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书摘一

笔记摘自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2017年10月17日 序
,喇嘛与学生从事的是同样的工作:凝视一座坛城,提升自己的心灵。这种相似性并不止于语言与象征意义上的重合,而是更有深远的内涵。我相信,森林里的生态学故事,在一片坛城大小的区域里便已显露无遗。事实上,步行十里格2路程,进行数据采集,看似覆盖了整片大陆,实际却发现寥寥。相比之下,凝视一小片区域,或许能更鲜明、生动地揭示出森林的真谛。
2017年10月17日 序
郁闭度
2017年10月17日 序
我就坐在坛城旁边一块平坦的砂岩上。在坛城上,我的规则非常简单:频繁到访,观察一年中的变化;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惊扰;不杀生,不随意移动生物,也不在坛城上挖土或是在上面鬼鬼祟祟地爬行。间或的思想触动足矣。我并未制订访问安排,不过我每周都会来观察好几次。本书讲述的坛城上发生的事件,全都是如实的记录。
2017年10月18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它们的光芒不是来自石头本身,而是来自石头上覆盖的地衣。在潮湿空气中,地衣的光彩令珠宝翡翠也相形见绌。
2017年10月18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投降者悖论
2017年10月18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真菌丝丝缕缕地遍布于地衣体的地上部分中,构建出一个理想的温床。藻类或细菌驻扎在这些丝缕的里面,利用阳光的能量,积聚糖分及其他营养分子。正如任何联姻一样,双方都因这场联盟而改变。真菌体向外延伸,变成一种类似于树叶的结构:一个保护性的上皮层,供捕捉阳光的藻类栖身光合生物层,还有供呼吸的小气孔。藻类这方,则丧失了细胞壁,转而向真菌寻求保护;为了更快速、但从生殖上来说并不那么令人激动地进行自我克隆,它还牺牲了性活动。在实验室里,地衣真菌无需它们的伴侣也能生长出来。但是这些“寡妇”是畸形的、病态的。同样,地衣上的藻类和细菌离开了真菌伴侣,通常也能存活,但是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生长。通过摆脱个体性的束缚,地衣制造出一个征服全球的联盟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有些生物学家声称,真菌是压迫者,它们诱捕它们的藻类受害者。这种解读未能看到,地衣上的伴生者们已经不再是个体,它们让渡了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划界的可能性。正如农妇要侍弄她的苹果树与玉米地一样,一块地衣也是多种生命的混合体。一旦个体性消解,再分发好人卡与坏人卡就没什么意义了。玉米是受压迫的吗?农民对玉米的依赖,是否使之成为受害者呢?这类问题的前提,是基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划分。人类的心跳,与栽培植物的花开花落,是同一个生命。“单独”是没有的事:农民的生理机能,是在以植物为食料的依赖关系中塑造而成的。这种依赖关系,可以追溯到成千上万年前的第一批蠕虫类动物。栽培植物对于人类来说,不过一万年的历史,但是同样存在依赖关系。地衣使这种依赖关系在物理上更加亲密,它们融为一体,细胞膜相互缠结,就像玉米棒子与农民融合一样,被演化之手牢牢束缚着。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藻类的繁盛揭示了一种更古老的联合。藻类细胞内部的色素颗粒吸取阳光的能量。经过大量的化学反应,这种能量被转化,并与空气分子结合形成糖和其他养分。这种糖同时为藻类细胞及其真菌伴侣提供能量。捕捉太阳的色素被保存在微小的“宝石箱”(即叶绿体)内部。每个叶绿体都被裹在一层膜里,并且具有自身的遗传物质。这些深绿色的叶绿体,是一亿五千万年前入驻藻类细胞内部的细菌们的后裔。细菌房客放弃了它们厚实的外皮,它们的性能力,还有它们的独立地位,恰如藻类细胞在与真菌联合构成地衣时做出的牺牲一样。叶绿体并非唯一一种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的“细菌”。所有植物、动物以及真菌细胞,体内都寄居着鱼雷形的线粒体。线粒体充当微型的能量工厂,燃烧细胞内的养分,释放出能量。这些线粒体曾经也是自由生活的细菌,如今像叶绿体一样,为了与同伴融合而牺牲了性与自由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生命的化学螺旋DNA,承载着更古老联盟的标记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这条蠕虫蜿蜒爬动的方式表露了它的身份。铁线虫是从内部开始使劲,通过肌肉的牵引拽动鼓胀胀的身体。这使蠕虫具有一种独有的伸缩姿势。这条蠕虫不需要什么复杂或优雅的行动。到了这个阶段,它生命中只剩下两件任务:勾搭一个配偶,然后产卵。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当蠕虫还蜷成一团躺在蟋蟀体内时,它也不需要进行高难度运动。蟋蟀替它行走,替它觅食。铁线虫干着家贼的营生,抢劫蟋蟀,而后杀死蟋蟀。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当蠕虫从产在水坑或溪流里的卵中孵化出来时,它的生命周期便开始了。肉眼难以觉察的幼虫在河床上爬来爬去,直到被一只蜗牛或者小昆虫吃到肚子里。一旦住进新家,幼虫就为自己裹上一层保护衣,形成一个囊泡,然后耐心等待。在这个时节,大多数幼虫的生命都会就此终结,再也无法完成生命周期中剩余的步骤。坛城里这条蠕虫,是极少数能闯进下一阶段的胜利者之一。它的寄主爬上岸,呜呼哀哉,被一只杂食性的蟋蟀吞咽下去。这一系列事件几乎很难完成,因此铁线虫父母需要产下数千万颗卵,才能保证生命周期的完成。平均来说,一大批幼虫中只有一两条能存活下来,顺利进入成年期。一旦进入蟋蟀体内,头上带刺的幼虫“海盗”就在寄主肠壁上钻孔,进驻入内。在那里,它从小逗号般的幼虫,长成一条同我的手一样长的[…]
2017年10月23日 1月1日 伙伴关系
一旦获得自由,铁线虫便急切地渴求伴侣。它们在数千万蠕虫裹成一团的混乱状况中交配。这种习性使它们获得了另一个名字:戈尔迪乌斯虫(Gordian worms)。这个名字源自于传说中18世纪的戈尔迪乌斯国王那个无比复杂的结。神谕说,谁能解开这个结,谁就能继承王位。所有王位候选人都失败了。另一位劫掠者,亚历山大大帝,解开了这个结。像蠕虫一样,他欺骗了他的主人们,用剑劈开这个结,获取了这个国家的王冠。
2017年10月24日 1月17日 开普勒的礼物
冰晶形成过程中,又会给雪花基本的六边形结构增添各种不同的装饰。温度和空气湿度决定着最终的形态。极寒冷干燥的空气下,将会形成六棱柱形雪花。南极覆盖的雪花就是这类简单的形态。随着温度上升,冰晶笔直的六边形大厦开始动摇。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弄清这种不稳定性的肇因。看起来,冰晶边缘某些地方的水汽似乎比其他地方凝结得更快。空气状况的细微变化,对冰晶的增长速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极其潮湿的空气中,雪花的六个角将会延伸出宽臂,这些宽臂随即转变为新的六边形平面。若是空气足够暖和,则会长出更多的附属物——星体上又多出几条臂。其他温度与湿度的组合,会促使形成中空柱状雪花、针状雪花,或是表面凹凸不平的片状雪花。随着雪花的降落,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这时空气中温度与湿度会发生无数细微的变化。没有任何两片雪花经历的[…]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我突然想脱下衣服,像林中动物们一样体验一下这种冷冽的气候。趁着这股劲,我把手套和帽子丢在冰天雪地里,接着是围巾,很快,我卸下了全副御寒装备:毛衣、T恤,还有裤子。 实验的头两秒出乎意料地令人振奋。脱下密不透风的衣物,随之袭来的是一阵惬意的清凉感。接着,大风吹散了幻觉,头开始隐隐作痛。热量从体内流溢出来,灼烧着我的皮肤。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小动物的体温下降速度之所以更快,是因为按照比例来说,它们的体表面积远远大于身体体积。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动物的身体大小与体热流失速率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动物的地理分布趋势。对于广泛生活在大片区域内的物种而言,北部个体通常比南部个体体型更大。这就是所谓的“伯格曼定律”(Bergmann’s rule)。伯格曼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山雀之所以能活下来,部分依赖于它们温暖的羽毛。羽毛使它们比我这赤裸无毛的身子更有优势。鸟的羽衣上层很光滑,里面有隐秘的绒毛,显得饱满而蓬松。每根绒毛由成千上万根细细的蛋白质丝缕构成。这些纤毛组合成一种轻飘飘的绒毛体,保温效果比咖啡杯那么厚的泡沫塑料板还要好十倍。冬天里,鸟儿身上的羽毛增多50%,提高了羽衣的保温性能。在寒冷天气里,羽毛基部的肌肉拉紧,使鸟儿身体紧缩,保温层厚度加倍。然而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颤抖也是山雀抵御寒冷的首要防护措施。整个冬天,鸟儿们把肌肉当成热量泵,只要天气变冷,肌肉就会颤抖起来,这时鸟儿们也不那么活跃了。山雀胸部厚厚的飞行肌是首要的热量来源,颤抖时能带来大量温暖的血流。人体没有相应的庞大肌肉,所以我们的颤抖相对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实验仅仅持续了一分钟,在这持续一周的极寒天气中,不过占到万分之一的时间。可是我的身体撑不住了,头部轰鸣,肺部供氧不足,四肢似乎麻木了。如果实验再持续几分钟,我的心脏温度就会进入低温状态,肌肉的协调作用将失去效力,随后昏睡和错觉会使我的大脑丧失意识。人体体温通常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只要体温下降几度,比如说下降到34度,神智就会错乱,下降到30度,器官就开始停止运行。在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持续的颤抖只要超过几分钟,就能迅速耗干动物体内的能力储备。无论对人类探险者还是对野生动物而言,饥饿通常都是死亡的前奏。只要保证食物供应,我们就能颤抖着维持生命;但是空着肚子、脂肪储备耗尽,我们就活不成了。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在冬季,鸟儿一天需要高达6.5万焦耳的能量来维持生命,其中一半的能量用于颤抖发热。我们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山雀的眼睛还能比人眼看到更多的色彩。我在观看坛城时,眼中具备的三种色彩接收器,使我看到三原色,以及三原色的四种主要组合色。山雀却有一种额外的色彩接收器,用于探查紫外光。这使山雀能看到四种原色,十一种主要的组合色。山雀的色觉范围,远远超出人类所能体验的范围,甚至超乎人类想象:鸟类的色彩接收器上还装备着有色的小油滴,这些小油滴起到光线过滤器的作用,只允许极窄范围内的色彩刺激到每个接收器,这样就增强了色觉敏锐度。人眼没有这些过滤器,因此,即使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鸟类也能更好地分辨出色彩之间的微妙差异。山雀生活中那个超现实的色彩世界,绝非人类迟钝的双目所能触及。在坛城上,它们动用这些能力来觅食。林地零星分布的那些干枯野葡萄藤上,反射出的是紫外光。甲虫和蛾类的翅膀有时闪烁紫外光[…]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视觉能力之所以存在差异,是由于1.5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一系列事件。那时候,现代鸟类的始祖从爬行类中分化出来。这些远古鸟类继承了爬行类祖先的四种色彩接收器。哺乳动物也由爬行类演化而成,它们的分化比鸟类更早。然而与鸟类不同,我们的原兽亚纲(protomammal)祖先如同夜行性的鼩类生物一样度过了侏罗纪。依照自然选择缺乏远见的功用主义原则,华美绚丽的色彩对于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毫无用处。在哺乳类先祖馈赠给它们的四种色彩接收器中,有两种丧失了。时至今日,大多数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色彩接收器。某些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始祖在内,后来演化出了第三种。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每只山雀的肥瘦,是处于饥饿与被捕食这两大风险之间的平衡。
2017年10月24日 1月21日 实验
仓库总是很容易被盗。因此,冬天森林鸟群中的每只山雀都守护着一块自留地,严格杜绝邻居们闯入。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收藏粮食的山雀,领域性则弱得多。
2017年10月26日 1月21日 实验
我在寒冷气候中表现出的体能缺陷,也是源于自然选择。我在冰天雪地的坛城上没有立足之地,是因为我的祖先回避了寒冷气候的选择。人类由数千万年前生活在热带非洲的猿类演化而来,相比保暖而言,保持凉爽才是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的身体几乎不需要任何抵御极端寒冷的措施。当我的祖先们走出非洲,来到北欧时,他们随身携带着的火种和衣服,将热带气候带到了温带与极地地区。这些巧妙的办法减少了人类的痛苦和死亡数量,结局毫无疑问是好的。然而舒适的生活使人回避了自然选择,我们因使用火和衣物的技术而受到惩罚,从此在冬的世界中永无立足之地。
2017年10月26日 1月30日 冬季植物
死去的东西,尤其是被冻死的,应当不可能再复活。 可是,植物偏偏能死而复生。它们的生存之道与吞剑者的技巧一样:精心准备,极其审慎地关注锋利的刀刃。植物通常能应对轻度的寒冷。与人类赖以维持生存的化学反应不同,植物的生物化学能在很多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发挥作用,不会因为受冻而停止运行。但是一旦出现霜冻,情况就不妙了。逐渐膨大的冰晶会刺穿、撕裂并损坏细胞精巧的内部结构。在冬天里,植物必须吞下成千上万把利剑,并设法让每片刀刃远离脆弱的心脏部位。
2017年10月26日 1月30日 冬季植物
在霜冻来临之前的好几个星期,植物就开始准备。它们将DNA和其他精妙的结构转移到细胞的中心,然后用保护层包裹起来。细胞变得又肥又大,这些肥大细胞中的化学结合物改变了性状,以便在寒冷温度下能继续流动。细胞周围的膜变得具有渗透性,而且弹性十足。变形的细胞厚实而且柔软,能够化解冰晶的锋芒,不受丝毫损伤。 越冬准备需要好多天甚至好几个星期才能完成。反季的霜冻往往会戕害树木的枝条。在正常气候变化下,这些枝条可以安然度过全年中最寒冷的夜晚。本土植物物种极少为霜冻所害:自然选择已经教会它们把握自己家园的季节节律。外来植物没有任何本土知识,在冬天里常会遭受沉重打击。 细胞不仅改变了自身物质结构,还吸饱了糖分,这样能降低凝固点,正如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盐一样:糖分只在细胞内部发挥作用,细胞周围的水分并不含糖。这种不对称性使植物得以[…]
2017年10月26日 1月30日 冬季植物
细胞之间的水分一旦凝固成冰,就不会再散发热量了。但是细胞内部的水分依然是液体状态。液体通过具有渗透性的细胞膜慢慢渗出。水分渗透出去,糖分则被留在里面。糖是大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随着温度下降,渗透过程逐渐抽干了细胞内的水分。细胞内部糖分浓度增加,进一步降低凝固点。当温度极低时,细胞皱缩成饱含糖浆的球体,在无数冰刀的包围下,形成一个不结冰的生命仓库。
2017年10月26日 1月30日 冬季植物
坛城上的圣诞蕨(Christmas fern)和苔藓植物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它们有四季常青的叶片和茎干,在暖和的冬日里也能自给自足。但是那些使它们呈现为绿色的叶绿素,在寒冷天气里会变得不听使唤。叶绿素从阳光中捕捉能量,然后将光能转化成电子流。在暖和天气,电子的能量迅速分流,被用于合成细胞内的养分。然而在冷天里,分流过程终止,细胞内过于活跃的电子泛滥成灾;如若不加管制,这些毫无秩序的电子会捣毁细胞。为了先发制人制住电子的暴动,常绿植物做好了越冬准备。它们在细胞内储存了一些化学物质,用来拦截和中和多余的电能。据我们所知,这类化学物质就是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美洲土著居民也懂得这一点,他们嚼食常绿植物,以便在冬天里保持身体健康。
2017年10月26日 1月30日 冬季植物
在这一米见方的疆域内,有数十万个植物细胞,每个细胞都裹紧了自己,蜷缩得结实无比。植物安静的灰色外皮,如同黑火药一样,掩盖着潜藏的能量。虽然美洲凤头山雀和其他鸟类在1月里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但相比静默的植物中贮藏的巨大能量,实在微不足道。当春天唤醒坛城时,植物中释放的能量,将使整片森林,包括林中的鸟儿在内,走向新的一年。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鹿的上颌没有上层门牙,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坚韧的垫子。它用下牙和这层垫子扯下坛城上幼嫩的树枝,把这些木质食品送到后牙,磨碎,然后吞咽下去。食物碎片到达瘤胃时,便会进入另一个生态系统:一只装满微生物的巨大滚筒。瘤胃是从鹿的其他肠道器官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囊。除母鹿的乳汁之外,一切食料都被输送到瘤胃中,然后才能通过肚子里其他地方,再进入肠道。包裹在瘤胃周围的肌肉促使瘤胃内部的食料搅动起来。瘤胃内部的皮瓣充当洗衣机挡板的作用,不时翻转搅动的食料。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瘤胃内的大多数微生物都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它们的祖先,是生活在一种截然不同的大气环境中的古老生物。直到大约25亿年之前,当光合作用产生时,氧气才成为地球上大气的一部分。由于氧气是一种危险、活跃的化学物质,这种有毒气体致使地球上很多生物被歼灭了,另一些则被迫躲藏起来。如今,厌氧生物们生活在湖底、沼泽和土壤深处,设法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艰难求存。还有一些生物适应了这种新的污染物,它们采取巧妙的回避策略,将有毒的氧气变得对自己有利。由此诞生了有氧呼吸作用,也就是我们继承下来的一种获取能量的生物化学技巧。所以说,我们的生命依赖于远古时代的一种污染物。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瘤胃将植物团块和依靠这些团块活着的微生物拘留在里面,既保证植物能被完全消化,又保证了瘤胃内微生物群落的延续。鹿加速了这些团块的分解,它让食料上涌,重新回到嘴巴里细细咀嚼,然后吞下碾碎的食料。借助于反刍行为,鹿可以将食物狼吞虎咽下去,也就是说囫囵吞下去,等到了隐蔽的安全地带,远离真正的狼虎了,再吐出来细咀慢咽。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随着季节的变换,鹿啃食的对象也从植物的某个部分转向了另一个部分。冬天是硬木质食料,到春天将变成草木,秋天则是果实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瘤胃依靠群落成员的渐次兴衰,适应着这些变化。适于消化柔软树叶的细菌在春季里增多,到冬季再减少。鹿无需通过自上而下的控制来引导这种变化。瘤胃内住户之间的竞争,能使瘤胃的消化能力自动适合于特定时期的食物类型。然而食谱发生急剧改变,也会扰乱瘤胃群落的调节能力。如果深冬时节我们用玉米粒或绿叶植物喂养一只鹿,就会打破它瘤胃内部的平衡。酸度将难以抑制地增高,瘤胃内胀满气体,这种消化不良很可能是致命的。幼小的反刍动物在吮吸母乳时,面临着类似的消化问题。乳汁会在瘤胃内发酵,制造气体。这对未成年动物来说尤其严重,它们的瘤胃还没有完全被微生物占据。因此,吮吸反应会触发另一个通道,将乳汁从瘤胃旁边输送出去,进入胃部的下一个部分。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那些一度存活于世的食草动物,也在我们本地一些植物的构造上留下了痕迹1。皂荚树(honey locust)和冬青树(holly trees)的枝干与叶子上长满棘刺,这些棘刺只长到3米高处,这个高度是现存的食草动物所能企及的高度的两倍,却恰好能防止灭绝的大型食草动物啃食枝叶。皂荚树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因为皂荚有两英尺长,这对于任何现存的本土物种来说都太大了,没有哪种动物能消受整个皂荚,然后把种子传播出去。不过,对于乳齿象和地懒一类灭绝了的食草动物来说,这个大小倒是正好。柘橙(osage orange)2柔软的乳状球果,是另一种失去了播种者的果实。在其他大陆上,这类果实自会有大象、貘类和诸如此类的其他大型食草动物来食用,然而在北美大陆,这些动物都作为化石而存在了。那些失去伙伴的植物把哀伤的历史写在脸上,让我们瞥见整片[…]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大型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必须以大型食草动物群为食。世界上仅存的那些能供养大群食肉动物的地方,均分布着大量游牧动物群。归根结底,肉食动物的身体是由食物链中传递下来的植物材料构成。因此,大型捕食者留下的大量化石证据,有力地证实当时确实有大量以植物为食的游牧动物存在。
2017年10月26日 2月2日 脚印
人类已经消灭了一些捕食者,但近年来又新增加了三种“猎鹿生物”:人工驯养的猎犬,来自西部的外来入侵物种郊狼(coyote),还有机动车辆上的挡泥板。前两者是高效的幼鹿杀手,后者则是郊区成年鹿死亡的主要肇因。我们面临的绝不可能是一种平衡状态。一方面,我们失去了数十种食草动物;另一方面,我们用一种捕食者替代了另一种。在我们的森林里,食草动物的数量保持在何种水平,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或者说是自然的?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然而毫无疑问,20世纪郁郁葱葱的森林植被未曾受到食草动物的干扰,这是极其反常的。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茎表面的沟槽不断引诱水分从苔藓潮湿的内部流向干燥的尖端部位,就好像浸在一摊水里的手纸一般。那些微小的茎上粘满具有亲水性的小卷毛,叶子上也分布着许多隆起的小包,形成一个吸水性能极强的巨大表面。叶子抱茎的角度极佳,正好留住一汪新月形的水液。禁锢在叶腋中的那些水滴,通过储存在毛茸茸的纤毛与苔藓表面褶皱间的水液连接起来。苔藓的躯体是湿软的河流三角洲,只是规模缩小,河道也变直了。雨水越积越多,从泥浆变成潟湖,再变成溪流,苔藓的家园完全被淹没在水中。等到大雨停歇时,苔藓上捕捉的水分,多达苔藓细胞内所含水分的五到十倍。苔藓堪称植物界的骆驼,它携带的“驼峰”,使它能在长久持续的干旱中艰难跋涉。 苔藓所遵循的建筑学教程,截然不同于树木秉承的那一套。最后的[…]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坛城上的雨水不断拍击着地面。我坐在那里,听见两支水流哗啦哗啦,各自沿着坛城的一边奔涌而去,至少流出去100米远。雨量变大了,静谧的细流变成了急速奔涌的水花。蜷缩在防水服里待了一个多小时,雨点的持续重击令我觉得透不过气来。苔藓却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舒适自在。5亿年的演化,赋予了它们主宰潮湿气候的能力。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冬日里的枯寂令我自身滋生出对饱满鲜绿的渴望,驱使我凑近前去细看。我趴在坛城边上,脸贴近苔藓。苔藓散发出大地和生命的气息,它们的美丽程度,也随着距离的拉近呈指数级数增长。我贪婪不足,又掏出一副放大镜,爬得更近一些,眼睛贴着镜片细细观看。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基因对比印证了化石透露出的信息,表明植物的家族树分成四根主枝。每个分支彼此分离,至今已有将近5亿年。这四根主枝分化的次序目前尚且存在争议,不过,外表如同短吻鳄皮肤一般粗糙、喜爱趴在小溪边和潮湿岩石表面生长的地钱(liverwort),很可能是最先分化出来的。苔藓的祖先们紧跟着分离出来,再接着是与蕨类、显花植物及其亲属关系最近的金鱼藻。苔藓已演化出自身独有的存在方式,它们所处的位置既非现在,也不是过去,而只是通往“更高级”形式的中转站。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我透过手持放大镜,观看苔藓各处攫住的水分。在叶片与茎的夹角间,水珠被表面的张力拘着,汇成了弧形的银色小水塘。小水珠并不坠落,而是紧贴着茎叶向上攀爬。苔藓似乎已经消除了重力作用,用魔力召唤水液像蛇一样向上蜿蜒。这是一个弯月形态的世界,水的舌头沿着玻璃杯的杯壁向上延伸。苔藓上遍布玻璃边(glass edge),这种结构能将水分吸过来,拘囿在苔藓错综复杂的中心部位。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水与植物细胞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是一股超越短途的强大力量。苔藓的身体构造,使它能利用这种吸引力,让水分停驻在它复杂的外立面上。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成千上万个细胞的膨胀,使植物充盈起来。苔藓从冬日的萧瑟中抬起头来。在每片叶子的边角处,弯曲的大细胞内充满了水,使叶片从茎轴上张开。叶片与茎轴间形成储水的空间,叶面正好朝向天空。向内凹陷的叶面储存水分;向外凸起的叶面则收获阳光和空气,为苔藓制备粮食。雨水引发的膨胀,将每片叶子都变成了身兼数职的多面手:既收集水分,又捕捉阳光;既充当根系,又充当枝条。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苔藓细胞里面装满了糖分,在干燥时会凝结成石头一样的糖块。这样就能使细胞玻化(vitrifying),保护细胞的内脏。要不是那层纤维质外壳和糖果状细胞增添的一丝苦味,干燥苔藓的味道可能还不错呢。
2017年10月26日 2月16日 苔藓
当雨季逝去时,苔藓像海绵一样吸住雨水,随后再慢慢释放出来。因此,森林能滋养它们下游的生命,一方面防止河流底部泥沙暴涨,另一方面维持干旱时节的河水流量。从湿润林地上蒸腾出的水汽形成潮湿的云团,如果森林足够大的话,还能产生局部降雨。我们通常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馈赠,丝毫不曾意识到我们对森林的依赖,然而经济必然性有时会将我们从迷梦中惊醒。纽约城觉得与其出资建造一家人工纯净水加工厂,不如保护卡茨基尔山脉(Catskill Mountain)。卡茨基尔山脉上无数布满苔藓的坛城,比起技术的“解决方案”要便宜得多。在哥斯达黎加某些流域,下游的用水者要付费给上游的森林所有者,购买森林提供的好处。人类经济开始以自然经济现实为模板,与此同时,砍伐森林的激励机制也减少了。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这只蝾螈有我拇指指甲的两倍长。它的脖颈与四肢都很纤细,由此可见是无肺螈属(Plethodon)的成员,有可能是背蜒无肺螈(zigzag salamander),或者是红背无肺螈(southern redback)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这只蝾螈很小,很可能是去年夏天才孵化出来的一只小蝾螈。去年春天里,它的父母以精妙的步法和两颊的款款厮磨进行了交配。蝾螈表皮由芳香的腺体拼合而成,因此两颊的摩擦能以化学信号传递私语,互通款曲。当蝾螈夫妇相互熟悉之后,雌蝾螈举起头部,雄蝾螈滑到太太的胸腔下面。雄蝾螈向前走,雌蝾螈附和着,跨坐在雄蝾螈的尾部,开始跳一支二人康加舞。几个步骤之后,雄蝾螈排出一小堆圆锥形的胶状物,顶上是一小坨精液。它再次向前移动,尾巴摇来摇去,雌蝾螈也配合它的行动。最后雌蝾螈停下来,用肌肉发达的肛门拾起精液。舞蹈结束,蝾螈夫妇各走各的道,从此不相往来。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蝾螈的孵化过程粉碎了两个神话。第一个神话是,两栖动物要依靠水来繁育后代——无肺螈属是一种非两栖型的两栖动物,它油滑得很,要给它分类,就像要抓住它一样难。第二个神话是,两栖动物是“原始动物”,因此不会照看后代。后面这个神话的错谬之处,植根于有关大脑演化的理论。那些理论声称,“较高级”的官能,比如父母之爱,仅限于“较高等”的动物,诸如哺乳动物和鸟类。蝾螈母亲细心的守护,表明父母之爱在动物界中的分布之广,远远超出于那些持等级制观念的大脑科学家预想之外。事实上,很多两栖动物都会照料自己的卵或是幼龄后代,就像鱼类、爬行动物、蜜蜂、甲虫,以及众多溺爱后代的“原始动物”父母一样。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蝾螈是落叶堆中的鲨鱼,它们四处漫游,恣意捕食更弱小的无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无肺螈属动物舍弃了肺部,使嘴巴获得更高效的诱捕能力。蝾螈的气管消失了,通过采用皮肤呼吸,它将胃部解放出来专心应付猎物,无需再停下来呼吸。无肺螈属动物与演化之手做了一笔高利贷生意:几克重的肺,换来更好的舌头。蝾螈充分利用它们那3000达克特的贷款1,征服了东部森林各处潮湿的落叶堆。这笔投机生意眼下是划算的,但是高利贷者可能会来催还债务。如果环境污染或是全球气候变暖对落叶堆产生影响,无肺螈属物种将难于应对。确实,全球变暖造成栖息地产生相应改变,这意味着,随着寒冷湿润栖息地的消失,高山蝾螈的数量将大量减少。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蝾螈在受到袭击时会使劲拍打尾巴,以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要是必要的话,它的尾巴会脱离身体,在地上剧烈摆动。这样,蝾螈可以伺机逃跑。无肺螈属动物尾巴基部的血管和肌肉非常特别,一旦尾巴断裂后,就能紧紧闭合起来。尾巴基部的皮肤也比较薄弱,缩得极紧,这大概有助于尾巴自由断开,而不至于伤害身体其他部分。所以,演化与蝾螈做了两笔交易,两项交易都要以身体为代价:牺牲肺部来换购更好的嘴巴,断开尾巴来换购更长久的生命。头一笔交易是不可逆的;第二笔交易是暂时的,蝾螈尾巴神奇的再生能力抹平了条约中的不公。
2017年10月26日 2月28日 蝾螈
无肺螈属动物形态多变,真正像是一朵云2。它的求偶方式和拳拳爱子之心,公然挑战了傲慢的人类制定出来的条条框框;它用肺部换取来更强壮的颌;它身体的某些部分是可分的;它喜爱潮湿环境,却偏偏一辈子不踏入水体中。而且就像所有的云一样,它是脆弱的,几阵大风就能将它吹走。
2017年10月26日 3月13日 獐耳细辛
在坛城上,我发现一枚花芽。一株獐耳细辛1的花芽,终于刺穿落叶堆,挺立在一指高的茎上。一周前,花芽还只是一个纤细的小爪,包裹在银色的绒毛中。慢慢地,随着气温回暖,小爪充实起来,逐渐变胖、伸长。今天早上,花茎的形态就像一个精致的问号,上面依然覆盖着小绒毛,紧闭的花蕾悬在弧线顶端。花蕾矜持地颔首向下,花萼闭合不开,防御着夜间偷花粉的蟊贼。 第一束晨光出现一小时后,花蕾裂开了。三个萼片展开,露出更里面三个萼片的边缘。花萼泛着紫红色。虽然獐耳细辛缺乏真正的花瓣,但是这些萼片具有花瓣的形态和作用,能保护花朵不受夜晚寒气侵扰,并在日间吸引昆虫前来。花朵的开放行动实在太慢,我无法直接用双眼去体察。只有看看别的地方,再把目光凝视过来,我才能看到[…]
2017年10月26日 3月13日 獐耳细辛
世界上大多数文化都有一种习惯,便是从植物的形态来推知药性,以此给植物命名。在西方传统中,一位原本不可能成为学者的人,将这种习惯融汇到一套神学体系中。1600年,德国一位名叫雅克布·波姆(Jakob Böhme)的修鞋匠,在一次神秘体验中突然领会到上帝与造物的关系。这次启示激动人心的规模与力量,使他脱离修鞋的行当,贸然执起了鹅毛笔。他撰写了一本书,极力试图用语言来传达沉默的宏大幻景。波姆相信,上帝造物时的意图,标记在凡尘俗物的形式之中。形而上学下降到了人世中。他如是写道:“万物的外在形态都显示出其内部和本质的性质……并体现了这种事物可能在哪些方面具有作用和好处。”因此,不完美的凡俗之人,可以从世界的外在表象推知万物的意图,并通过观察造物的形态、颜色和习性,体会造物者的思想。 波姆的[…]
2017年10月26日 3月13日 獐耳细辛
表征学说能延续这么多年,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头脑简单,而是这套学说实在管用。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这些装点在坛城四周的植物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作春生短命植物。这个名字抓住了它们在春季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光彩,以及它们在夏日阳光下快速衰亡的特点。不过,这个名字掩盖了它们在地下隐秘的长寿生涯。这些从地下仓库中生长出来的植物,其中有些是从隐藏在地下的茎,也就是所谓的根状茎上生长出来的;还有一些是从球茎或者块茎上长出的。每年这些植物在地面上长出叶片和花朵,然后重归于隐秘的宁静。因此,这些在春寒料峭中绽开的花朵,是靠着隔年储存的养分来供应能量。只有当叶片长出后,光合作用才能给这些植物的资产债务单带来进账。这种策略有助于它们在坛城上光线紧缺的拥挤环境下艰难求存。某些植物的根茎可能有数百年高龄,它们每年长出几厘米的横走茎,慢慢蜿蜒着穿过了林地。这些植物依靠从春天短短几周[…]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当我看着坛城上的蜜蜂和飞蝇时,一种模式呈现出来。成年蜂虻在选择花朵时没有表现出丝毫鉴别能力,碰到每朵花都要停下来啜饮花蜜或吞食花粉。蜜蜂更讲究一些,它们喜欢春美草,而拒绝去碰唐松草叶银莲花和獐耳细辛之类没什么花蜜的花朵。这些不同的偏好,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关系斗篷露出的下摆。在这片森林中,每年有数百种昆虫和花朵相互接触。双方都极力想让自己的后代成功繁殖,植物用花蜜来收买动物,动物则靠长途搬运花粉来获取供给。有些生物,例如蜂虻,数量虽然大,传递的花粉却不多。其他生物,比如毛茸茸的蜜蜂,数量更少一些,却是更为高效的花粉传播者。 这张微妙的依赖网可以追溯到1.25亿年前。当时,第一批显花植物刚刚演化出来。最古老的显花植物化石叫作古果属植物(Archaefructus)。这类植物的花没有花瓣[…]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鼩鼱的一生短促而激烈。只有十分之一的鼩鼱能活过一年;其他成员都因急剧的新陈代谢而命丧黄泉。鼩鼱呼吸得太疯狂了,所以它们不能在地面上长久生存。在干燥空气下,急速的呼吸会使它们失水并丧失性命。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土壤中的食物链在鼩鼱这里达到了最高点。只有猫头鹰会捕食鼩鼱;其他动物都畏惧它们邪恶的牙齿,或是那股刺鼻的臭腺气味,因而对它们退避三尺。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鼩鼱与人类也有亲缘关系。最早期的哺乳动物,正是对中生代的蜗牛和蜈蚣实行恐怖统治的鼩鼱类生物。我们的祖先嗓门尖细,品性邪恶,在黑暗的长廊中过着一种“注射了咖啡因”的疯狂生活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这些飞舞的“糖果”全都是雌蜂,不久前刚从冬季藏身的洞穴中飞出来。每只雌蜂都在附近飞舞,希望在一块松软的土壤或是一棵老树干里找到新的筑巢场所。蜜蜂挖掘洞穴,到达选定的家园,并将闪闪发亮的分泌物涂在巢室的壁上。这些分泌物使巢穴的内壁固着在一起,同时还能为脆弱的后代遮挡雨水。蜜蜂母亲将花粉和花蜜混成一个球,然后在球上产下一颗卵,封进墙壁上涂了泥的小巢室中。幼蜂从卵中孵化出来,就会吃着花粉糊一路往外爬。几周后,它的身体将在花的供养下完全长成。在蜜蜂余下的岁月中,它对花粉和花蜜的依赖将始终持续下去。蜜蜂不吃别的东西,它们是不折不扣地“以花为能源”的生物。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令人忧心的家庭生活也不是蜂巢中灾难的唯一来源。毫无防守之力的幼蜂和蜂巢中集中存放的花粉与蜂蜜,非常易于招来抢劫者。今天,在坛城的花朵上,抢劫者大批出动了。蜂虻(Bombyliid flies),或者叫“蜂蝇”(bee flies),是这些强盗中最专业、最成功的一个。成年蜂蝇是无害的,甚至还有些滑稽可笑。它们在花间飞奔,用一根坚硬的口器吸食花蜜。这根口器也能为它们羽毛掸子一样毛茸茸的身躯开道。当雌蜂虻在蜂巢前产下卵时,这副醉饮花间的滑稽样态就结束了。卵孵化后,一只蠕虫状的小虫爬进蜂巢,享用蜜蜂们储存的花粉和蜜蜂。小虫随即脱胎换骨,变成食肉的幼虫,毫不客气地吞食那些家门已被撬开的蜜蜂幼虫。峰虻幼虫吃饱喝足了,就把自己裹起来,在地下静静等待。到来年春天,当短命植物敲响坛[…]
2017年10月26日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花和昆虫之间的关系,从核心来说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增添了大量细节,并进行了轻微的调整。一只飞过坛城上空的昆虫会受到各色气味、色彩与诱惑物的轮番轰炸,这一切都是在试图引诱它光顾花朵们临街的门面。蜂虻忙着回应所有的召唤,在每朵花前驻足流连。大多数昆虫则具有更强的选择性。有时这种选择性会产生专属性:一种花专门对一种昆虫开放,一种昆虫的大脑只对一种花产生反应。兰花将这种专属性发挥到了极致,它模拟一种雌蜂的气味和外形,引诱雄蜂前来交配,雄蜂的激情随之被转变成了兰花的快递系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