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 互联网 网络的网络
- 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拥有IP地址、通信线路和路由器,个人缴纳费用就可接入互联网。
- 第一层ISP
- 区域ISP
- 接入ISP
- 互联网交换点IXP允许两个ISP直连
1.1.主机间通信方式
- C/S:客户端请求服务,服务器提供服务
- P2P:不区分客户和服务器
1.2.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 电话通信系统,先建立物理链路再通信,利用率可能不到10%。
- 分组交换 邮局通信系统,有首部尾部,包含原地址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组交换进行存储转发。
1.3.时延
总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 排队时延 路由器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的时间
- 处理时延 收到分组后处理所需时间,如分析首部、差错检验等
- 传输时延 传输数据帧所需时间t=数据帧长度/传输速率
-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所需时间 delay=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度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1.五层协议
- 应用层 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 HTTP、DNS等。报文
- 传输层 为进程提供通用数据传输服务 TCP、UDP。数据报
- 网络层 为主机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分组
- 数据链路层 同一链路上的主机间数据传输服务。帧
- 物理层 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屏蔽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比特流
1.4.2.OSI
- 应用层
- 表示层 数据压缩、加密以及数据描述,使应用程序不必关心割台主机中数据内部格式不同问题
- 会话层 建立和管理会话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1.4.3.TCP/IP
- 应用层, 可能直接调用IP层或网络接口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网络接口层
2.物理层
2.1.通信方式
- 单工通信
- 半双工通信
- 全双工通信
2.2.带通调制
将离散的数字信号转换为连续的模拟信号
3.链路层
3.1.功能
- 封装成帧 将网络层的分组增加首部和尾部
- 透明传输 对数据中出现的首部尾部标识进行转义
- 差错检测 使用CRC来检查比特差错
3.2.信道分类
- 广播通信 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被全部节点接收
- 信道复用技术
- 频分复用 相同时间内占用不同频率带宽资源
- 时分复用 不同时间占用相同频率
- 统计时分复用 不固定每个用户在时分复用帧的位置,有数据就集中起来发送
- 波分复用 由于光的频率高,使用波长而不是频率表示使用的光载波
- 码分复用 每个用户分mbit的码片,所有码片正交,发送数据量为原来m倍
- 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 多点接入 总线型网络,许多主机连接到总线上
- 载波监听 不停监听信道,发送前信道使用就等待
- 碰撞检测 监听到有其他主机发送数据,在 2 τ 2\tau
- 信道复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