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协议(基础技术知识)

SIP协议(基础技术知识)

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协议是Internet多媒体通信和控制协议体系的一部分,该协议族包括会话描述协议(SDP)、会话发布协议(SAP)和会话启动协议(SIP)。会话描述协议用于描述会话发布、会话邀请以及其他形式的多媒体会话。会话发布协议就是用于处理多播和单播会话,描述分组的协议,它定义了会话目录传送所使用的封装分组的格式。会话启动协议用于建立启动、维持和终止有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多媒体会话或呼叫。其他协议包括用于预留网络带宽资源的RSVP、用于多媒体数据传输并提供QoS反馈的RTP/RTCP、用于多媒体流数据分发控制的RTSP。而且将来随着该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还会有其他新的协议产生,加入该协议体系。但SIP协议所规范的操作以及相应的功能独立于其他协议。这种会话可以是话音、视频、文字聊天、交互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SIP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协议,类似于HTTP和SMTP。SIP协议借鉴web业务成功的经验,以现有的Internet为基础来构架IP电话业务网。SIP有着与H.323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它要求网络的核心设备只有很少的智能或没有智能,网络的智能推向边缘。SIP系统中核心网络服务器不保留状态,因为核心网络服务器需要处理大量的呼叫,不保留每一呼叫的状态,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边缘网络设备有状态,业务网的管理功能也由边缘网络设备来完成。这种stateless和stateful结合的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SIP的特点(如用户定位和查找),又保留了Internet无连接数据报传送的设计思路。与H.323协议为基础的IP电话相比,SIP协议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终端需要包含用户代理客户机和用户代理服务器两部分,由这两部分实现呼叫请求、呼叫应答和一些用户的特定需要,正是因为SIP系统有了相对智能的终端系统,所以它才有可能实现用户个性化的需要。
对于用户终端是非智能终端的场合,也可以使用SIP协议作为呼叫信令,但这将大大削弱SIP协议特有的优势,如支持用户的移动性、用户对来话的选择性以及与web相结合的一些应用。以普通电话为终端的使用SIP协议的IP电话网络由普通电话、PSTN网、网关、IP网络组成。其中网关设备应兼有UAC和UAS的功能,这时相当于将智能用户终端向网络中间推移,由网关实现智能终端的功能。但在这种情况下,SIP协议所支持的用户个性化特点将大大地被削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网关需要为多个用户服务而不是为单个用户设计。

SIP协议一方面借鉴了其它Internet的标准和协议的设计思想,在风格上遵循Internet一贯坚持的简练、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等原则。另一方面,它也考虑了对传统公众电话网的各种业务,包括IN智能网业务和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业务的支持,它也支持“个人移动”。SIP支持多媒体通信的五种信令功能:用户定位(确定参与通信的终端);用户通信能力的协商(确定通信的媒体类型和参数);用户意愿的交互(确定被叫是否愿意参与通信);建立呼叫(包括向被叫“振铃”,确定主叫和被叫的呼叫参数);呼叫处理和控制(包括呼叫重定向、呼叫转移、咨询呼叫、中止呼叫等)。

SIP网络的基本结构由用户代理和IP网络组成。其中IP网络包含SIP系统所必需的各种网络服务器。用户代理有用户代理客户机(UAC)和用户代理服务器(UAS),其中用户代理客户机用于发起呼叫,而用户代理服务器则用于响应呼叫。用户代理客户机和代理服务器构成了用户端必备的应用程序,由这两个应用程序完成呼叫的发起和接收。网络服务器也有两类,它们是代理服务器(proxy)和重定位服务器(redirect)。代理服务器类似于HTTP的proxy和SMTP的MTA(MessageTransferAgent),它本身并不对用户请求进行响应,只是转发用户的呼叫请求,然后将自身地址加入该消息的路径头部分,以保证将响应按原路返回并防止环路的发生。重定位服务器非常类似于DNS,它收到用户的请求后,若判定自身不是目的地址,则向用户响应下一个应访问服务器的地址,而不是转发请求报文。一次正常接续的流程是:
1)UAC向网络服务器(proxy或redirect)发出呼叫请求;
2)网络服务器(proxy或redirect)通过名字查找,用户定位,最终找到被叫UAS;
3)被叫UAS响应用户请求(拒绝或接受请求),该响应沿原路返回;
4)主叫UAC收到响应后,接通被叫或者终止这次呼叫请求。
与SIP系统可以类比的是Web系统,Web系统也是一个将智能分散到边缘的系统。在Web系统中,WebServer是没有智能或只有很低的智能,它的全部工作是:接收来自用户的URL(相当于文件系统的文件名),根据URL查出相应文件,再将文件发给用户。它不记录用户的检索过程,不保留用户状态。因而它能处理的用户数大大多于传统信息检索数据库能处理的用户数。但不保留状态,无法实现集中管理。在Web系统中,实现计费、监视等集中管理功能极为困难。与Web系统类同的SIP系统也一样,SIP系统同样无法实现对系统中设备及用户状态的监视、控制与管理。因此SIP有其适用范围,SIP协议更适用于以现有松散型Internet为基础,核心网络设备不具有智能或极少智能,智能集中于边端用户设备的场合。对于要求集中管理的电话网,SIP协议是不合适的。

3 SIP和H.323协议的对比

信令协议是实现IP电话的关键,信令协议需要完成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用户定位:当A要与B通话时,A首先应查明B在网络的位置,这样才能发起会话建立请求。在不同时间用户可能在不同位置,在同一时间也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对于不具有固定IP地址的用户,用户定位功能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Modem连接都是动态分配IP地址的。
会话参与者管理:在通话期间,可加入新成员,旧成员也可退出会话。
会话能力协商和调整:多媒体会话可能由音频、视频、共享的应用程序等多个媒体流组成,每个媒体流可能采用不同的语音、视频压缩算法,也可能使用不同的多播或单播地址和端口。这样希望参与会话者能进行协商,决定会话参数,并要求能在会话期间动态调整参数。
呼叫处理:具有呼叫转移、呼叫保持、群呼等功能。

SIP和H.323作为IP电话的信令协议,分别是通信领域与Internet领域两大阵营推出的建议,它们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从信令协议的出发点来看,H.323试图把IP电话当作是众所周知的传统电话,只是传输方式发生了改变,由电路交换变成了分组交换。而SIP协议侧重于将IP电话作为Internet上的一个应用,较其他应用(如FTP、E-mail等)增加了信令和QoS的要求。它们支持的业务集基本相同,也都利用RTP作为媒体传输的协议。

从消息的编码方法来看,H.323采用基于ASN.1和压缩编码规则的二进制方法表示其消息。ASN.1通常需要特殊的代码生成器来进行词法和语法分析。而SIP是基于文本的协议,类似于HTTP。基于文本的编码意味着头域的含义是一目了然的,如From、To、Subject等域名。这种几乎不需要复杂的文档说明的标准规范风格,其优越性已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从会话能力的协商和调整方法来看,H.323是采用H.245协议来进行能力协商的会话控制的,而SIP的能力协商采用SDP(SessionDescriptionProtocol)进行描述,SDP中的每一项的格式为<type>=<value>,也比较简单。

从会话管理的方式来看,H.323由于由多点控制单元(MCU)集中执行会议控制功能,所有参加会议的端点都向MCU发送控制消息,MCU可能会成为瓶颈,特别是对于具有附加特性的大型会议;并且H.323不支持信令的多播功能,其单播功能限制了可扩展性,降低了可靠性。而SIP设计上就为分布式的呼叫模型,具有分布式的多播功能。其多播功能不仅便于会议控制,而且简化了用户定位、群组邀请等,并且能节约带宽。但H.323的集中控制便于计费,对带宽的管理也比较简单、有效。

在补充业务方面,H.323中定义了专门的协议用于补充业务,如H.450.1、H.450.2和H.450.3等。SIP并未定义专门的协议用于此目的,但它能很方便地支持补充业务或智能业务。只要充分利用SIP已定义的头域,并对SIP进行简单的扩展,就可以实现这些业务。对于通过扩展头域较难实现的一些智能业务,可在体系结构中增加业务代理,提供一些补充服务或与智能网设备的接口。

另外,H.323中的呼叫建立过程涉及到三条信令信道:RAS信令信道、呼叫信令信道和H.245控制信道。通过这三条信道的协调才使得H.323的呼叫得以进行,呼叫建立时间很长。在SIP中,会话请求过程和媒体协商过程等一起进行。尽管H.323v2已对呼叫建立过程做了改进(H.245控制消息可以通过用H.225.0呼叫信道隧道来传送),但较之SIP只需要1.5个回路时延来建立呼叫,仍是无法相比的。

H.323的呼叫信令信道和H.245控制信道需要可靠的传输协议,而SIP独立于低层协议,一般使用UDP等无连接的协议,用自己应用层的可靠性机制来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总之,H.323沿用的是传统的实现电话信令的模式,比较成熟,已经出现了不少H.323产品。H.323符合通信领域传统的设计思想,进行集中、层次式控制,采用H.323协议便于与传统的电话网相连。SIP协议借鉴了其他Internet的标准和协议的设计思想,在风格上遵循Internet一贯坚持的简练、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等原则,比较简单,但推出的时间不长,协议并不是很成熟。它的优点是同Internet结合,可以很方便地生成新的业务,如Web呼叫点击拨号等。但是SIP协议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

4 网关控制协议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为了解决目前IP电话网关负担过重,不能满足未来容量和业务扩展的要求而设计的。Arango和Huitema提出了VoIP的新的体系结构,它把网关分解为三部分:媒体网关(MG)负责媒体变换以及PSTN和IP两侧通路的连接。信令网关(SG)负责信令转换。媒体网关控制器(MGC)负责根据接收到的信令控制媒体网关的连接建立和释放。这个体系结构的先进之处在于实现了呼叫和承载控制的相分离,而在这两个分离的单元之间需要定义新的协议,MGCP(Media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就是这个接口上的一个较通用的协议,后来IETF MeGaCo工作组和ITU-T16研究组在MGCP的基础上提出了H.248协议,对MGCP进行了扩展。MGCP属于应用层控制协议,主要完成MGC对MG的控制,以实现网络中MG之间的连接,并且处理MG与MGC的交互。

MGCP与H.323和SIP不是同一层面的,H.323建议和SIP协议提出了两套IP电话体系结构。两者是完全独立的,它们是互不兼容的,只是存在互通问题。MGCP不涉及IP电话的体系结构,它只涉及网关分解问题,因而它不仅可能用于H.323IP电话系统,也可以用于SIPIP电话系统。在网关分解的标准化方面,IETF和ITU-T配合得很好,在两大组织协调下,目前一个正式标准已经完成,这就是H.248建议/MAGOCO,H.248建议从基本上思路来说与MGCP是一致的。但在H.248中引入了context概念,另外增加了许多Package的定义。从而将MGCP大大推进了一步。H.248建议已经取代了MGCP,而成为MGC与MG之间的协议标准了。
网关分解成媒体网关(MG)与媒体网关控制器(MGC)是研制大型电信级的IP电话网关的需要。从逻辑上来讲很简单,网关可以由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组成。从物理上来讲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网关的分解并没有一种确定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作不同的分解。

媒体网关控制器的功能是处理与网守间的H.225RAS消息、处理7号信令(可选)、处理H.323信令(可选)。媒体网关的功能是IP网的终结点接口、电路交换网终结点接口、也可以处理H.323信令和带有FAS功能的电路交换信令(在某类分解中)、处理媒体流。

四、结束语

随着IP电话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可以利用IP承载网络来实现IP通信。由于IP电话交换的本质就是软交换,而软交换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关键设备,因此IP电话技术的前景广阔。将来在IP电话网络上不仅能提供话音业务,还可以提供各种数据业务和更多的增值服务,将来真正实现“三网合一,统一于网络”。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共3卷,卷2. 第1章 视频监控技术概述 1 1.1 引子 2 1.1.1 安全防范的雏形 2 1.1.2 网络视频监控 2 1.1.3 智能视频识别 2 1.1.4 智能网络视频监控 3 1.2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过程 3 1.2.1 模拟视频监控时代 4 1.2.2 数字视频监控时代 6 1.2.3 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时代 7 1.3 视频监控的核心技术 8 1.3.1 光学成像器件 8 1.3.2 视频编码压缩算法 8 1.3.3 视频编码压缩芯片 9 1.3.4 视频管理平台 9 1.4 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 10 第2章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13 2.1 模拟监控系统的构成 14 2.2 视频采集设备 14 2.2.1 摄像机相关技术 15 .2.2.2 镜头相关介绍 19 2.2.3 防护罩 23 2.2.4 云台及解码器 23 2.2.5 一体球型摄像机 24 2.3 信号传输设备 27 2.3.1 视频信号的传输 27 2.3.2 视频分配器 28 2.3.3 控制信号的传输 28 2.3.4 系统供电 29 2.4 矩阵控制设备 29 2.4.1 矩阵工作原理 29 2.4.2 矩阵的主要功能 30 2.4.3 ptz控制原理 31 2.4.4 控制键盘介绍 31 2.5 显示与录像设备 31 2.5.1 多画面处理器 31 2.5.2 图像显示设备 33 2.5.3 长延时录像机 34 2.6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设计 34 2.6.1 系统需求分析 34 2.6.2 摄像机的选型 36 2.6.3 镜头的选型 37 2.6.4 矩阵的选型 37 2.7 典型厂家设备介绍 37 2.7.1 泰科discover系列半球 37 2.7.2 泰科speeddome快球 38 2.7.3 泰科megapower 48矩阵 40 2.8 本章小结 41 第3章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43 3.1 多媒体技术基础 44 3.1.1 图像的色彩模型 44 3.1.2 图像的色彩空间变换 46 3.1.3 图像的基本属性 47 3.1.4 图像的格式与质量 48 3.1.5 数据压缩方法 49 3.2 静态图像压缩技术 53 3.2.1 色相变换过程 54 3.2.2 区块切割与采样 55 3.2.3 离散余弦(dct)变换 57 3.2.4 量化过程介绍 58 3.2.5 z字形编码过程 59 3.2.6 dc系数及ac系数编码 59 3.2.7 熵编码介绍 61 3.2.8 jpeg数据流介绍 61 3.2.9 jpeg解压缩过程 61 3.3 视频(动态图像)编码压缩 62 3.3.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62 3.3.2 视频压缩的可行性 62 3.3.3 图像格式说明 63 3.3.4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66 3.3.5 帧率、码流与分辨率 67 3.3.6 视频编码模型 68 3.3.7 运动补偿技术介绍 69 3.4 主流视频编码技术 70 3.4.1 mjpeg编码压缩 70 3.4.2 mpeg-1技术介绍 71 3.4.3 mpeg-2技术简介 75 3.4.4 mpeg-4技术介绍 76 3.4.5 h.264技术说明 80 3.4.6 视频编解码技术应用 82 3.5 本章小结 84 第4章 硬盘录像机(dvr)技术 87 4.1 dvr产品介绍 88 4.1.1 dvr发展历史 88 4.1.2 dvr工作原理 89 4.1.3 软压缩与硬压缩 89 4.1.4 dvr芯片介绍 91 4.1.5 dvr的录像文件管理 92 4.1.6 dvr配置及接口 93 4.1.7 dvr的关键技术 96 4.1.8 dvr术语介绍 96 4.2 dvr软硬件构成 97 4.2.1 嵌入式dvr 97 4.2.2 pc式dvr 100 4.2.3 嵌入式对比pc式dvr 101 4.3 dvr软件功能 102 4.3.1 设备配置及管理 103 4.3.2 录像管理 103 4.3.3 报警管理 104 4.3.4 视频存储与备份 105 4.3.5 视频浏览与回放 105 4.3.6 设备网管维护 106 4.3.7 用户的管理 106 4.3.8 用户操作日志审计 107 4.4 dvr的应用架构 107 4.4.1 单机工作模式 107 4.4.2 模数混合架构 108 4.4.3 多机联网模式 109 4.5 dvr的亮点功能 111 4.5.1 dvr的多码流技术 111 4.5.2 视频分析技术应用 113 4.5.3 混合dvr技术 113 4.5.4 智能检索与回放 115 4.5.5 场景重组技术 116 4.5.6 视频加密技术 116 4.6 dvr产品选型 117 4.7 dvr的常见故障 119 4.7.1 pc式dvr的常见故障 119 4.7.2 嵌入式dvr的常见故障 119 4.8 dvr应用案例 120 4.8.1 dvr带宽设计 120 4.8.2 dvr存储设计 121 4.9 dvr设置与操作 122 4.9.1 dvr的系统设置 122 4.9.2 dvr的应用操作 122 4.10 dvr产品介绍 123 4.10.1 海康ds-9000介绍 123 4.10.2 朗驰欣创lc7300介绍 126 4.11 本章小结 129 第5章 视频编码器技术 131 5.1 dvs产品介绍 132 5.1.1 dvs发展历程 132 5.1.2 dvs对比dvr 132 5.1.3 dvs的工作原理 134 5.2 dvs产品软硬件构成 135 5.2.1 dvs硬件构成 135 5.2.2 dvs软件构成 136 5.3 dvs系统应用架构 139 5.3.1 矩阵+dvs混合架构 139 5.3.2 dvs+nvr架构 140 5.4 dvs的亮点功能 141 5.4.1 dvs的anr技术 141 5.4.2 dvs冗余技术 142 5.4.3 dvs的多码流技术 143 5.4.4 dvs的poe技术 145 5.4.5 dvs的音频功能 145 5.4.6 dvs组播应用 146 5.4.7 带视频分析功能的dvs 147 5.5 dvs产品选型 147 5.5.1 dvs的主要参数 147 5.5.2 dvs产品的架构 148 5.5.3 编码压缩方式 148 5.5.4 视频分析功能 148 5.5.5 各类接口资源 149 5.5.6 标准化与开放性 150 5.5.7 设备的稳定性 150 5.6 dvs的集成整合 150 5.6.1 dvs的sdk集成 150 5.6.2 dvs的sdk功能 151 5.7 dvs设置与应用 152 5.7.1 dvs工作流程 152 5.7.2 dvs码流分析 153 5.7.3 dvs主要参数说明 153 5.7.4 dvs配置过程 154 5.8 dvs产品介绍 155 5.8.1 nice编码器nve1008 155 5.8.2 朗驰欣创lc8304编码器 157 5.8.3 海康ds-6100编码器 160 5.9 本章小结 162 第6章 网络录像机(nvr)技术 163 6.1 nvr产品介绍 164 6.1.1 nvr的功能角色 164 6.1.2 nvr的功能模块 166 6.1.3 nvr对比dvr 166 6.1.4 pc式与嵌入式nvr 168 6.2 nvr的技术指标 170 6.2.1 nvr的平台需求 170 6.2.2 nvr的瓶颈分析 171 6.2.3 nvr的软件功能 173 6.3 nvr产品亮点功能 178 6.3.1 视频中间件技术应用 178 6.3.2 anr技术 179 6.3.3 nvr冗余技术 180 6.3.4 视频标签功能 181 6.3.5 带视频分析功能的nvr 181 6.4 nvr产品选型要点 181 6.4.1 nvr典型参数 181 6.4.2 nvr产品选型 182 6.5 nvr应用案例分析 183 6.5.1 需求分析 183 6.5.2 网络带宽设计 185 6.5.3 nvr存储设计 186 6.6 nvr产品介绍 187 6.6.1 东方网力nvr2000介绍 187 6.6.2 科达nvr2860介绍 191 6.7 本章小结 195 第7章 网络摄像机(ipc)技术 197 7.1 ipc产品介绍 198 7.1.1 ipc的定义 198 7.1.2 ipc的主要功能 199 7.1.3 ipc的分类 199 7.1.4 ipc的优势 200 7.1.5 ipc的常用术语介绍 203 7.2 ip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04 7.2.1 ipc的硬件构成 204 7.2.2 ipc的软件构成 206 7.2.3 ipc的工作原理 208 7.3 ipc数据的网络传输 208 7.3.1 网络传输协议介绍 208 7.3.2 视音频流的传输 210 7.3.3 控制信号的传输 211 7.4 ipc的核心技术 211 7.4.1 光学成像技术 211 7.4.2 视频编码算法 211 7.4.3 编码压缩芯片 212 7.4.4 视频分析技术 212 7.5 ipc的亮点功能 214 7.5.1 ipc的3g功能 214 7.5.2 poe技术 215 7.5.3 本地缓存功能 215 7.5.4 ddns支持 216 7.5.5 ipc的安全通信 216 7.5.6 报警改变帧率技术 218 7.5.7 ipc的多码流技术 218 7.5.8 视频质量控制qos 219 7.5.9 视频移动探测 220 7.6 ipc的选型要点 220 7.6.1 ipc的主要参数 220 7.6.2 图像质量 221 7.6.3 网络适应性 221 7.6.4 编码压缩算法 221 7.6.5 系统安装与升级 222 7.6.6 产品许可授权方式 222 7.6.7 二次开发与集成 222 7.6.8 厂商产品线考察 223 7.7 ipc的应用设计 223 7.7.1 需求分析 223 7.7.2 系统架构 225 7.7.3 带宽与存储设计 225 7.7.4 系统的主要功能 226 7.8 ipc产品介绍 227 7.8.1 axis公司p33系列ipc 227 7.8.2 海康ds-2cd862mf介绍 229 7.9 本章小结 231 第8章 高清视频监控技术 233 8.1 模拟监控时代的高清 234 8.1.1 电视制式及分辨率 234 8.1.2 高清模拟摄像机 235 8.1.3 高清信号传输 235 8.1.4 高清显示设备 235 8.2 数字时代的高清技术 236 8.2.1 高清电视(hdtv)标准 236 8.2.2 高清ip摄像机 237 8.3 高清摄像机的优势 237 8.3.1 覆盖范围 238 8.3.2 图像细部特征 239 8.3.3 数字云台功能 239 8.3.4 视频校正与处理 240 8.3.5 360°全景摄像机 241 8.4 高清摄像机的关键技术 241 8.4.1 高清配套镜头 242 8.4.2 图像传感器 242 8.4.3 图像灵敏度问题 242 8.4.4 编码压缩算法 242 8.4.5 高清信号传输 243 8.4.6 视频管理平台支持 243 8.4.7 高清信号显示 243 8.5 高清监控的障碍 243 8.5.1 高带宽占用 244 8.5.2 海量存储问题 244 8.5.3 高成本问题 244 8.6 高清摄像机的应用 245 8.6.1 需求分析 245 8.6.2 像素数量计算 245 8.6.3 摄像机选型 246 8.6.4 系统架构说明 247 8.6.5 视频传输与存储 247 8.7 百万高清的产品介绍 247 8.7.1 mobotix智能高清摄像机 247 8.7.2 axis高清摄像机q1755 251 8.8 本章小结 252 第9章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253 9.1 视频分析技术说明 254 9.1.1 视频内容分析技术背景 254 9.1.2 视频分析实现的功能 255 9.1.3 视频数据结构介绍 257 9.2 vmd技术介绍 259 9.2.1 vmd技术原理介绍 259 9.2.2 vmd技术的缺陷 259 9.3 vca技术介绍 260 9.3.1 vca技术的原理 260 9.3.2 vca技术的突破 260 9.3.3 vca的关键技术 262 9.4 视频分析工作机制 263 9.4.1 视频分析软件框架 263 9.4.2 视频分析的工作流 263 9.4.3 视频分析算法模块 264 9.4.4 视频分析过程 267 9.5 视频分析技术难点 269 9.5.1 环境因素 269 9.5.2 视频场景相关因素 270 9.5.3 平台及芯片的限制 270 9.5.4 成像因素 271 9.6 视频分析系统架构 272 9.6.1 前端独立单元 272 9.6.2 后端服务器方式 273 9.6.3 智能dvs或ipc 274 9.6.4 前后端混合架构 275 9.6.5 目前的架构情况 275 9.7 视频分析的主要应用 276 9.7.1 安全类应用 276 9.7.2 非安全类应用 279 9.7.3 摄像机状态检测 281 9.7.4 特色功能介绍 282 9.8 视频分析软件及设置 283 9.8.1 视频分析设置程序 283 9.8.2 vca设置过程举例 284 9.9 视频分析技术实施 286 9.9.1 视频分析实施流程 287 9.9.2 摄像机部署要点 287 9.9.3 vca效果评定 287 9.10 视频分析产品选型 288 9.10.1 算法实现方式 288 9.10.2 系统架构 289 9.10.3 集成性与易用性 289 9.11 智能编码器设计 290 9.11.1 视频分析过程 290 9.11.2 智能编码器设计 290 9.12 视频分析产品介绍 291 9.12.1 nice视频分析技术介绍 291 9.12.2 中星电子视频分析技术 292 9.13 本章小结 295 第10章 网络视频传输与交换 297 10.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 298 10.1.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 298 10.1.2 mpeg-4技术说明 298 10.1.3 系统中的视频传输 299 10.2 网络传输协议介绍 300 10.2.1 osi模型介绍 300 10.2.2 传输层介绍 303 10.2.3 tcp与udp协议 304 10.2.4 rtp与rtcp协议 307 10.2.5 rtsp与rtvp简介 309 10.2.6 网管协议snmp 310 10.3 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 310 10.3.1 网络视频监控数据流 310 10.3.2 视频流的编码 311 10.3.3 rtp打包过程 311 10.3.4 视频流封装过程 312 10.3.5 视频封装格式 312 10.3.6 视频传输过程 313 10.3.7 网络性能参数说明 313 10.4 组播技术介绍 316 10.4.1 单播、组播与广播 316 10.4.2 组播在视频监控中的应用 319 10.5 流媒体技术在视频监控中的应用 320 10.5.1 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320 10.5.2 流媒体概念 321 10.5.3 流媒体在视频监控中的 应用 322 10.6 sip协议介绍 324 10.6.1 信道分离技术 324 10.6.2 sip架构下的数据传输 325 10.7 视频互联互通 326 10.7.1 视频互联互通的意义 326 10.7.2 视频互联互通的方式 326 10.7.3 onvif及psia介绍 326 10.8 本章小结 327 第11章 中央管理软件(cms) 329 11.1 cms介绍 330 11.1.1 cms的定义 330 11.1.2 cms的发展历程 331 11.1.3 cms的发展方向 336 11.2 cms的原理及组成 338 11.2.1 cms的结构 338 11.2.2 cms的组成 338 11.2.3 cms的工作流程 345 11.3 cms的主流架构 348 11.3.1 完全集中型 348 11.3.2 完全分散型 348 11.3.3 多级cms架构 349 11.4 cms的客户软件功能 350 11.4.1 设备管理模块 350 11.4.2 视频操作模块 353 11.4.3 事件调查与用户审计 358 11.4.4 报警管理功能 358 11.4.5 系统诊断与维护 359 11.4.6 用户权限管理 360 11.5 cms的增强功能 362 11.5.1 cms服务器冗余 362 11.5.2 冗余nvr机制 364 11.5.3 网络冗余机制 365 11.5.4 安全登录功能 365 11.6 cms的特色功能 365 11.6.1 智能回放检索技术 365 11.6.2 多路图像拼接 367 11.6.3 应急预案功能 368 11.6.4 视频时间链表 368 11.6.5 视频编辑器 369 11.6.6 模糊索引功能 369 11.7 cms平台的考核 369 11.7.1 平台稳定性 369 11.7.2 系统可扩展性 370 11.7.3 系统兼容性 370 11.7.4 系统升级 371 11.7.5 系统安全性 371 11.7.6 cms的维护 372 11.7.7 系统容量支持 372 11.7.8 系统管理及维护 375 11.7.9 良好的人机界面 376 11.8 视频监控系统的集成 377 11.8.1 系统集成的意义 377 11.8.2 硬件集成方式 377 11.8.3 api方式集成 378 11.8.4 视频转码技术介绍 380 11.9 cms产品介绍 381 11.9.1 互信互通全球眼平台 381 11.9.2 中星电子vivs平台 381 11.9.3 东方网力pvg平台 389 11.9.4 广州睿捷cms介绍 396 11.10 本章小结 401 第12章 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应用 403 12.1 存储基础知识 404 12.1.1 计算机i/o技术 404 12.1.2 磁盘结构与原理 404 12.1.3 硬盘接口技术 408 12.1.4 磁盘阵列技术 410 12.1.5 磁盘iops及带宽 412 12.1.6 磁盘的性能测试 413 12.2 raid技术介绍 415 12.2.1 raid技术基础 415 12.2.2 raid0技术介绍 418 12.2.3 raid1技术介绍 420 12.2.4 raid2简介 421 12.2.5 raid3技术介绍 421 12.2.6 raid4简介 422 12.2.7 raid5技术介绍 422 12.2.8 raid技术的比较 423 12.3 das、nas和san 424 12.3.1 存储系统架构的发展 424 12.3.2 das技术 425 12.3.3 nas技术 427 12.3.4 san技术 430 12.3.5 iscsi技术 431 12.3.6 存储架构比较 433 12.4 视频监控中的存储应用 435 12.4.1 视频监控存储特点 435 12.4.2 视频监控存储需求 437 12.4.3 视频存储的瓶颈说明 440 12.4.4 视频存储的主要架构 443 12.4.5 视频数据归档备份 446 12.4.6 视频存储设计部署 447 12.4.7 视频存储应用案例一 449 12.4.8 视频存储应用案例二 451 12.5 视频存储系统的扩容 452 12.5.1 dvr系统存储扩容 453 12.5.2 nvr系统存储扩容 453 12.5.3 存储扩展注意事项 453 12.6 本章小结 453 第13章 视频解码与图像显示 455 13.1 监视器 456 13.1.1 监视器的分类 456 13.1.2 crt与lcd监视器 456 13.2 视频解码器 457 13.2.1 硬解码器 457 13.2.2 软解码器 458 13.2.3 万能解码器 458 13.2.4 解码器的考核点 459 13.3 控制中心应用 459 13.3.1 系统架构配置 460 13.3.2 控制室操作应用 461 13.4 本章小结 463 第14章 智能网络视频系统实战 465 14.1 智能网络视频系统设计 466 14.1.1 本书知识点回顾 466 14.1.2 系统架构设计 469 14.1.3 系统稳定性考虑 470 14.2 智能网络视频系统选型 471 14.2.1 视频编码系统 471 14.2.2 平台系统考核 472 14.2.3 视频内容分析系统 472 14.2.4 网络系统设计 473 14.2.5 存储系统设计 473 14.3 招标文件案例分析 473 14.3.1 招标文件需求分析 473 14.3.2 投标文件响应结论 475 14.4 10年之后……大话ivs 477 第15章 ivs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479 15.1 高铁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480 15.1.1 高铁项目简介 480 15.1.2 高铁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 480 15.1.3 高铁视频监控系统层次 481 15.1.4 高铁视频监控系统拓扑 483 15.1.5 高铁视频监控关键因素 483 15.1.6 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 484 15.1.7 视频监控存储的考虑 486 15.1.8 铁路视频监控的平台软件 486 15.2 机场智能网络视频监控应用 487 15.2.1 机场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 487 15.2.2 机场视频监控系统的架构 487 15.2.3 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构成 489 15.2.4 视频监控系统关键因素 490 15.2.5 视频分析技术在机场的应用 491 15.2.6 机场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储 491 15.2.7 机场视频监控的平台软件 492 15.3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 493 15.3.1 平安城市简介 493 15.3.2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的特点 494 15.3.3 平安城市监控主流架构 495 15.3.4 全球眼监控平台介绍 497 15.3.5 某平安城市应用案例 503 参考文献 507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