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窗--非主流X86处理器的过去、现在

本文回顾了非主流CPU品牌的发展历程,如Cyrix、NexGen、IDT等,并探讨了它们在与Intel和AMD竞争中的地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VIA Cyrix III、Rise mP6和Transmeta Crusoe等现代非主流CPU的特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笔者按:这是笔者当年投的第一份稿子,——当然是石沉大海了,处女作就这样没了 呜呜,,记得那时是高二2000年,呵呵,现在这里发也好纪念一下,路过的朋友请多包涵:)

跟大多数的行业一样,个人电脑关键的微处理器CPU领域都存在竞争。毫无疑问,这一领域的领头羊非 INTEL 莫属了――无论在技术上,产量或名气上。另一大腕 AMD 虽然实力弱于 INTEL,但后劲十足,日渐强大。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通常只会在主流的 INTEL 或 AMD 作出选择,但是否代表不存在其他的品牌呢?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不会如此寂寞单调的。个人电脑发展的短短二十年间,大大小小的 CPU 品牌出现了,如 Cyrix, IBM, NexGen, IDT, Rise 和其他更陌生的牌子。

过去回顾篇

说到是“过去回顾”,那么这些非主流品牌的 CPU 自然是消失了,残酷点说,应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了;更准确的说,是在 INTEL 强大耀眼的光环和 AMD 包抄下,加上技术相对不足,市场好不容易做,结果:倒闭的倒闭,放弃的放弃,被收购的被收购。

1981年,INTEL公司的i8088芯片首次用于 IBM PC 机中,配合微软的 MS-DOS,开创了全新的个人计算机时代。但后来众厂商生产 x86 芯片,却是在 INTEL 推出 i80486 后的事情。(之前与 INTEL 争 386 的市场,为 AMD 的 Am386 芯片)。促使众厂商参与的原因,首先是技术上成熟了,特别是半导体工艺的迅猛发展,使芯片封装的难度大大下降,同时也带来成本的下降;其次,随着个人电脑市场需求的直线上升,厂商们不会溜走丰厚的利润――要知道,电脑那时的利润可比现在高多了。

奇怪的 Cyrix 486DLC/SLC

Cyrix 到现在的时候,还能被广大 DIYER 所熟悉(多得VIA,下文有述)。在 486 与 586 年代,Cyrix 生产的 CPU 性能优异,价格合理,风靡一时,与 AMD,INTEL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Cyrix 除了自己又便宜又快的 486 芯片外,还在早期(1994 年)推出过 486DLC/SLC CPU。不过这种 CPU 设计得比较奇怪:内置的一级缓存只有仅仅 1KB(INTEL 的 i486 有 8KB);不仅可使用在技术较新的主板中,而且能与 386 的脚管向下兼容,允许用在 386 的主板上!看来,Cyrix 很会见针插缝(题外话:那时当我面对自己第一台 386 时,发现主板上的有跳线支持 486DLC 进行升级,兴奋了许久,不过,仍然是太天真,因为那时 CPU 的脚管都是焊死了的……)。虽然此 CPU 具备了一级缓存、浮点协处理器、倍频和局部总线等新技术,但因整体性能弱,最终给还是 Cyrix 放弃了。

其它的486兼容芯片

电脑巨人IBM也参与486芯片的竞争:蓝色闪电(BlueLightning)。有趣的是虽然它的最高主频上到120MHz,可内置的高速缓存为零,因此,只有在实验室、测评室和展览会有机会见到它了。

TI (Texas Intrument,德州仪器。MODEMS 上 DSP 芯片常出现)推出的486跟 INTEL 的i486性能相仿,但价格很低。说道 TI,就和 Cyrix 有大渊源,其实 Cyrix 只是一间 CPU 设计公司,它是委托 TI 代生产的,使得技术上有授权,自然跟标准的486差不多。常见的是80MHz的。

SGS-Thomson(欧洲半导体大厂-意法半导体)、UMC(我国的台湾的半导体大厂)也生产过 486、5x86 芯片,但分额就很小。另外还听说 SGS-Thomson 推出 Slot 1 界面的 x86 处理器!

昙花一现的NexGen

名不经传的NexGen成立与1986年,埋头苦干连续8年没有出售过一颗芯片。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没有白费。终于在1994年拿出了8年的奋斗成果Nx586。对比与它昂贵不少的奔腾,Nx586有更多的高速缓存,支持分支预测、乱序执行等的PentiumPro才运用的技术,而且采用了PR-Rating的性能标准法(跟6x86一样),例如,实际90MHz的有100MHz性能。不过,相比没有浮点运算单元(FPU)的缺点,最糟糕的是需要配套的主板,就意味着很难进入主流的市场(不象现在的AMD的独树一帜,NexGen是小公司),逐渐使NexGen陷入消瘦不畅,资金短缺的不利困境,造成Nx686也胎死腹中,于是,在95年10月20日被财力雄厚的AMD纳入其糜,大大加强与INTEL对抗的实力,K6/K6-2的成功就是例子。

INTEL的OverDrive

什么,ITENL的CPU也不好卖?不是,这种的 CPU 是 INTEL 为了保护用户投资,专来升级的解决方案,所以出货少,价格较高,应用范围不广。并不严格来说,古老的i8087、i80287、i80387浮点运算协处理器(FPU)也算OverDrive范畴的一类。最早OverDrive(94年)是i486OverDrive/DX2 对于i486SX(没有FPU)来说,只是插在487插座上的浮点运算协处理器;对于i486DX,就是加了个倍频,原来的33MHz变66MHz,另外还可以独立使用——原来CPU也可以这样用,不禁赞叹INTEL的设计能力。

Pentium时代也有OverDrive,配合一些电路,可用在有专用插座的486主板上(当时许多国外品牌机就有)。它采用的第二代的Pentium(非60/66Mhz 的Pentium)的内核,但竟有32KB的高速缓存(Pentium的16kb),到PentiumMMX时才有这一级的容量(比起今日的DURON 128KB,大家不知有什么感想)。
此外,这CPU还添有5:2的总线加速器,使总线速度提高2.5倍。


后来,Pentium(Sockte 5&7)也有自己配套的MMX OverDrive不过好象性能提幅不大,有点杯水车 薪,主要方便不能升级MMX的主板。使MMX OverDrive理器时,只需先将你的那颗处理器拔下,然后换MMX OverDrive处理器,再把拔下的处理器插到MMX OverDriv处 理器的背上即可实现升级,是不是有点好玩呢?然而INTEL公司说,只有主板采 用INTEL 82430VX和82430HX以及82430TX的芯片组的计算机,才有资格使 用MMX OverDrive处理器。


济济一堂的OverDrive当然也拉了Pentium II的份儿,奇怪吗?不过真的很少见。Pentium II OverDrive的内核是Deschutes(与Pentium II,CeleronA一样),用于旧时高能奔腾(Pentium Pro)的Socket8接口,0.25微米工艺,最厉害的是,它拥有512KB的与CPU同频二级缓存,就连Coppermine(256kb)也不是对手啦,并且可用专接卡插在BX板上!真不知INTEL是如何在市场定位这颗OverDrive。因此,说它是价廉的XEON(“至强”CPU,用于高端服务器)更合适。

 “背道而驰”的IDT WinChip

1997年中夹持WinChip C6加入CPU战国风云的美国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其设计理念可谓背道而驰:越简单越好。传统的处理器的设计理念告诉我们,CPU性能的提高就要在线路设计上尽可能的挤下更多的晶体管,来设计更多的解码、执行更多的管线,但IDT奉行的是直接、简单“另类”方法来提高速度,同时,它有芯片的面积、功耗小,散热好的优点。


第一代的WinChip C6采用的是单流水线、非超标量设计(类似486),但凭借奔腾级总线,较大的CPU内部缓存(64kb),MMX技术,它可以达到奔腾级的速度水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单电压设计(3.3v),这就使得许多使用旧主板的朋友不用更换主板便可以轻松地升级到C6。频率较特别,有150/180/200/255/240MHz。

1998年5月,IDE宣布了它的第二代产品WinChip 2 。WinChip2有两种版本,一种带有3DNow!指令集,命名为WinChip 2-3D;另一种不带3DNow!指令集,其命名为WinChip 2,没有后缀3D。WinChip 2虽然仍然是单一的x86解码转译执行的简易RISC的结构,但在原有WinChip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双指令的MMX单元,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 支持100MHz外频。改进后的WinChip 2比相同频率的WinChip性能提高约10%,基本达到Intel处理器的性能。另外,IDT和Cyrix一样,没有自己的芯片加工厂,由IBM生产。

现在进行时

历史总是令人耐人寻味的。前文谈的不过顶多十年间的事,有的还不过一,两年前的事,充满新事物的气息,但竟归为“过去回顾篇”,仿佛沧海桑田似的。仅从“非主流”这一侧面看,足以显示CPU的飞速发展,同时令人不禁想起葛洛夫“只要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的名句。前文已说,非主流品牌的 CPU 要在夹缝市场中生存是不容易的。对于它们来说,在CPU市场上站住脚并生存下来也许是第一目标,接着就看看有什么X86 CPU存在。

虎视眈眈的 VIA Cyrix III

VIA(威盛电子)的在芯片组方面的进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VIA的宏图大志,是要染指CPU市场,和主板一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任意一方的绊脚石。INTEL已经为我们示范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起码不会有所谓的专利诉讼案。因此,VIA 屯兵积马,广收贤良,一下子从国家半导体(NS)中收购了Cyrix的主CPU设计部门,立刻推出了基于Cayenne技术,为低价位PC设计的Cyrix III芯片(代号Joshua)。性能如下:采用Socket 370平台PPGA封装,使用 0.18 微米制造工艺, 64k L1Cache,256k 全速  L2Cache , 133MHz 的高外频,还同时兼有 Intel 的 MMX 指令和 AMD 的增强3DNOW!指令。这一些看上去比竞争对手Celeron强多了,甚至DURON也不如,但评测结果却令人甚为失望,也许就是先天的不足吧――特别是浮点性能连同频 Celeron 的一半都没有(Cyrix固有的传统?)。


后来,VIA意识到旧Cyrix III的不足,也没有大量出货。便在1999年6月买下IDT的Centaur?技术设计部门,重新尽设计核心部分(WinChip4的基础上),正式推出市场,但仍保留Cyrix?III的名称,主要原因是Cyrix这牌子知名度够,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但大多数时候被称作Samuel最大不同的是 Samuel 竟没有 L2 Cache ,但L1 Cache 却增大了两倍,达到了 128kb,这一做法实在不解,要知道,L2 Cache对系统的速度举足轻重,光是大L1 Cache似乎不如L2的意义大,看看旧Celeron和CeleronA就清楚了。


新Cyrix III并不是一无事处。首先浮点运算好了点,并放弃了原来的CPU的PR计量值,用的是真正的CPU频率(开始有533MHz,667MHz和700MHz的频率)核心电路片的大小只有76平方毫米,仅相当于Intel和AMD同类产品的75%。因为芯片非常小,所以对电能的消耗也很少,只有不足10瓦,要远远低于Pentium III或Athlon,后者对电能的消耗超出Cyrix III 三到六倍。低功耗的特点使Cyrix III更加适合在非PC网络设备或移动通讯设备中使用。据说,VIA曾宣称Cyrix III在使用时不需要风扇!


新Cyrix III尚未成气候,VIA 已发表新一代 Cx 系列Ezra处理器,核心采用Centaur(WinChip)架构,0.15微米制程,内置256KB L2 Cache,每时脉可处理3个指令,另外亦加强了分支预测及更深管道设计,可令时脉以更快速度运行,Ezra 也支持SSE多媒体指令,预计今年中推出时钟700-900MHz 版本。


仅从价格方面讲,新Cyrix III决对可定义为高性价比的CPU,但低端市场“龙”“羊”已斗得你死我活,能容得下Cyrix III吗?VIA却另辟路径,将Cyrix III容入自己得新概念—Information PC,以分有市场这大蛋糕。

勇气可嘉 RISE mP6

Rise对于我们来说稍微陌生了一些,总公司位于美国加州硅谷,成立于1993年11月。作为新x86生产商,Rise公司目标很明确,只想为笔记本及1000美元以下市场开发基于Socket 7的x86兼容CPU——mP6,不过,x86 CPU本来就不是风平浪静,加上有INTEL一边倒的笔记本“禁地”,RISE这新丁是很难通过各笔记本厂商认可的。

根据Rise公司的说法,Socket 7界面的mP6将与同主频的Intel Pentium II CPU一样快。这是通过使用超流水线的超标量结构技术来实现的,它可以让3条整数指令或3个MMX指令或者2个浮点操作同时进行。这是“理论”上超过Pentium II最好的方法,当然在实际中,它的视频软回放能力不错。不过,mP6缺点也很不少:1、太小的内置高速缓存,才16KB,抵销了它在内核使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效果;2、该CPU使用了其他CPU很少使用的Ball BGA封装方式。这对于笔记本电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比普通的CPU占用更少的空间。如果你想把它用在桌面PC上则是个复杂方案,只好将该芯片放在一个很小的转换卡上来解决问题;另外还有主板的辨认的问题,如果BIOS认不了,什么也枉然。

1999年10月12日,SiS(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矽统科技)宣布取得Rise的微处理器技术转让,范围包括Rise所有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产权。近期有消息传出,Rise将逐渐退出PC微处理器市场而转向新兴的家电芯片市场,因此计划中的mP6 II也要改变市场方向了。

移动新贵 Transmeta

和先前的 mP6 相似,Transmeta 成立不久,其Crusoe处理器也是主攻笔记本便携式电脑的市场,同样也广受IT媒体追捧,不同的是,Crusoe 处理器完全摆脱桌面机市场,还瞄准其它嵌入式产品。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被 INTEL大 哥踩扁,前景就显得比较明朗、广阔、更有信心,甚至 CEO David Ditzel(前Sun UltraSparc 芯片首席工程师)称,与 Intel 和 AMD 相比,他的公司在笔记本电脑处理器技术方面最少领先5年!大家可能有些怀疑吧,让我们瞧瞧是什么惊人“武器”。

今年1月份首先推出Crusoe TM3120处理器给人带来的设计思想就很别致,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可通过升级 CMS(Code Morphing Software)软件版本来提高性能的结构,因此在不改变芯片本身尺寸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CPU的提速。Transmeta 已表示将每隔六个月对 CMS 软件进行一次升级。概括地说,就是使用了软件技术来实现其他处理器用硬件实现的功能,这不禁使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得不赞叹人类无止境的创新。对于类似便携式电脑、发热量和耗电量对设备本身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产品来说,不需要大规模改变产品设计的 Crusoe 就是较佳的选择。另一项特色是,利用软件将Intel芯片所能执行的指令集,转换为Transmeta芯片执行的语言VLIW(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特长指集令),转换过后的指令集可重复使用,不需再行转换,但缺点是在转换的过程中,会有一小段时间的落差,使得同时钟速率的 Transmeta 芯片,性能仍落后于 Intel。对此,Transmeta 的解释是,这主要源于测试速度的指针软件把此段落差计算进去了。


由于开始 TM3120(366-400MHz)主要应用于信息家电(IA)和数字个人助理(PDA),年中推出 TM5400(500-700 MHz)则对准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笔记型电脑。两者结构差不多,都是 474 脚 BGA 封装,前者用采 0.22 微米线程制作,后者 0.18; TM5400 多了 32kb 数据指令一级 Cache,和半速的 256kb 二级 Cahce,而且具备 LongRun 电源管理技术,在省电模式下只有 1.3W 的功耗。值得一提的是,它支持 VIA 的 PC133 的标准。

总结篇

INTEL 总裁贝瑞德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时说过,自己特别喜欢美国亚历桑那洲的一种沙漠植物,它会分泌毒素来扼杀周围的植物,并说,如果自己像葛洛夫出书了,他会和那种有毒植物作封面。这很明显地反映 INTEL 在市场上的披向肩糜,以及吞没所有对手的野心。可是,世界总归炫目多姿,充满色彩的,非主流的 CPU 便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它们正好完成了 INTEL 未完成的任务:以较底的价格提供不错的性能,足以应付文字处理、上网和简单游戏等的方方面面;填补了其他市场的空白,如嵌入式设备;提供了技术参考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关键一项,为打破市场垄断,创造计算机的繁荣和普及,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不可否认在半导体处理器芯片发展的长河中,虽然它们扮演的是配角,渺小得不易被人察觉,甚至不一而足,但是,存在就是合理,正是有了它们,才构成 IT 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sp42a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