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义网专家Frank van Harmelen揭秘语意网

语义网专家Frank van Harmelen揭秘语意网

 
  所谓“语义”就是文本的含义。语义需要理解文本的意思和结构,而与显示方式无关。简单地说,语义网(Semantic Web)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但目前大多数人对语意网的认识都还存在误区,因此我们特编辑此文为语意网揭秘。

    记者:常有人说,语义网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30年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里的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及归纳逻辑(inductive logics)所要解决的问题。KL-ONE、Cyc以及Minsky的框架(frames)和Sowa的概念图(Conceptual Graphs)等,都属于过去这些工作留下的产物。但是它们都已经失败了。那么语义网以及语义网在本体(ontology)和推理(reasoning)方面的关注,跟这些失败的努力有什么不同呢?

  Frank:其实,大家对语义网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语义网是“重复人工智能的工作”。虽然语义网和人工智能(AI)所用的工具有一些相同(比如本体、推理、逻辑等),但它们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语义网的目标是更为适度的:语义网并不是要构建一个通用的、综合性的、基于Internet的智能系统,而是要实现Web上数据集(datasets)间的互操作(无论数据是结构化、非结构化还是半结构化的)——这一目标更具实践性,更为适度。去年七月,Tim Berners-Lee专门就人工智能与语义网之间的混淆做过一个报告。该报告的摘要如下:语义网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不是语义网;人工智能是一个领域,而语义网是一个项目;语义网采用了人工智能里的某些工具,所以人工智能对语义网有一定功劳;语义网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极好的应用场景。Tim Berners-Lee还在报告中澄清了关于语义网的其他一些错误说法,例如“语义网(只或者主要)关注于手工标注的文本文档”以及“语义网需要一个可被大家接受的、统一的本体”等。

  记者:Web 2.0是一个新事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人人都喜爱它。而另一方面,语义网却由于众多诺言未能兑现而失去关注。关于这两个Web的共存,您有何看法?您认为Web 2.0将对语义网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Frank:注意问题中的“语义网由于众多诺言未能兑现而失去关注”,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提。

    我们来看一些准确的信息:

  SemTech大会(Semantic Technology Conference)是一个面向工业界的会议,目前为止已经召开过3届,前几届都是在加利福利亚圣何塞(San Jose)召开的。第一年有300人参加,去年有500人参加,而今年的参会人数已经超过了700人。相应地,在欧洲,首届欧洲语义技术大会(European Semantic Technologies Conference)也于去年5月在维也纳召开了。参会人数超过了200人,其中75%都是来自公司的。所以,要么你说错了,要么那几百名公司人士和几十家公司都“脑袋坏掉了”。你自己判断吧。

  与此相反的是,语义技术正处于产业突破(industrial breakthrough)的过程之中。下面的一段话引自最近(2007年5月)的一篇Gartner报告(Gartner是不会热衷于短命技术的):“关键结论:在接下来的10年里,基于Web的技术,将会提高往文档里嵌入语义结构、以及创建结构化词汇表和本体(用于定义术语、概念及关系)的能力。这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的可见性及信息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无人工干预下理解文档与推断含义的能力)的发展。”

  幸运的是,Gartner相当明智,没有(像你一样)断言语义网已经夭折,而是对语义网需要多久实现做出了估计:“实现语义网的伟大宏图,需要多个渐进式的步骤,而且小规模的行动常常是最好的起点。”

  回到刚才问题的主题上:学术界关于Web 2.0与语义网(或者说Web 3.0)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竞争的关系,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这是在去年5月于爱丁堡召开的第15届国际万维网大会(WWW2006)上的一个科学座谈会上得出的结论。大家一致认为:Web 2.0门槛较低(易于上手使用),不过能力上限也比较低(folksonomy仅限于此);而Web 3.0虽然门槛较高(起初的投入需要较多),但能力上限要高得多。

  在前面提到的那份Gartner报告里,还有一些重要论断。它建议将语义网和Web 2.0技术结合起来,并预言目前的Web,将由具备轻量语义但易于使用的Web 2.0技术,逐渐发展为较高投入/较高产出的Web 3.0技术。

  记者:您认为用自动化方法——也就是说,知识抽取与推理(knowledge extraction and inference)中的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文本挖掘(text mining)及统计等方法——来学习本体及实体间的关系怎么样?您认为这些技术对手工编辑本体的方法,是一种补充,还是遏止?您认为这些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吗?还是它们注定会失败?

  Frank:我对于本体的获取以及对这些本体里的数据对象的分类的态度是:有用就好。仅依靠手工来构建本体,显然是成本过高的,而且也限制了可被编纂与分类的知识的量。所以,我希望你提到这些技术能为语义技术作出最大的贡献。我不觉得这些技术将“注定失败”,相反,我认为它们的有益贡献将日益增大,关于这一点我相当乐观。

  记者:所有重大的技术发明与里程碑都是以其 killer?app 的出现为标志的。那么语义网的 killer app 会是什么?究竟有没有?

  Frank:我觉得关于“killer app”这一反复问及的问题总是有些幼稚。举个例子:我们同不同意?XML的广泛采纳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但谁是XML的“killer app”?这样一个“killer app”存在吗?不。存在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场合,XML在这些场合下能够“在背后”起到促进作用。语义网技术主要是基础设施技术(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而基础设施技术是存在于背后、并非用户直接可见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诸如:网站变得更人性化了(因为背后存在语义网技术,你的个人兴趣概要(profile)可以与网站的数据源进行互操作)、搜索引擎对结果的聚类(clustering of results)做得更好了(因为搜索引擎在背后采用具有含义的本体来对搜索结果加以分类)以及桌面搜索工具能够把文档作者的姓名与你的地址簿里的?Email地址关联起来了(因为这些数据格式在背后通过暴露其语义来实现互操作)等,但这些应用不会在其界面上注明“语义网技术”。语义网技术就像是发动机汽缸壁上的Nikasil涂层,虽然很少有司机知道它,但司机们能够察觉到燃料消耗的减少、最高时速的提升以及引擎寿命的延长等等。语义网技术就是目前正在开发着的、下一代人类友好的计算机应用的Nikasil涂层。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