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杂感

本文探讨了技术翻译中的关键要素,强调技术理解、英语阅读及中文表达的重要性,并指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对于优秀译者同样至关重要。

翻译杂感

 

好译者的三个要素

目前被普遍认为重要的译者素质是技术、英文、中文。

 

首先,英文(指英文阅读理解)水平是三个里面相对而言最次要的。因为一般的技术书籍,都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用花哨的修辞技巧,四六级过了的,阅读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技术书就是在英文水平在四六级之间的时候)。当然,也有难的地方,但难的地方并不是生词(生词可以查字典),而往往是复杂的句子,甚至有语法二义性的句子。遇到这类情况,一,英文水平要需要更高一些,不仅是四六级而已,大量的英文资料(如英文blogpaper)的阅读是有帮助的。二,自身的技术高的话可以很多时候帮上大忙,往往可以直接用领域知识来对一个有二义性的句子进行二义性消解,方便得多。

 

这就把问题引到了技术上,技术我认为是一个技术译者最重要的资本。毫无疑问,一个外行人,即便英文水平再高,像林语堂,能用英文写长篇小说,但仍然不能做技术翻译,就算他翻译水平再精湛也不行。我曾经说过一句笑话: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不理解,但翻译出去读者能理解。但其实这个境界(至少对于技术翻译而言)是不可能的。技术翻译里面的领域知识太多了,不说术语,就说一个句子,往往没有领域知识的话,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调整语序、删减枝节或者添油加醋的。所以就算一个人通晓所有翻译技巧,也不能帮助他译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来。要译好一本技术书籍需要的技术支撑往往等于乃至大于书中实际的技术容量。

 

中文水平我原本认为极其重要。因为就算你自己理解得再好,也只是内心的"非文字"的认识,最终还要能表达出来,成为白纸黑字才行,而且这白纸黑字还要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很明显,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就算内涵外延一样,读者的易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人理解事物其实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文字能够激起人脑的反射,通过这种反射,人就能够立即把握文字背后的含义。如果皮相破了,文字不通顺,就需要动用理性把文字理顺再去理解,我遇到的有些糟糕的翻译,甚至需要先从译文揣测出英文原文,然后再去理解,很是浪费时间;此外歪曲原意的翻译就更不用说了。此外不同的文字也会激起不同的联想,后者也会左右人对文字含义的理解,尤其是当读者是初学者的时候;术语翻译就属于此例,一个好的术语可能本身就具有自解释的能力,或者至少,当读者理解了该术语的意思之后能够充当一个思维钩子,简化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记忆。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我发现中文表达能力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呈现给读者的中文版里面的文字的组织方式不重要,我的意思是,以前是关注错了地方,没有弄清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我们的中文表达能力不好需要磨练,我相信用中文用了几十年的人,如果真正理解了一个意思,想要用中文表达出来,还真难找到表达不好的。那为什么用了几十年中文的人一做起翻译就不能流畅运用中文了呢?是因为思维被英文的皮相攫住了,没能够跳出三界外,没能够把原文从脑子里抛出去,以至于往往连明显的直译自己读起来也不会觉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英文中,一连串的定语状语乃至同位语都可以嵌在同一个句子中,如果翻译的时候思维落入这种模式,就往往会翻译出带着一连串定语状语的长句来,导致读者读到中心语的时候连前面到底有那些定语状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反之,一个好的译者能够在翻译的时候熟练地将思维模式从译者转换成读者,纯粹的中文读者,然后审视自己的译文,于是那些不符合中文习惯的翻译便无处遁形了。此外一个好的译者能够在阅读原文时做到专注于文字背后的含义,不被表达形式困扰。一旦这样,那么究竟最后是直译还是意译,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了,如果直译本身就不违反中文习惯,那就直译,反之则可以调整句式,改变语序乃至移译等等;总之怎么译有助于流畅的用中文表达出原文意思就怎么译。当然,还是要提醒一下,这么做的前提是你必须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并且你确信你的理解是准确的。此外有时候直译也的确是能符合中文习惯的。所以你可以把尽可能直译,必要时意译作为一个原则。

 

好译者的第四个要素

然而,一旦把目光投向这普遍被关注的三个因素之外的话,会看到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责任心和学习能力。技术不好?可以学,只要有责任心。英文不好?多读几遍,查字典,查wiki,总能搞定。比如上次我遇到一个词组"Word Around Town",所有字典包括在线字典和wiki都查不到解释。照字面意思也对应不上中文的惯用语。于是我就google这个词组,搜出好些篇用到了这个词组的文章,读它们,把这个词组放在上下文当中去理解,归纳,揣测它到底什么意思,最后琢磨出中文的对应用语。就连技术其实也好办,姑且不说有时候一本书本来就是面向初学者的;一般的书,只要用心读,加上网络上浩淼的资料,以学习能力为支撑,一边理解一边翻译也非难事。而反之,如果没有责任心的话,对一句话草草了事,原本能避免的错误也会出现在译文里面;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则是遇到问题也没办法通过查找资料学习来解决,只能保守生译。最后,责任心和学习能力两者里面,学习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有时候没有驱动力而已,责任心就是一个很好的驱动。人内在的惰性会驱使人去走捷径,而责任心则驱使人精益求精。责任心是几个因素里面必要性最高的一个,因为即便是本身技术和中英文都过硬的,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责任心而译出糟糕的作品。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关于“采样中杂感影响因素分析”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用户所说的“杂感”可能是指采样过程中的噪声或干扰因素。接下来,我需要分析采样过程中可能影响噪声的各种因素,并组织成结构化的回答。 首先,我应该调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与采样噪声相关的因素。可能的搜索关键词包括“采样噪声影响因素”、“数据采集干扰因素”、“信号采样中的噪声源”等。通过检索相关的技术文档、学术论文或专业论坛内容,收集影响因素的分类和具体例子。 根据搜索结果,常见的噪声源可能包括环境干扰、设备自身噪声、信号源特性、采样率设置、接地问题、电磁兼容性、操作规范等。需要将这些因素分门别类,并详细说明每个因素如何影响采样结果。 接下来,我需要整合这些信息,按照用户的要求生成多个方法或步骤,每个部分之间换行。同时,要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步骤词汇,确保回答清晰且具有操作性。例如,可以将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信号源因素、参数设置等类别,每个类别下具体说明。 此外,需要检查是否有必要包含公式或代码。例如,采样定理中的奈奎斯特频率公式($f_s \geq 2f_{max}$)可能与采样率设置相关,如果搜索结果中有相关内容,应该包含进去。代码示例可能涉及滤波器的实现,如果有相关解决方案,也需要用代码块展示。 在完成回答后,必须添加相关问题部分。需要基于原始问题和回答内容,提出三个相关问题,比如关于降低噪声的方法、采样率选择的影响、传感器噪声抑制技术等。确保问题符合用户可能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最后,要严格遵守格式要求,特别是数学公式和代码的格式,以及相关问题部分的标题和编号格式。确保没有使用被禁止的结构,如集中引用或第一人称。</think>根据采样噪声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干扰源可分为环境因素、设备特性、信号源特征和参数配置四类: **1.环境电磁干扰** 工业环境中的变频器、电机等设备产生电磁辐射,典型干扰强度可达50-100mV。高频干扰通过空间耦合进入信号线,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屏蔽双绞线(传输阻抗<100Ω/km)和安装EMI滤波器 **2.设备本底噪声** 模数转换器(ADC)的量化噪声计算公式: $$SNR = 6.02N + 1.76\,\text{dB}$$ 其中N为ADC位数。16位ADC理论本底噪声约-98dB,实际受热噪声影响可能增加3-5dB **3.信号源阻抗匹配** 源阻抗与采样电路输入阻抗失配会导致信号衰减,建议输入阻抗至少为源阻抗的10倍。匹配不良时误差计算: $$E_r = \frac{Z_{source}}{Z_{source}+Z_{in}} \times 100\%$$ **4.采样参数设置** 违反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会产生混叠,最低采样频率应满足: $$f_s \geq 2.56f_{max}$$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示例: ```python from scipy.signal import butter b, a = butter(4, 0.48, 'lowpass') # 4阶巴特沃斯滤波器,截止频率0.48fs ``` **5.接地环路干扰** 多点接地形成地电位差,解决方案包括: - 采用单点接地系统 - 隔离变送器(2500Vrms隔离电压) - 共模扼流圈(100MHz阻抗>1kΩ)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