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笑话,那就是一位医生坐在病人的前面,低头用锤子测试病人的膝跳反射,结果可想而知,医生的鼻子受伤了,膝跳反射就是一个标准的神经反射弧现象。接受刺激,作出反应。那么互联网有没有同样的机制呢?这是一个关于互联网能不能活过来的问题。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中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5]。
膝跳反射示意图
从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也同样存在神经反射现象。例如,当互联网中的传感器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经过预制程序的运算,发现达到符合下雨的条件参数,于是传感器向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简单运算,向该地区联网的野外机械设备发出指令,打开防雨设备,实现互联网的防雨神经反射弧功能(图12)。互联网除了这种简单的反射现象之外,和人类神经系统一样,也同样存在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论文中专门进行阐述。
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