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书中提到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著名教授:

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

Leon Festinger
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可以对比一下蝴蝶效应,该法则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更加深刻。

著名理论

Festinger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社会比较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

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

1: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
2: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

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埃里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Elliot Aronson
埃里奥特·阿伦森,费斯汀格教授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社会影响和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199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是第一个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达里尔·贝姆(Daryl Bem)

这里写图片描述
Daryl J. Bem(1938.10 - ~)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自我知觉理论的开拓者,同样研究了PSI(Parapsychology,超心理学,通灵)现象。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达里尔.贝姆的通灵现象研究,附论文地址:
Feeling the Future: A Meta-analysis of 90 Experiments on the Anomalous Anticipation of Random Future Events
当然该研究也存在许多争议。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一个寓言

有一个犹太裁缝勇敢地在一个反犹太街区开了一家裁缝店。为了把他赶出这个街区,每天都有一群年轻人跑到他的店门口向他大吼:“犹太人!犹太人!”
失眠了几个晚上以后,犹太裁缝想出了一个办法。那群人再来他店门口时,他宣布,任何称他为“犹太人”的人都将得到一毛钱。
得到激励后,第二天这群人更加高兴地跑来大叫:“犹太人!犹太人!”裁缝微笑着给了每个人五分硬币(他解释说今天只能付这么多)。这群年轻人还是很满意地离开了,毕竟五分钱也是钱。
接下来的几天,犹太裁缝就只给那群年轻人每人一分钱,并在此解锁他付不起更多的钱。当然了,一分钱不再那么有激励作用,一些年轻人开始向裁缝抗议。
裁缝再次申明,他不可能付更多的钱,这些年轻人要么拿一分钱要么就离开。于是,这群年轻人决定离开,临走前还冲着裁缝大叫:“你只出一分钱,还想让我们叫你犹太人,真是疯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想要减少或者避免心理上的不一致。

无聊也可以变得有趣

斯坦福大学的利昂·费斯廷格和梅里尔·卡尔史密斯指示他们的学生,将一份无聊透顶的工作干上一小时。然后他们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他们塞给A组的每位学生1美元(那是在1959年),指示他们热心地向等在外面的同班同学夸奖这份实际上很辛苦的工作,也就是撒谎。他们让B组的学生也同样这么做,只有一个区别:B组的每位学生为这小小的谎言获得了20美元。之后这些学生必须声称他们真的觉得这份工作很轻松。有趣的是,只得到1美元的学生都评价这份工作舒服有趣,人数要比得到20美元奖励的人多得多。为什么?他们觉得为小小的1美元撒谎没有意义,因此这份工作真的不太辛苦。而得到20美元的那些人,他们说谎了,为此收受了20美元——这是一笔公平交易。于是他们感觉不到认知失调。

解读:钱的多少 == 无聊的程度,得到1美元的学生感受到的工作无聊程度远小于得到20美元的学生,因此说实话,(也是这个工作不无聊);但是得到20美元的学生感受到的无聊程度要高得多,如果说实话(就是工作很无聊);由此统计的1美元认为工作舒服有趣的人要比得到20美元的人多。

自我知觉理论

达里尔.贝姆的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

1.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状态的认识和发现,部分是通过观察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来实现的。
2.由于内部线索微弱、模糊和难以接受,人们的自我认识就与外部观察一样,需要推断得出。

[登门槛法][5]

Skips threshold effect/Foot In The Door Effect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相关故事

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原来这也是“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结论

态度的改变会引起行为的改变。但是有关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行为的改变所引起。
根据人转发不协调理论,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常常不得不去改变他们的信念使之与行为一致。
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能够好好地被加以运用,将会是一件强有力的武器;正如犹太裁缝和小和尚的故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