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假设
‘认知’这个词指感觉输入被转化、减少、详细阐明、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显然,认知涉及人可能做的一切方面,而且每一心理现象就是一个认知现象。”[1]由于认知现象的复杂性,它包含了许多假设[2]
(1)感觉假设:能够探测和解释感觉刺激;
(2) 注意假设:倾向于集中在某个感觉刺激上而忽视其他方面;
(3) 知识假设:能够把握关于环境的物理特性的详细知识;
(4) 知识表征假设:能够概括事件的某些部分,并把这些部分整合为一个精细结构图式,这个图式赋予整个事件以意义;
(5) 感知假设:能够从字母和单词中提取意义;
(6) 短时记忆假设:能够保留直接事件并把这些事件整合为一个持续序列;
(7) 心理表象假设:能够形成一个“认知地图”的图像;
(8) 社会认知假设:能够理解他人的作用;
(9) 记忆假设:能够使用“记忆技巧”促进信息的回忆;
(10) 提取语言观念假设:倾向于用通用形式储存语言信息;
(11) 问题解决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12) 智能假设: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行动;
(13) 语言/运动行为假设:在不同方向能够精确地被转化为一个复杂的运动反应(比如驱动汽车);
(14) 长时记忆假设:能够从长时记忆迅速回忆特殊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应用于当下情景;
(15) 语言加工假设:能够把视觉事件转化为口头语言;
(16) 语义记忆假设:存在着客体具有专名的知识;
(17) 遗忘和干扰假设:不能彻底完成任务。
信息加工模型也称物理符号系统
它基于“计算机隐喻”(思维是计算,大脑是计算机),包含三个假设:
(1)认知能够通过把它分解为一系列连续阶段被理解;
(2)在每个阶段,独特的过程在引入的信息上发生。最终反应被假定为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结果,比如知觉、信息编码、来自记忆的信息回忆、概念形成和语言产生;
(3)每个阶段接受来自先前阶段的信息,然后执行其独特功能。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也称联结主义模型或平行分布处理(PDP),它基于“神经网隐喻”(认知是网络化的),并以三个假设为前提:
(1)认知是通过神经网络被理解的;
(2)信息在神经网络中是平行分布加工的;
(3)“信息加工通过大量称之为单元的简单加工元素的相互作用发生,每个发送激活和抑制的信号给其他单元。”
PDP 模型与神经解剖学的功能相关联。业已证明,人的思想在大脑发生,大脑由几千亿个相互连接的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是加工复杂信息的基础。不过,大脑并不在任何一个神经元中储存记忆,而是在由大脑的几个部分分布式构成的神经元整体中储存记忆。如果两个神经元同时被激活,它们之间的结合就会加强。如果一个被激活,另一个被抑制,它们之间的结合就会变弱。在这样的系统中,记忆处于激活和抑制网络模式中,这个网络分布于整个系统而不是某个特殊子系统。
进化认知心理模型是基于“植物生长隐喻”的(认知过程是植物生长过程)。
DICE 模型
DICE 模型是斯凯特(Schacter)1987 年提出的一个关于意识的分离交互作用与意识经验模型[4]。在这个模型中,当信息被加工时,系统被改变,感知剩余(engram,即脑中的一种记忆痕迹)被留下来。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强化包含编码事件的不同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记录事件。也就是说,脑的不同部分专门负责不同类的感觉事件,比如视觉皮层、听觉皮层。每个记忆都与几百万个神经细胞相联系,这些神经细胞由大脑中的成千上万个记忆痕迹激活。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记忆和联想可能被激活,并在一个短暂的间隔期进入活动的意识。例如,有人问你昨天干什么了,在几秒内你能够激活先前的一个潜在的记忆痕迹。这种无意识痕迹可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处于休眠状。
GW 模型
GW 模型是巴尔斯(Baars)1988 年提出的一个全局工作空间意识模型[5]。它是剧场隐喻的最好应用。GW 模型假设,意识与一个叫着全局“广播系统”(broadcasting system)相联系,这个系统在整个大脑发布信息。
GW 模型包括三个构件:专家处理器、GW 和语境(context)。
专家处理器
专家处理器是一个专门的无意识处理器。大脑中有许多这样的“专家”,它们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细胞,也可能是整个神经元网络。
GW
GW 是一个信息的系统整合和发布的构架容量。
语境
语境是心智剧场布景背后的能力。不同语境形成专家处理器之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