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写五篇论文,可能只能中一篇;论文发表,不要想着篇篇能中,多写才是真的!

当前论文发表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

论文选题的时效性和期刊审稿的漫长周期形成严重矛盾!

一篇核心期刊,发表将近一年半;

一篇SCI/SSCI,发表耗时将近一年;

就连现在发一篇普刊,发表也要等上半年。

现在审稿为什么越来越慢了?

⚠️投稿量增加,投稿竞争加剧

图片

⚠️审稿人资源不足,审稿效率低

图片

现在期刊编辑找审稿人越来越困难,往往送出去很多文章,同意审稿的却很少,而且经常有审稿人接受审稿后跑路的情况。一方面,从期刊的角度来说,需要找尽量权威的,专业的审稿人,拒绝敷衍审稿,认清审稿。而另一方面,从审稿人的角度来说,越是权威专家越是比较忙,反而没空审稿。毕竟审稿是一项无偿劳动。

⚠️现在普遍要经历多轮审稿,整个周期大大延长 

不同的期刊采用不同的审稿流程,绝大多数期刊基本上都采取三审三校的流程,初审通常需要1-2周,外审通常需要4-8周,具体由审稿人的可用性和反馈速度决定;终审需要1-2周。

众多期刊都提高了投稿标准,导致审稿时间增加。同时,审稿人的数量增加,也会导致审稿时间延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2024年下半年论文的发表越来越来难?

⚠️编辑部工作负担大,处理效率低

编辑可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稿件,则会导致审稿流程的延迟。

漫长的审稿周期,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半年前投的论文今天发来返修,突然感觉这篇文章好陌生,这真的是我写的吗?快半年时间了我已经不认识它了。改起来也无从下手。”

“投稿八个月,还没等来录用,结果选题已经过时了,这篇文章废了!”

“感觉我好像短暂地爱了一下我的论文,论文从投到修到发表早已经忘记自己写了什么。”

大部分期刊的审稿周期是三个月,其实三个月不仅仅是审稿期,也是论文选题时效期。当前的学术界,正呈现发表“大繁荣”景象。短短几年时间,论文数量飞速上升,我国也一下子进入科技论文数量的前列。随着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论文都是跟进热点写的,那么如果审稿时间慢的的话,意味着论文的时效期也过了,万一没有录用,那么这篇论文大概率很难发表。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产超级作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表大量的论文。例如,有学者在半年内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平均每16小时发表一篇。这种现象引发了对其学术道德和科研质量的广泛讨论。

前不久,科技部监督司发布《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其中“第三节 科研成果发表管理”第三十条 科研人员应在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前开展自查,重点检查作者等成果完成人的实质性贡献及排名顺序、数据可靠性、科技伦理审查情况等,并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对短期内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专利等成果的,明显不符合科研产出规律的,由科研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实证核验。

图片

学术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快的更新速度,越来越久的审稿周期,都在为论文发表释放信号:论文进入审稿后,千万不要死等这篇文章的结果,而是马上开始写下一篇文章。

在学术研究领域,时间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等待审稿可能会陷入被动和焦虑的状态,而主动开始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新的研究和写作可以显著增加整体的产出,让自己保持思维活跃和动力充沛,更好更快地应对各种挑战。即便第一篇文章需要大幅度修改甚至拒稿,已有初稿的下一篇文章仍可以作为缓冲,从而避免长时间中断研究工作。而且学术界竞争如此激烈,不断产出高质量文章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要提醒大家的是谨慎跟热点,跟热点有好处也有坏处:首先好处是选题如果非常具有时效性,写的是期刊非常想要的选题,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够得到编辑青睐,选题好,写作好,可读性强,格式规范,没有抄袭剽窃的问题,那么是有可能很快发表出来的;但是坏处就是如果一旦没有得到及时发表,再想要将论文发出去,可能已经过去很久,也不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了,而导致最终难以发表。

如果比较着急发表的话,也可以选择报纸的理论版,报纸见报比较快。发核心一般要提前一年时间准备,审稿6-8个月,录用后3-4个月左右,再加上修稿换投等情况,时间还是比较长的。报纸有日报有周报,因为周期相应较短,见报是比较快的,从写稿录用到见报,1-2个月时间足矣。它和核心一样都是知网全文收录的,很多高校也都已经将报纸纳入职称条件,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