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1)Socket基础

网络编程(1)Socket基础

参见学习地址

Socket 是什么?
  • **网络编程 **就是编写程序使两台联网的计算机相互交换数据。
  • UNIX/Linux 中的 socket 是一个文件,使用socket()返回文件描述符有了文件描述符,我们就可以使用普通的文件操作函数来传输数据了,例如:
    • 用 read() 读取从远程计算机传来的数据;
    • 用 write() 向远程计算机写入数据。
  • Windows 会区分 socket 和文件 ,Windows 就把 socket 当做一个网络连接来对待,因此需要调用专门针对 socket 而设计的数据传输函数,针对普通文件的输入输出函数就无效了。
Internet 套接字的两种数据传输方式
  • 流格式套接字( SOCK_STREAM ) ,使用的是TCP协议
    SOCK_STREAM 有以下几个特征:
    •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消失;
    • 数据是按照顺序传输的;
    •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不是同步的(有的教程也称“不存在数据边界”)。
  • 数据报格式套接字( SOCK_DGRAM ),使用UDP协议, SOCK_DGRAM 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不会频繁的丢失数据,数据错误只是小概率事件。 可以将 SOCK_DGRAM 比喻成高速移动的摩托车快递,它有以下特征:
    • 强调快速传输而非传输顺序;
    • 传输的数据可能丢失也可能损毁;
    • 限制每次传输的数据大小;
    •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同步的(有的教程也称“存在数据边界”)。
OSI网络七层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模型就是数据封装 :数据每往下走一层,就会被这一层的协议增加一层包装,等到发送到互联网上时,已经比原始数据多了四层包装。整个数据封装的过程就像俄罗斯套娃

我们所说的 socket 编程,是站在传输层的基础上,所以可以使用 TCP/UDP 协议,但是不能干「访问网页」这样的事情,因为访问网页所需要的 http 协议位于应用层。 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 必须是同一层次进行通信,比如,A 计算机的应用层和 B 计算机的传输层就不能通信,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层次,数据的拆包会遇到问题。
  • 每一层的功能都必须相同,也就是拥有完全相同的网络模型。如果网络模型都不同,那不就乱套了,谁都不认识谁。
  • 数据只能逐层传输,不能跃层。
  • 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TCP/IP协议族

socket 编程是基于 TCP 和 UDP 协议 ,它们的层级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通过标准化操作设计成开放式系统。路由器都要按照IP层标准制造,网卡都遵循链路层的协议标准。作为软件只需要关注传输层和应用层协议。

绑定套接字并建立连接

服务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 (lib, "ws2_32.lib")  //加载 ws2_32.dll

int main(){
    //初始化 DLL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 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套接字
    SOCKET serv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绑定套接字
    sockaddr_in sockAddr;
    memset(&sockAddr, 0, sizeof(sock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ockAddr.sin_family = P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ock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具体的IP地址
    sock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bind(servSock, (SOCKADDR*)&sockAddr, sizeof(SOCKADDR));

    //进入监听状态
    listen(servSock, 20);

    //接收客户端请求
    SOCKADDR clntAddr;
    int nSize = sizeof(SOCKADDR);
    SOCKET clntSock = accept(servSock, (SOCKADDR*)&clntAddr, &nSize);

    //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char *str = "Hello World!";
    send(clntSock, str, strlen(str)+sizeof(char), NULL);

    //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et(clntSock);
    closesocket(servSock);

    //终止 DLL 的使用
    WSACleanup();

    return 0;
}

客户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加载 ws2_32.dll

int main(){
    //初始化DLL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套接字
    SOCKET 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sockaddr_in sockAddr;
    memset(&sockAddr, 0, sizeof(sock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ockAddr.sin_family = PF_INET;
    sock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sockAddr.sin_port = htons(1234);
    connect(sock, (SOCKADDR*)&sockAddr, sizeof(SOCKADDR));

    //接收服务器传回的数据
    char szBuffer[MAXBYTE] = {0};
    recv(sock, szBuffer, MAXBYTE, NULL);

    //输出接收到的数据
    printf("Message form server: %s\n", szBuffer);

    //关闭套接字
    closesocket(sock);

    //终止使用 DLL
    WSACleanup();

    system("pause");
    return 0;
}
Socket缓冲区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I/O缓冲区特性可整理如下:

  • I/O缓冲区在每个TCP套接字中单独存在;
  • I/O缓冲区在创建套接字时自动生成;
  • 即使关闭套接字也会继续传送输出缓冲区中遗留的数据;
  • 关闭套接字将丢失输入缓冲区中的数据。
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TCP建立连接时要传输三个数据包,俗称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ing)

  • [Shake 1] 套接字A:“你好,套接字B,我这里有数据要传送给你,建立连接吧。”
  • [Shake 2] 套接字B:“好的,我这边已准备就绪。”
  • [Shake 3] 套接字A:“谢谢你受理我的请求。”
TCP数据报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带阴影的几个字段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1、 序号:Seq(Sequence Number)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计算机A发送到计算机B的数据包的序号,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2、 确认号:Ack(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占32位,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发送,Ack = Seq + 1。
3、标志位:每个标志位占用1Bit,共有6个,分别为 URG、ACK、PSH、RST、SYN、FIN,具体含义如下:

  1. 确认号:Ack(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占32位,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发送,Ack = Seq + 1。

  2. 标志位:每个标志位占用1Bit,共有6个,分别为 URG、ACK、PSH、RST、SYN、FIN,具体含义如下:

  •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 ACK:确认序号有效。
  •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 RST:重置连接。
  • SYN:建立一个新连接。
  • FIN:断开一个连接。
建立的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次握手的关键是要确认对方收到了自己的数据包,这个目标就是通过“确认号(Ack)”字段实现的。计算机会记录下自己发送的数据包序号 Seq,待收到对方的数据包后,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Ack = Seq + 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说明对方正确收到了自己的数据包。

TCP数据的传输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因在于 Ack 号的增量为传输的数据字节数。假设每次 Ack 号不加传输的字节数,这样虽然可以确认数据包的传输,但无法明确100字节全部正确传递还是丢失了一部分,比如只传递了80字节。因此按如下的公式确认 Ack 号:

Ack号 = Seq号 + 传递的字节数 + 1

发生错误时候的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四次握手(断开连接)

断开连接需要四次握手,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下面的对话:

  • [Shake 1] 套接字A:“任务处理完毕,我希望断开连接。”
  • [Shake 2] 套接字B:“哦,是吗?请稍等,我准备一下。”
  • 等待片刻后……
  • [Shake 3] 套接字B:“我准备好了,可以断开连接了。”
  • [Shake 4] 套接字A:“好的,谢谢合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 TIME_WAIT 状态的说明

客户端最后一次发送 ACK包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而不是直接进入 CLOSED 状态关闭连接,这是为什么呢?

TCP 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必须保证数据能够正确到达目标机器,不能丢失或出错,而网络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会毁坏数据,所以机器A每次向机器B发送数据包后,都要求机器B”确认“,回传ACK包,告诉机器A我收到了,这样机器A才能知道数据传送成功了。如果机器B没有回传ACK包,机器A会重新发送,直到机器B回传ACK包。

数据包在网络中是有生存时间的,超过这个时间还未到达目标主机就会被丢弃,并通知源主机。这称为 报文最大生存时间(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TIME_WAIT 要等待 2MSL 才会进入 CLOSED 状态。ACK 包到达服务器需要 MSL 时间,服务器重传 FIN 包也需要 MSL 时间,2MSL 是数据包往返的最大时间,如果 2MSL 后还未收到服务器重传的 FIN 包,就说明服务器已经收到了 ACK 包。

TCP不光有建立连接时的三次握手,和断开连接时候的四次握手,还需要在中间传输数据时也要回复ACK包。多种机制保证了数据能够正确达到

每次交换的数据量越大,TCP 的传输速率就越接近于 UDP

基于UDP的接收和发送函数

发送数据使用 sendto() 函数:

ssize_t sendto(int sock, void *buf, size_t nbytes,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to, socklen_t addrlen);  //Linuxint 
sendto(SOCKET sock, const char *buf, int nbytes, int flags, const struct sockadr *to, int addrlen);  //Windows

Linux 和 Windows 下的 sendto() 函数类似,下面是详细参数说明:

  • sock:用于传输 UDP 数据的套接字;
  • buf:保存待传输数据的缓冲区地址;
  • nbytes:带传输数据的长度(以字节计);
  • flags:可选项参数,若没有可传递 0;
  • to:存有目标地址信息的 sockaddr 结构体变量的地址;
  • addrlen:传递给参数 to 的地址值结构体变量的长度。

UDP 发送函数 sendto() 与TCP发送函数 write()/send() 的最大区别在于,sendto() 函数需要向他传递目标地址信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 (lib, "ws2_32.lib")  //加载 ws2_32.dll
#define BUF_SIZE 100
int main(){
    WSADATA wsaData;
    WSAStartup( 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套接字
    SOCKET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绑定套接字
    sockaddr_in servAddr;
    memset(&servAddr, 0, sizeof(servAddr));  //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
    servAddr.sin_family = PF_INET;  //使用IPv4地址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自动获取IP地址
    servAddr.sin_port = htons(1234);  //端口
    bind(sock, (SOCKADDR*)&servAddr, sizeof(SOCKADDR));
    //接收客户端请求
    SOCKADDR clntAddr;  //客户端地址信息
    int nSize = sizeof(SOCKADDR);
    char buffer[BUF_SIZE];  //缓冲区
    while(1){
        int strLen = recvfrom(sock, buffer, BUF_SIZE, 0, &clntAddr, &nSize);
        sendto(sock, buffer, strLen, 0, &clntAddr, nSize);
    }
    closesocket(sock);
    WSACleanup();
    return 0;
}
端口
  • 端口范围1——65535
  • 分类: 公认端口(1——1023)动态端口(注册端口 1024——49151)(动态、私有49152-65535)
  • 常见端口汇总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