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元王朝似乎不能不说说科举制度,因为自从科举面市以来,元王朝的科举就是最奇特的,流行点说就是最奇葩的。
科举是个什么样的制度?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以考试为形式的文官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好不好?如果研究的唐以前
历史的专家就会说非常好,你看,隋代以前没有科举吧,所以什么世袭制、军功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不好,不公平呀,
社会没有晋升通道,底层的人再优秀也只能在底层,上层的人再恶劣也可以官居高位,这怎么行,时间一长肯定会出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式的人物。那么你看科举就比较有水平了,考试,一个公平的选拔办法,保证了社会晋升通道的通畅,甚至我们可以无不骄傲的说,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借鉴了我们的科举。而研究明清近代
历史的学者往往对科举无甚好感,八股取士已然成了文字游戏,内容僵化、形式僵化的考试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如果都在玩文字游戏确实是很危险的。所以科举嘛一直是毁誉参半的。
怎么评价科举呢?我在美国曾经写过一篇制度经济学的论文,是说科举对中国科技制度的影响。依我个人之见,科举作为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近代西方选拔文官都要借鉴科举,可是问题来了,中国的科举可不单纯是文官选拔制度。你一定要说了,科举考上的人都去做文官了,这难道不就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么?我觉得这么说就大大的错了,科举是中国的唯一的阶层转化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西方的文官考试可以让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文官,许多农民、工人等等可以参加考试去做文官,从而转化自己的阶层,可是不参加文官考试可不可以转化呢?当然可以,你可以去大学学习一下数学、物理,然后本来是在农场工作,然后因为发现些什么重要的科学定理,你就成了爵士,这样的人有没有呢?艾萨克·牛顿爵士嘛!当然,你也可以去当兵,然后由于当兵当得好,你就成了将军,最后可能就成了皇帝,这个人叫拿破仑。或者还有,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写书,只要你够有见解也是可以变成君主的座上宾的,孟德斯鸠就是这样。所以说文官考试虽然类似于科举,但却是众多转化阶层方式之一,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看看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就好了, 很多人把高考比成科举,我认为十分不恰当,因为毕竟高考是在决定你接下来受教育的地点和方式,而科举就是决定了你的身份地位和职业。公务员考试固然可以让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公务人员,跟以前的阶层不同,但是并不唯一, 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考公务员还可以去企业、创业、留校等等,都可以转化自己的阶层,且无高下之分。
再来看看科举是这样么?在中国古代,如果你出身农民,这是最常见的,那估计你就要一辈子当农民,见到官老爷们要下跪,当然你可以不当农民去经商,但无论你赚多少钱,见到官老爷一样要下跪,你也可以做手工匠,当然见到老爷一样要下跪,怎么才能变到那个不用下跪的阶层呢?参加科举考试吧,考上了你就是一个可以不用见到官就跪,当然见到比自己大的官也许还是需要,并且有人给你下跪的阶级。说到这我觉的就比较明白了。文官选拔制度是一系列改变阶层的制度之一,而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唯一的改变阶层的制度。那么这个考试有没有、怎么考试、考什么在中国就至关重要了。他成了全古代中国的聪明的并想改变阶层的人的大脑捉摸的事情。
元王朝的蒙古大汗们把这个考试废除了!好了,这件事可是大事了,中国人原来找到了唯一的阶层改变通道,但是蒙古人一来就废了,你说这是好事么?当然不是,广大的读书人没了上升的途径,估计就是再聪明也要一辈子当只能下跪的民族了,这个憋气,后来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个名字很拗口的大汗皇帝终于恢复了科举,不过竟然是配给制的,什么叫配给制科举呢?就是蒙古人、色目人占录取名额的百分之五十,北方汉人占百分之三十,南方人就占百分之二十吧。这就有点乱,蒙古人不用考试也能当官,考试的人很少,但录十个人里必须有五个是蒙古人,那蒙古人自然相当占便宜,而南方汉人呢?本来就文气兴旺,考试的人很多很多,结果呢?十个里面录两个。所以仁宗虽然恢复了科举,可是元朝还是跟没有科举一样,所以大致上可以说元朝没什么科举制度。元朝为什么废除了科举呢?因为蒙古大汗们根本也没有想给社会阶层一个改变的通道,最好就是蒙古人一直当贵族、当大官,色目人帮着打理打理财产,汉人种种地、缴缴税这种日子挺好。这无疑是落后的,一个国家没有给人凭自己能力改变阶层的通道自然是危险且落后的,所以很多明代大儒斥责蒙古人的野蛮落后,没有科举显然是个重要证据。
但是却不得不说,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诚如前面所说,科举既然毁誉参半,那么废科举似乎也毁誉参半。元朝废了科举,好了聪明的大脑们傻了,原来想改变个阶层就要读书、练习科举文章,现在呢?不行了!那就一辈子当农民?似乎有些聪明的大脑们也不愿意。咦?有人发现了,蒙古人贵族们似乎不是很会理财啊,所以色目人很受宠,因为他们会帮蒙古人理财,好吧,我们也来干这件事,于是出现了王文统这样的人,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他应该是从基层财务会计做到了财政大臣。又有一些聪明的大脑发现蒙古人对天文、水利很有兴趣,于是这方面干得好也可以改变阶层,于是元朝出了一个邢州数术学派,这些人的研究方向不在是儒学,而是数学、天文和地理,其中典型的就是郭守敬,中国竟然出现了实用科学的研究者,注意是科学,不是技术,这两者有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技术,而郭守敬研究的是科学。还有一批人真的去搞了技术,因为蒙古贵族们爱打仗,总要搞些军事工业吧,于是能改进武器的人也比较受青睐,于是中国的火药武器在元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西方继续改进而我们后来停止进步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聪明的大脑开始转向别的商界了,既然没有科举,怎么都无法改变阶层,那起码可以改变财富状况吧?虽然商人和农民见到蒙古老爷都要下跪,可是毕竟有钱的商人在蒙古老爷走了以后可以在我享乐一些来缓解刚才下跪的不爽的感觉吧,再加上蒙古人的对商人颇有好感,因为蒙古贵族们就是很多商人的投资人。于是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涌现富商的现象。周庄人现在很津津乐道沈万三这个神秘的富商,这个人的身世谜团太多,但有一些事情可以肯定:一、极聪明的人,要在其他朝代估计要去参加科举。二、在元末迅速发迹,成了富可敌国的人。三、在元朝过的似乎很好,因为元代蒙古人似乎不讨厌商人。四、到处资助叛乱人士,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五、到了明朝迅速被打压,身败名裂,财产都成了国家的。从这些信息里我们可以总结两点:一、元朝没科举,聪明的人有的去经商了,发大财。二、明朝有了科举,聪明的人都去考试当官,经商什么的统统的不好,就算你是元朝发的财也要没收了,不能给聪明人一个坏榜样吧。
好了,元朝没科举,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本来很聪明可以为国家做点事的,最后由于缺乏上升通道只能一本子躬耕了。但是正因为没科举,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聪明的人才要另找出路,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另类”,而这些“另类”恰巧又是后来中国近代衰败时所缺乏的。归结起来,没有科举,应该给人以另外的上升通道,而事实是元朝也没给,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人只是民间制度探索的成功者,当然是众多实验者中的少数, 不过却有另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围着皇帝转,而元朝到了后半期则不是,因为围着皇帝转也没用,反正没科举,不如围着有钱人转。这样各有所求,富商极大的满足了个人自尊心和附庸风雅的嗜好,文人可以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在中国没有科举的那几年,竟然形成了沙龙文化,富商带着一匹文人游山玩水,赌博狎妓,奢靡消费,然后畅叙风月、吟赏景色,进行文艺创作。沙龙文化的下一步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学者的出现,可是中国没有进入到那一步,一进入明朝,富商就统统发配了,科举也恢复了,文人么,还是读书当官吧,不用再去跟着富商厮混讨生活了,当然也没有富商了。
这就是元朝的科举,或者说的更准确点,元朝没科举的那几年,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合理点说还是毁誉参半吧!
怎么评价科举呢?我在美国曾经写过一篇制度经济学的论文,是说科举对中国科技制度的影响。依我个人之见,科举作为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近代西方选拔文官都要借鉴科举,可是问题来了,中国的科举可不单纯是文官选拔制度。你一定要说了,科举考上的人都去做文官了,这难道不就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么?我觉得这么说就大大的错了,科举是中国的唯一的阶层转化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西方的文官考试可以让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文官,许多农民、工人等等可以参加考试去做文官,从而转化自己的阶层,可是不参加文官考试可不可以转化呢?当然可以,你可以去大学学习一下数学、物理,然后本来是在农场工作,然后因为发现些什么重要的科学定理,你就成了爵士,这样的人有没有呢?艾萨克·牛顿爵士嘛!当然,你也可以去当兵,然后由于当兵当得好,你就成了将军,最后可能就成了皇帝,这个人叫拿破仑。或者还有,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写书,只要你够有见解也是可以变成君主的座上宾的,孟德斯鸠就是这样。所以说文官考试虽然类似于科举,但却是众多转化阶层方式之一,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看看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就好了, 很多人把高考比成科举,我认为十分不恰当,因为毕竟高考是在决定你接下来受教育的地点和方式,而科举就是决定了你的身份地位和职业。公务员考试固然可以让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公务人员,跟以前的阶层不同,但是并不唯一, 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考公务员还可以去企业、创业、留校等等,都可以转化自己的阶层,且无高下之分。
再来看看科举是这样么?在中国古代,如果你出身农民,这是最常见的,那估计你就要一辈子当农民,见到官老爷们要下跪,当然你可以不当农民去经商,但无论你赚多少钱,见到官老爷一样要下跪,你也可以做手工匠,当然见到老爷一样要下跪,怎么才能变到那个不用下跪的阶层呢?参加科举考试吧,考上了你就是一个可以不用见到官就跪,当然见到比自己大的官也许还是需要,并且有人给你下跪的阶级。说到这我觉的就比较明白了。文官选拔制度是一系列改变阶层的制度之一,而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唯一的改变阶层的制度。那么这个考试有没有、怎么考试、考什么在中国就至关重要了。他成了全古代中国的聪明的并想改变阶层的人的大脑捉摸的事情。
元王朝的蒙古大汗们把这个考试废除了!好了,这件事可是大事了,中国人原来找到了唯一的阶层改变通道,但是蒙古人一来就废了,你说这是好事么?当然不是,广大的读书人没了上升的途径,估计就是再聪明也要一辈子当只能下跪的民族了,这个憋气,后来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个名字很拗口的大汗皇帝终于恢复了科举,不过竟然是配给制的,什么叫配给制科举呢?就是蒙古人、色目人占录取名额的百分之五十,北方汉人占百分之三十,南方人就占百分之二十吧。这就有点乱,蒙古人不用考试也能当官,考试的人很少,但录十个人里必须有五个是蒙古人,那蒙古人自然相当占便宜,而南方汉人呢?本来就文气兴旺,考试的人很多很多,结果呢?十个里面录两个。所以仁宗虽然恢复了科举,可是元朝还是跟没有科举一样,所以大致上可以说元朝没什么科举制度。元朝为什么废除了科举呢?因为蒙古大汗们根本也没有想给社会阶层一个改变的通道,最好就是蒙古人一直当贵族、当大官,色目人帮着打理打理财产,汉人种种地、缴缴税这种日子挺好。这无疑是落后的,一个国家没有给人凭自己能力改变阶层的通道自然是危险且落后的,所以很多明代大儒斥责蒙古人的野蛮落后,没有科举显然是个重要证据。
但是却不得不说,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诚如前面所说,科举既然毁誉参半,那么废科举似乎也毁誉参半。元朝废了科举,好了聪明的大脑们傻了,原来想改变个阶层就要读书、练习科举文章,现在呢?不行了!那就一辈子当农民?似乎有些聪明的大脑们也不愿意。咦?有人发现了,蒙古人贵族们似乎不是很会理财啊,所以色目人很受宠,因为他们会帮蒙古人理财,好吧,我们也来干这件事,于是出现了王文统这样的人,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他应该是从基层财务会计做到了财政大臣。又有一些聪明的大脑发现蒙古人对天文、水利很有兴趣,于是这方面干得好也可以改变阶层,于是元朝出了一个邢州数术学派,这些人的研究方向不在是儒学,而是数学、天文和地理,其中典型的就是郭守敬,中国竟然出现了实用科学的研究者,注意是科学,不是技术,这两者有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技术,而郭守敬研究的是科学。还有一批人真的去搞了技术,因为蒙古贵族们爱打仗,总要搞些军事工业吧,于是能改进武器的人也比较受青睐,于是中国的火药武器在元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西方继续改进而我们后来停止进步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聪明的大脑开始转向别的商界了,既然没有科举,怎么都无法改变阶层,那起码可以改变财富状况吧?虽然商人和农民见到蒙古老爷都要下跪,可是毕竟有钱的商人在蒙古老爷走了以后可以在我享乐一些来缓解刚才下跪的不爽的感觉吧,再加上蒙古人的对商人颇有好感,因为蒙古贵族们就是很多商人的投资人。于是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涌现富商的现象。周庄人现在很津津乐道沈万三这个神秘的富商,这个人的身世谜团太多,但有一些事情可以肯定:一、极聪明的人,要在其他朝代估计要去参加科举。二、在元末迅速发迹,成了富可敌国的人。三、在元朝过的似乎很好,因为元代蒙古人似乎不讨厌商人。四、到处资助叛乱人士,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五、到了明朝迅速被打压,身败名裂,财产都成了国家的。从这些信息里我们可以总结两点:一、元朝没科举,聪明的人有的去经商了,发大财。二、明朝有了科举,聪明的人都去考试当官,经商什么的统统的不好,就算你是元朝发的财也要没收了,不能给聪明人一个坏榜样吧。
好了,元朝没科举,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本来很聪明可以为国家做点事的,最后由于缺乏上升通道只能一本子躬耕了。但是正因为没科举,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聪明的人才要另找出路,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另类”,而这些“另类”恰巧又是后来中国近代衰败时所缺乏的。归结起来,没有科举,应该给人以另外的上升通道,而事实是元朝也没给,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人只是民间制度探索的成功者,当然是众多实验者中的少数, 不过却有另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围着皇帝转,而元朝到了后半期则不是,因为围着皇帝转也没用,反正没科举,不如围着有钱人转。这样各有所求,富商极大的满足了个人自尊心和附庸风雅的嗜好,文人可以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在中国没有科举的那几年,竟然形成了沙龙文化,富商带着一匹文人游山玩水,赌博狎妓,奢靡消费,然后畅叙风月、吟赏景色,进行文艺创作。沙龙文化的下一步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学者的出现,可是中国没有进入到那一步,一进入明朝,富商就统统发配了,科举也恢复了,文人么,还是读书当官吧,不用再去跟着富商厮混讨生活了,当然也没有富商了。
这就是元朝的科举,或者说的更准确点,元朝没科举的那几年,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合理点说还是毁誉参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