看到的很多「创新性」强的文章往往陷入只追求创新性,本身工作不够扎实。就像其他人说的,如果现有的方法在1,一篇论文声明自己证明了11,忽略了1-10之间的空白。审稿人问到这个问题,就借口这是以后的工作,那这就不是「创新」,而是不切实际了,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了1-11之间的工作,用足够的论据去支撑自己的结论,正确声明自己从现有方法(1)到创新性(11)之间的路径,这样的扎实文章和工作相信不会有人拒绝。

# 回答二

作者:鹿辞鑫

来源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470977/answer/2115680738

首先,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以及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读完大学本科后,会选择考研。不同于小学中学本科仍然以成绩或绩点为主要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重要评价方式就是看你有多少成果,这个成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看你有多少论文(或者影响因子有多少)。同样地,我们国家的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也都在积极探索科学,最终这些成果也会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出来。不可否认,在现在的大形势下,科研在国内越发受到重视。在我国大型的科研院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他们的工作就是探索科学未知,发现未知的东西,探索不可能。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往往高起点,符合现实意义,同时具备极强的创新性。而一个创新性的课题,常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类是文章或课题,其立意居于现有认识之上,同时具备完善的工作,排除了已知的所有被择假说,对于提升该领域的认识是合理必要,并且有力的。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难发表,因为这类成果往往是建立在同行的工作基础上,可以得到顶刊审稿人的认同。


而另一类文章或课题,具有对本领域超前的认识,例如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首次提出在物理学界是非常超前的,远远超越了该领域在当时的认识,不容易被一些主流的科学家认同。当然,这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思维的固化,学阀化、官僚化的影响等等。这类完全的新生事物挑战现存的权威,就很难被杂志所接收发表(其实历史上的例子挺多的,死后科研文章被封神的科学家之类的还是有一些的)。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大多数实验室,或高校,或企业,或医院,或科研院所,一个硕士或博士,凭几年的时间,要想做出具有十分创新性的课题,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需要强大先进的实验室平台,同时有紧跟领域前沿的大牛引路,再要有自身探索追求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做出创新性的课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硕博士在研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跟风之作,这不代表抄袭,而是有目的的在某一领域重复一些已有的工作,进行类似的探索,显然,会少一些创新性,但并不代表缺乏科学意义。


科学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样需要人来填充,或大或小而已。由于相似的工作已经有了丰富的基础,因此这类文章往往缺乏非常强的创新性,但证据扎实,不容易会有明显的证据纰漏,不严谨等问题。(此处抛开论文造假的情况)所以这类文章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容易发表,就受到硕士博士学生们的青睐。


话又说回来,在硕博科研生涯中,乃至博后研究过程中,你的课题高度,往往并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你所在的平台,包括所配套的科研服务,导师,老板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科研资源)。


这并不算是一个怪现象,而是长期以来的现状。虽然少了一些纯粹的科研精神,但是这些或好或坏,或糟或粕的工作,到底还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


# 回答三

作者:DUCKWING

来源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5470977/answer/2112322709

我觉得这不算怪现象吧,本身research paper就是金字塔构型,创新文章必然坐落塔尖,难发是正常的。当然这句话建立在强创新期刊发表在高分刊物,水文发表在一般刊物的事实基础上。如果讨论的是别的东西以下都可以忽略了。


切身体会的话,如果一篇手稿创新在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发现了新现象、发明了新东西这样的创新基础上,审稿人首先需要看到坚实的逻辑和理论支持,否则一定会率先质疑数据的可靠性。在此贴出一篇臭名昭著的电池奇文,刊发于化学顶刊JACS:


44eecf6f6c6535744f99cfdd8fac1c58.png

此文通讯作者为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John B. Goodenough。基本上本文讨论他们设计出了一种越用容量越高的电池。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学术造假,文章里的机理分析还是被各种comment文章批判得一无是处。电池界的观点是,如果通讯作者不是Goodenough,这篇文章会被直接拒稿。假设这篇文章不存在造假,那么电池界无法接受它的原因就是作者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发明了具有反常性能的东西,作者提供的理论支持基本被证伪,现有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


由此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创新性越突出,文章呈现反常数据的概率越高。如果作者想要说服整个学术界,就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寻找理论支持、严密推导模型或者进行地毯式的重复实验或验证性实验表征。依我看这就是发表创新性文章的难点所在。


反观所谓修补或跟风的文章,一定是建立在学术界已经接受的成果或者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手稿送到审稿人手里,前后逻辑通顺,数据符合预期,创新性不作为重点考虑,阻力自然会小很多。


大佬们疯狂往高分刊物灌水或凭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纵容学生学术造假,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题主所说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怪。

d19b05350b360f8830c6ead029bf3390.png

outside_default.png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