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思路是,在建立邻接表时,记录的不是点而是边,对于每一个点所对应的邻接表都是以栈的形式存储的,也就是说先添加的边在遍历时后取出,除此以外,所有的边用一个结构体数组存储起来,每条边对应的索引就是其编号,在建立邻接表时,表中存放的实质是边的编号,在遍历时先获得编号,在放回结构体数组中获得相应的边的数据。
下面用具体代码解释一下:
int top=0;//用来确定当前边的编号
int head[MAX_N]=-1;//MAX_N是点的最大数目,该数组用来存放每一个点在建立邻接表时,栈顶的边的编号
struct Edge//边的结构体
{
int v;//边所连接的点
int next;//在栈中的底下一条边的编号
}e[MAX_E];//MAX_E是边的最大数目,当图为无向图时,对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建立邻接表时,
//均会记录该边,因此,同一条边会被记录两次
void addEdge(int u,int v)//在u点的邻接表中加入一条边,也就是在栈顶加入一条边
{
e[top].v=v;
e[top].next=head[u];//在u顶点的邻接表这个栈的顶部加入一条边(头插法)
head[u]=top++;//top为加入边的编号,加入后要更新head,使得head记录邻接表栈顶边的编号
}
void bfs()//遍历邻接表
{
for(int i=0;i<n;i++)//遍历所有点
{
for(int j=head[i];j!=-1;j=e[j].next)//j=head[i]:获取当前点邻接表的栈顶的边的编号
{ //j=e[j].next:获取栈中底下一条边的编号,j==-1表示遍历完
//操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