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心性健康的人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什么是心智的成熟呢?就是面对别人的责难,你不会立刻做出孩子气的消极反应。没有人愿意被责难,然而,当别人责难你时,你有能力选择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不要以同样的消极方式对待对方,这才是成熟的行为模式。要明确你自己人生的目标。不要让任何人,任何环境或任何事物打扰你内心的安静,你将始终焕发着健康的光泽。
爱心包括理解、善意和对别人神性的尊重。你对别人付出的爱和善意越多,你得到的爱和善意也会越多。


如何应付难相处的人?


世界上有些人不好相处,这并不奇怪。他们的处境悲惨。这些人都是一些执拗、愤世嫉俗、生活糟糕的人。他们心理上是有毛病的,从前的一些经历使他们心态扭曲。


当你需要与这样的人相处时,你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通常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去厌恶他们。但是如果你那样做,你就得先将那些消极的情绪吸收到自己身上来,同时也吸收了这些消极情绪带来的诸多副反应。请努力做到“以德报怨”吧。这会让你穿上一身盔甲,抵御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的影响。同时,你传递出的热情和理解也将逐渐改变对方。


那些怨恨的、挫败的、扭曲的个性与生活的自然法则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人讨厌那些快活的心灵平静的人。通常,他诋毁那些对自己好的人,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他的人生观是这样的:凭什么我这么痛苦,他们却这么幸福?他想让所有人跟他一起痛苦。那句老话“痛苦的人看不得别人好”现在依旧是真理。你一旦明白了这些,面对这样的人,你就能保持镇静,不为所动。


 


我所思,我所说,我所做,都符合我心中和睦安宁的原则。所有成员都遵循组织的宗旨,都满怀善意,都遵守神圣的秩序。这里没有不合,也没有不愉快。我们是在创造性的智能的引导下,做着我们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很容易愤愤不平,那就请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吧。感受别人所感受的,体验别人所体验的,思考别人所思考的,你就会体会到“要爱人如爱己”的真理。


一些人喜欢用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勒索”,不要被这样的人利用。这些人犹如独裁者,企图奴役你,让你按他们的要求行事。对这样的人要客气,但更要坚定立场,不要屈从。姑息纵容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不要去满足别人自私的占有欲。请记住,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有你自己的理想要去实现,要忠实于生命中永恒的价值和真理。


要忠实于你自己的理想。要绝对清楚地知道,造物主赐予你宁静、幸福和满足,也必然会保佑所有的世人。部分的和谐就是整体的和谐,部分包括在整体中,而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你欠别人的只有爱,爱是健康幸福和心灵宁静的源泉。


要在心智上走向成熟,允许别人与你意见相左。别人完全有权利不同意你的看法,你也同样有权利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你们之间可以意见不同,但没有必要为此感到不快。


要点回顾:


1 你的潜意识就像一台录音机,忠实地记录着你的习惯性思维。把别人往好的方面想,就是在把你自己往好的方面想。


2 愤愤不平的思想如同心理毒药。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想,把别人往坏处想就是把自己往坏处想。在你的世界里,你是惟一的思考者,你的思想是具有创造性的。


3 你的心理是有着创造性的媒介。因此,你对别人怎样想或怎样感受,你在生活中就会经历别人对你同样的反应。这就是黄金法则的心理学含义。要让别人怎样想你,你就应该怎样去想别人。


4 欺骗伤害别人最终会欺骗伤害到自己。你的潜意识记录着你内心的动机。如果他们都是消极的,那你就会有无尽的烦恼。你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5 你所做的一切善行,你给别人的所有的爱和善意,都会得到回报。得到的会比给予的多得多。


6 你怎样看待别人由你自己负责,与别人无关。你怎样想就会得到怎样的反馈。现在,你是怎样看待别人的呢?


7 要在心智上走向成熟,允许别人与你意见相左。别人完全有权利不同意你的看法,你也有同样的权利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你们之间可以意见不同,但没有必要因此不快。


8 如同动物能够感应到你的恐惧一样,许多人也同样敏感。你以为你的思想已经被隐藏起来,但实际上它通过你的声音,你的面部表情,你的肢体语言完完全全地表露出来。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都是如此。


9 你内心的语言代表着你的思想和感受,可以在别人对你的反应中体会出来。


10 想要祝愿自己什么的话,也要同样祝愿别人什么,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11 改变一下对你老板的看法和评价。要感受到他(她)是以黄金法则,以爱的原则来做事的。你的老板会感受到你的想法并有所回应的。


12 别人是不能惹恼你的,除非你允许他们这样做。你的思想是富有创造性的,你可以为他们祈祷。


13 跟别人相处好的万灵药是爱心。爱是理解,是善意,是对别人神性的尊敬。


14 请同情并理解那些令人不快的人吧,是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变成了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和善地对待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依然有神性的光辉。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


15 当别人取得成功时,与他们一起高兴吧,这样,你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16 当别人进行心理勒索或发脾气时,绝不要屈从。姑息迁就不会带来任何益处。不要成为受气包。要坚持自己的理想。那些能带给你平静,幸福和快乐的想法才是正确的。


17 你所欠别人的只有爱心。爱就是祝愿所有的人得到想要的东西 健康,快乐和所有的赐福。


















心灵探索:为什么有些人老觉得别人欠自己?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 郑迎东


      
  生活中,有些人总觉得别人亏欠了自己,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姑且称它为索债心理。


  索债心理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两种,外显型和内隐型。外显型的人常常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不满或期待。他们常用的句式是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领导对下属说:“是我把你弄进公司(或提成科长),你要…”又如有些老年人对子女唠叨,说如何如何把子女拉扯大,而自己老了,子女却不常来看望自己等等。内隐型的人不会把自己的不满或期待直接表达出来,但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或借题发挥式的暴躁,让周围的人摸不着头脑。例如,某人习惯记住自己好友们的生日,到时会以适当的方式问候好友。而到自己生日时好友却没有任何表示,于是觉得失落,从此疏远了好友。索债心理的两种表现的危害各不相同,持外显型索债心理的人往往令人厌烦,而持内隐型索债心理的人则让人觉得难以琢磨和相处,同时,也容易诱发自身的身心疾患。






  索债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表面原因是为别人做了事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自身的认知方面的问题。例如,养育子女,是人的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如果以回报为目的,那么几乎百分之百达不到目的。领导对有能力下属进行栽培,是领导的正常工作范围内的事,要求别人对你特别感恩,就过分了。有些人天性细致,能记住朋友生日,在节日总记得给朋友问候,而有些人天性疏懒,不愿写信,不喜欢发短信,但不意味他不重友情。




  因此,如果生活中你总觉得别人欠你的,并为此困扰,你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应对:第一个步骤,分析和再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什么是自己份内的事,你做事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需要别人的补偿而做的吗?问这些问题,把答案写在纸上。如果此时问题没有解决,那么你继续思考,别人为什么没有给你补偿?他没有这个习惯(忘恩负义)?他目前没有这个能力?最后再问自己,希望别人如何补偿自己?这种补偿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如何?第二个步骤是改善自己的行动。要根据对象做合适的事。比如,朋友可能更喜欢你和他一起喝一杯而不是过年给他发个礼节性的短信。不要常做单方面施恩的事情,有些人可能永远不能给你报答,做单方面施恩的事可能会强化索债心理。最后,即使别人真正亏欠了你,那么他会为亏欠心理所困扰,你的所作所为并不对他全有利。所以,比较理性的行为是:既不亏欠别人,也不要让别人亏欠自己。


















人际心理交流中害怕被拒绝背后的真实心理




 


关于人际之间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部分人抓狂,过分憨直可能会得罪人,过分顺从则让自己陷入困境,这里有一个个案:为人厚道的公务员小张,似乎从来就是很平和、没烦恼的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向他朋友诉苦:“我并不像你们认为的那么快乐。我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生怕对别人说'不’以后会伤害到别人,常常是违心地有求必应。我不想这样讨好别人,因为很委屈自己,但我对'不’又说不出口。真不知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该怎样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小张这样的人,陷入跟他一样的社交焦虑。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指出,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人际中的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就像公务员小张那样有苦都说不出口,在他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被拒创伤。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如“三纲五常”“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近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等文化,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惟一含义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只是耻感文化对有些人而言,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或者说,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看看那些吃酒席的人就知道“面子”何等厉害:本来不胜酒力,但为了在朋友中撑面子他可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可以豪情壮举到烂醉如泥,甚至肝硬化、肝坏死。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3、依赖与分离焦虑。人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


    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不”,象征无或没有。“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压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装”我的成长环境。不会拒绝,象征超越拒绝的逆反,是一种对“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击。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似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他会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会拒绝自己使用拒绝。就像许多人在小时候,受尽了自己父母打骂的痛苦,便在心里痛恨父母的打骂,并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对自己的儿女打骂一样。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1 、学会允许自己。怕说“不”的人,是接受了别人和自己“不许你”太多的人。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


    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粗俗一点,允许自己多提反对意见,可以教训或指责别人,可以让家里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违约,允许自己动怒、发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动一点,允许自己“先为己而后为人”,允许自己反击别人……


      2、掌握说“不”的技巧。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我没有时间”等等。


3、认同不会拒绝。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即是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4、首先学会拒绝自己。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让你“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理论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怎样才能不怕得罪人呢?从前面分析来看,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结,即学习放弃依赖别人的好评价,克服别人或许不接纳我的分离焦虑。这可以从“你拒绝自己”做起:


    ——拒绝你要求自己的严格。如果你存在必须守时、整洁、完整、早睡早起之类的严格;


    ——拒绝你对自己的讲究。如果你存在社交时,一定要讲究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举止谦卑;做事前,讲究三思而后行之类;


    ——拒绝你对自己的某些要求。如:宁可我欠别人不能别人欠我(学会平等地欠对方);隐忍对别人的不满(学习情绪外释放,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愤懑感觉);取悦别人(减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赞美词);做事要主动、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总有他不会的方面。接受自己的不会,不强求自己做不会的,这叫不为难自己或放过自己。况且不拒绝别人也有它的好处啊,如前面谈到,能满足你潜意识心理需要、避免你怕被否认等焦虑,还可以换回别人对你的感激,当你敢于向别人求助时,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多半是不会拒绝你的。世上毕竟好人多,懂感恩的人也不少啊。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