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28)
  • 资源 (1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启动x86虚拟机

4.2.3 启动x86虚拟机<br />看到arch/x86/kernel/head_32.S的681行:<br />681 #include "../../x86/xen/xen-head.S"<br /> <br />这时候执行arch/x86/xen/xen-head.S下的代码:<br /> <br />  19#ifdef CONFIG_X86_32<br />  20        mov %esi,xen_start_info<br />  21        mov $init_thread

2010-12-31 22:47:00 2770

原创 第三次启动保护模式

4.2.2 初始化GDT那么,这个gdt是在哪里初始化的呢,请看arch/x86/kernel/cpu/ common.c文件:86DEFINE_PER_CPU_PAGE_ALIGNED(struct gdt_page, gdt_page) = { .gdt = {87#ifdef CONFIG_X86_6488       /*89        * We need valid kernel segments for data and code in long mode too90        * IR

2010-12-31 22:44:00 3067

原创 加载全局/中断描述符表

4.2 向start_kernel进发<br />分段、分页单元完成以后,我们的0号进程的运行环境就初步搭建起来了,那么就要“走向现代”,去调用start_kernel了,调用它之前还有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走。<br /> 4.2.1 加载全局/中断描述符表<br />很多人就有疑问,刚才我们设置好了中断描述符表,那内核怎么用它呢?不好意思,刚才在略过了的checkCPUtype过程中有一步非常重要的步骤,现在把它补上:<br />418 is386:      movl $2,%ecx        # se

2010-12-31 22:38:00 2587

原创 初始化中断描述符表

4.2.5 初始化中断描述符表<br />在完成了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分段、分页环境的初始化后,还有一个就是初始化中断描述符idt的工作。<br /> <br /> 341/*<br /> 342 * Initialize eflags.  Some BIOS's leave bits like NT set.  This would<br /> 343 * confuse the debugger if this code is traced.<br /> 344 * XXX - best to initia

2010-12-31 22:36:00 2634

原创 第一次启动分页管理

4.2.4初始化分页环境从227行开始,著名的分页机制就粉墨登场了:227page_pde_offset = (__PAGE_OFFSET >> 20); 228 229        movl $pa(__brk_base), %edi 230        movl $pa(swapper_pg_dir), %edx 231        movl $PTE_IDENT_ATTR, %eax 23210: 233        leal PDE_IDENT_ATTR(%edi),%ecx        

2010-12-31 22:33:00 3304 3

原创 第二次启动保护模式

4.2.3解压缩后的内核代码我们在链接vmlinux一节中看到,定义phys_startup_32为程序入口点,这个入口点才是解压缩后内核的真正开始的地方,而在链接脚本中,phys_startup_32是逻辑地址startup_32的物理地址。从进入保护模式那一刻起,程序就是用逻辑地址了,不过在启动分页机制之前,逻辑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很简单,仅仅是va和pa操作,即物理地址转成逻辑地址和逻辑地址转成物理地址。第二个startup_32在arch/x86/kernel/head_32.S的85行,我们就开始

2010-12-31 22:28:00 3362

原创 解压缩内核

4.2.2解压缩内核解压缩内核使用的是decompress_kernel函数,来自arch/x86/boot/compressed/misc.c:301asmlinkage void decompress_kernel(void *rmode, memptr heap, 302                                  unsigned char *input_data, 303                                  unsigned long input

2010-12-31 22:24:00 3050 1

原创 32位x86保护模式代码

4 保护模式下的内核代码4.1 32位x86保护模式代码到保护模式的代码了,最先执行的代码就是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32.S中的startup_32,对于bzImage,grub把它加载到0x100000的位置。首先,来到34行ENTRY(startup_32),在这里,第一条保护模式的指令开始了。注意,前面的set_gdt仅仅是为了进入保护模式后的ljmp,意义并不大。  34ENTRY(startup_32)  35        cld  36        /*

2010-12-31 22:18:00 3420 1

原创 第一次启动保护模式

3.4.3安装临时全局描述符表回到go_to_protected_mode()函数中,接下来116和119行的两个函数比较简单,我们快速过一下:  35/*  36 * Disable all interrupts at the legacy PIC.  37 */  38static void mask_all_interrupts(void)  39{  40        outb(0xff, 0xa1);       /* Mask all interrupts on the secondary P

2010-12-31 22:11:00 4245 6

原创 打开A20地址线

3.4.2打开A20地址线<br />回到go_to_protected_mode()的110行,调用一个enable_a20()函数。这里又用到“PC汇编及BIOS编程”的知识了。PC及其兼容机的第21根地址线(A20)较特殊,这就是“Intel 80286工作模式”提到的PC中安排的一个“门”控制该地址线是否有效。到了80286,系统的地址总线有原来的20根发展为24根,这样能够访问的内存可以达到2^24=16M。Intel在设计80286时提出的目标是向下兼容。所以,在实模式下,系统所表现的行为应该和

2010-12-31 22:09:00 8198 1

原创 实模式代码go_to_proteced_mode函数

3.4 实模式代码go_to_proteced_mode函数<br />main函数走到go_to_protected_mode,就是将告别实模式环境,进入保护模式了。保护模式(Protected Mode,或有时简写为 pmode)是一种 80286 系列和之后的 x86 兼容 CPU 操作模式。保护模式有一些新的特色,设计用来增强多功能和系统稳定度,像是内存保护,分页系统,以及硬件支援的虚拟内存。大部分的现今x86操作系统都在保护模式下运行,包含Linux、FreeBSD、以及微软 Windows 2.

2010-12-31 22:03:00 3150 1

原创 设置视频(Video)模式

<br />接下来main将执行进入保护模式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设置视频模式,调用set_video()函数,来自linux/arch/x86/boot/video.c:<br /> <br />315void set_video(void)<br /> 316{<br /> 317        u16 mode = boot_params.hdr.vid_mode;<br /> 318<br /> 319        RESET_HEAP();<br /> 320<br /> 321        s

2010-12-31 21:45:00 5443

原创 设置键盘属性

3.3.6设置键盘属性<br />所以回到main函数中,继续走,下一个该执行keyboard_set_repeat()函数了。<br /> <br />  59/*<br />  60 * Set the keyboard repeat rate to maximum.  Unclear why this<br />  61 * is done here; this might be possible to kill off as stale code.<br />  62 */<br />  63sta

2010-12-31 21:40:00 2693

原创 内存的检测

3.3.5内存的检测<br />好啦,回到main函数继续我们的旅程,147行detect_memory(),用于探测物理内存的布局。注意哈,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与内存管理相关的代码。<br /> <br />122int detect_memory(void)<br /> 123{<br /> 124        int err = -1;<br /> 125<br /> 126        if (detect_memory_e820() > 0)<br /> 127                er

2010-12-31 21:32:00 2390

原创 设置BIOS的x86模式

3.3.4设置BIOS的x86模式<br />继续走,下一个函数,set_bios_mode(),跟main来自同一个文件:<br /> <br />  94/*<br />  95 * Tell the BIOS what CPU mode we intend to run in.<br />  96 */<br />  97static void set_bios_mode(void)<br />  98{<br />  99#ifdef CONFIG_I386<br /> 100        str

2010-12-31 21:24:00 2996

原创 初始化堆

3.3.2初始化堆<br />回到main函数,第二个函数,init_heap(),用来检查内核初始化阶段使用的堆:<br /> <br />109static void init_heap(void)<br /> 110{<br /> 111        char *stack_end;<br /> 112<br /> 113        if (boot_params.hdr.loadflags & CAN_USE_HEAP) {<br /> 114                asm("leal

2010-12-31 21:19:00 3466

原创 复制初始化头变量

3.3.1复制初始化头变量<br />131行是第一个函数,copy_boot_params(),顾名思义用来拷贝启动参数到内存的0号页面中:<br /> <br />  29static void copy_boot_params(void)<br />  30{<br />  31        struct old_cmdline {<br />  32                u16 cl_magic;<br />  33                u16 cl_offset;<br />

2010-12-31 21:16:00 3566

原创 实模式代码main函数

3.3 实模式代码main函数<br />前面header.S中最后跳到main函数,在boot/main.c,void main()。再次强调一下,这一段C代码还是系统处于实模式下所执行的代码:<br /> <br />128void main(void)<br /> 129{<br /> 130        /* First, copy the boot header into the "zeropage" */<br /> 131        copy_boot_params();<br /> 1

2010-12-31 21:14:00 2632 4

原创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准备实模式下C语言环境

3.2.3准备实模式下C语言环境<br />好了,执行到setup代码了,header.S几乎所有的代码都在准备实模式下的C语言环境。在讲解这部分代码之前先回顾一下C语言程序关于程序中.text,.data,.bss等段的说明。由于历史原因,C程序一直由下列几部分组成:<br /> <br />1、正文段。这是由CPU执行的机器指令部分。通常,正文段是可共享的,所以即使是经常执行的程序(如文本编辑程序、C编译程序、shell等)在存储器中也只需有一个副本,另外,正文段常常是只读的,以防止程序由于意外事故而修

2010-12-31 21:06:00 4006

原创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头变量hdr

3.2.2初始化头变量hdr<br />在讲解“中世纪时代”的代码之前,先详细介绍一个在初始化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hdr,全称叫做“setup_header”。这个头变量存放着所有初始化期间使用到的数据,在编译setup.bin的时候存放在.header段中,其代码我们看,从arch/x86/boot/header.S的第96行开始:<br /> <br />  94        .section ".header", "a"<br />  95        .globl  hdr<br />  96h

2010-12-31 21:02:00 3307

原创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无用的bootsect

3.2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br />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实模式代码,这些代码来自于汇编程序arch/x86/boot/header.S和c程序arch/x86/boot/main.c。<br /> <br />再从加载开始说,如上所述,vmlinuz保护模式的代码加载到0x100000开始的位置。而实模式的代码,因为被加载的位置不要求是固定的,也就是上面文档中看到的:<br />                Kernel setup                 |        T

2010-12-31 20:59:00 3492

原创 内核映像内存布局

3 实模式下的内核代码<br />通过上一章节,大家都看到了,最终每个Linux系统都有一个类似/boot/vmlinuz-2.6.x的文件,就是所谓的内核映像。而大家对从源代码到内核映像的形成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前面也提到了,系统启动的时候,grub会把内核映像加载到内存,然后执行它。总结一下Grub的这一个过程,就是:<br />1.       调用一个BIOS过程显示“Loading”信息。<br />2.       调用一个BIOS过程从磁盘装入内核映像的初始部分,即将内核映像的第一个512字

2010-12-31 20:55:00 4278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制作bzImage

2.2.6制作bzImage<br />回到顶层Makefile的849行,随着vmlinux的链接工作结束,在主目录下生成了vmlinux文件,vmlinux目标也就结束了。那么就会来到arch/x86/Makefile的155行bzImage目标。看到这个目标,就知道后面的工作就算打包压缩vmlinux并制作bzImage了。看到156行,因为CONFIG_X86_DECODER_SELFTEST没有设置,所以会直接执行159行以后的命令:<br />159        $(Q)$(MAKE) $(b

2010-12-29 22:54:00 7296 1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链接vmlinux

2.2.5链接vmlinux<br />当我们前面$(vmlinux-dirs)目标的工作做完后,也就是形成了各目录中的built-in.o文件,那么就会回到$(sort $(vmlinux-init) $(vmlinux-main)) $(vmlinux-lds)所对应的目标中,这个目标是一行空命令,看到699行:<br />699 vmlinux-init := $(head-y) $(init-y)<br />700 vmlinux-main := $(core-y) $(libs-y) $(driv

2010-12-29 22:44:00 6386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递归编译各对象

2.2.4递归编译各对象<br />当prepare和scripts目标执行完后,就会去执行$(vmlinux-dirs)目标的命令:<br />883 $(vmlinux-dirs): prepare scripts<br />884        $(Q)$(MAKE) $(build)=$@<br />885 ifdef CONFIG_MODULES<br />886        $(Q)$(MAKE) $(modbuiltin)=$@<br />887 endif<br /> <br />别看这小

2010-12-29 22:40:00 5153 1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prepare和scripts目标

2.2.3 prepare和scripts目标<br />上一节我们找到了整个KBuild体系的第一个目标,根据是否进行了编译配置而分别是385行的scripts_basic和949行的include/config/kernel.release。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个目标的寻找,我们把KBuild体系的整个顶层Makefile文件脉络梳理了一遍,这对我们研究vmlinux的形成及其重要。下面我们就从第一个目标开始,对编译配置后make的整个过程来过一遍。<br /> <br />949行,第一个目标:<br

2010-12-29 22:37:00 5830 1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寻找第一个目标

2.2.2寻找第一个目标<br />在make menucofig之后,即编译内核的第二步,是执行make命令(2.6之前的内核是执行make bzImage)。我们知道,make命令没有任何参数的时候,默认去执行当前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我们编译内核的时候是在刚刚从kernel.org下载来的linux-2.6.34.1源码包,所以执行的就是linux-2.6.34.1/Makefile文件,而这个文件的突破口,是找到它的第一个目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这个文件。<br /> <br />首先是

2010-12-29 22:33:00 4125 2

原创 内核映像的形成——编译配置

2.2 内核编译分析<br />关于Kbuild的预备知识先说到这里,有了上面的这些知识大家就可以上手了,其他的那些重要的知识主要涉及到一些细节,等我们遇到了再去查GNU Make手册和linux-2.6.34.1/Documentation/kbuild下的那些文档(注意,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br /> <br />在递归访问目录之前,顶层Makefile要完成设置环境变量以及递归访问的准备工作。顶层Makefile包含的公共部分,而 arch/$(ARCH)/Makefile 包含着针对某一特

2010-12-29 22:28:00 4414 1

NFS文件系统

NFS文件系统是目前最为成功的网络文件系统,在文件共享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特别是pNFS的出现,使得NFS文件系统在性能和规模上有了大幅提升,为其带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NFS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它在NAS存储领域的关键作用。本文剖析了NFSv3文件系统源代码,使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人员,特别是存储领域从业人员对NFS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012-04-08

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C++设计模式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经典教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种传统的数据结构,把它们按照类层次的现代理念予以展开,进而达到抽象结构与实际设计的完美统一。本书后三章通过引入抽象问题求解的概念,集中进述了算法技术和各算法之间的关系。另外,作者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及必要的分析技术和分析理论,对每种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都进行了时间和空间效率分析。本书作者在每章后面布置了习题和设计项目,并在全书的后面给出了问题参考答案,希望读者能在其中汲取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2011-11-27

高性能分布式监控系统Ganglia详解

Ganglia是一个高性能分布式监控系统,用来监控集群和超级计算机。Ganglia是一个基于多点传送的监听/告知协议来监控集群的状态,它使用一个点对点树来访问集群并且可以统计其综合的信息。Ganglia可以广泛地使用像XML这样的技术来表示数据;使用XDR技术来聚合、轻化数据传送;使用RRDTool来存储和显示数据。

2011-07-10

几个比较著名的哈希算法

几个比较著名的哈希算法,还有哈希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优化哈希值的分布,在日常软件开发中十分有用

2011-07-07

疯狂内核之——内核初始化

目录 1 引子 2 1.1 上电 2 1.2 BIOS时代 3 1.3 内核引导程序 5 2 内核映像的形成 8 2.1 MakeFile预备知识 9 2.1.1 Makefile书写规则 9 2.1.2 Makefile变量 10 2.1.3 条件判断 14 2.1.4 函数 17 2.1.5 隐含规则 17 2.1.6 定义模式规则 19 2.1 KBuild体系 23 2.1.1 内核目标 24 2.1.2 主机程序 26 2.1.3 编译标志 27 2.2 内核编译分析 28 2.2.1 编译配置 29 2.2.2 寻找第一个目标 32 2.2.3 prepare和scripts目标 38 2.2.4 递归编译各对象 41 2.2.5 链接vmlinux 44 2.2.6 制作bzImage 50 3 实模式下的内核代码 57 3.1 内核映像内存布局 58 3.2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 60 3.2.1 无用的bootsect代码 60 3.2.2 初始化头变量hdr 63 3.2.3 准备实模式下C语言环境 64 3.3 实模式代码main函数 69 3.3.1 复制初始化头变量 71 3.3.2 初始化堆 74 3.3.3 确保支持当前运行的CPU 75 3.3.4 设置BIOS的x86模式 76 3.3.5 内存的检测 78 3.3.6 设置键盘属性 81 3.3.7 填充系统环境配置表 82 3.3.8 填充IST信息 83 3.3.9 设置Video模式 83 3.4 实模式代码go_to_proteced_mode函数 91 3.4.1 禁止可屏蔽和不可屏蔽中断 92 3.4.2 打开A20地址线 93 3.4.3 安装临时全局描述符表 99 3.4.4 第一次启动保护模式 101 4 保护模式下的内核代码 107 4.1 32位x86保护模式代码 107 4.1.1 内核解压缩的前期工作 108 4.1.2 解压缩内核 111 4.1.3 第二次启动保护模式 121 4.1.4 第一次启动分页管理 124 4.1.5 初始化0号进程 128 4.2 向start_kernel进发 131 4.2.1 初始化中断描述符表 132 4.2.2 第三次启动保护模式 137 4.2.3 启动x86虚拟机 141 5 走向现代:start_kernel函数 144 5.1 初始化同步与互斥环境 148 5.1.1 屏蔽中断 148 5.1.2 启动大内核锁 152 5.1.3 注册时钟通知链 153 5.1.4 激活第一个CPU 155 5.1.5 初始化地址散列表 160 5.1.6 打印版本信息 161 5.2 执行setup_arch()函数 166 5.2.1 拷贝可用内存区信息 171 5.2.2 获得总页面数 175 5.2.3 着手建立永久内核页表 177 5.2.4 第二次启动分页管理 181 5.2.5 建立内存管理架构 186 5.2.6 添砖加瓦 192 5.3 设置每CPU环境 206 5.4 初始化内存管理区列表 211 5.5 利用early_res分配内存 214 5.6 触碰虚拟文件系统 223 5.7 初始化异常服务 224 5.8 初始化内存管理 230 5.8.1 启用伙伴算法 230 5.8.2 初始化slab分配器 241 5.8.3 初始化非连续内存区 250 5.9 初始化调度程序 251 5.10 初始化中断处理系统 256 5.10.1 设置APIC中断服务 256 5.10.2 初始化本地软时钟 264 5.10.3 软中断初始化 268 5.10.4 初始化定时器中断 271 5.11 走进start_kernel尾声 273 5.11.1 初始化slab的后续工作 273 5.11.2 启动console 275 5.11.3 一些简单的函数 276 5.11.4 校准CPU时钟速度 279 5.11.5 创建一些slab缓存 282 5.12 安装根文件系统 287 5.12.1 创建VFS相关slab缓存 288 5.12.2 安装rootfs 291 5.12.3 安装proc文件系统 296 6 后start_kernel时代 298 6.1 创建1号进程 298 6.2 子系统的初始化 306 6.3 启动shell环境 309

2011-05-30

疯狂内核之——Linux虚拟内存

目录 第一章 Linux底层分段分页机制 5 1.1 基于x86的Linux分段机制 5 1.2 基于x86的Linux分页机制 7 1.2.1 页全局目录和页表 8 1.2.2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 10 1.2.3 线性地址字段处理 13 1.2.4 页表处理 15 1.3 扩展分页与联想存储器 20 1.4 Linux内存布局 21 1.5 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23 1.5.1 初始化临时内核页表 24 1.5.2 永久内核页表的初始化 32 1.5.3 第一次进入用户空间 41 1.5.4 内核映射机制实例 44 1.6 固定映射的线性地址 48 1.7 高端内存内核映射 50 1.8.1 永久内存映射 50 1.8.2 临时内核映射 55 第二章 内核级内存管理系统 58 2.1 Linux页面管理 58 2.1.1 NUMA架构 61 2.1.2 内存管理区 62 2.2 伙伴系统算法 65 2.2.1 数据结构 66 2.2.2 块分配 67 2.2.3 块释放 69 2.3 Linux页面级内存管理 72 2.3.1 分配一组页面 73 2.3.2 释放一组页面 80 2.4 每CPU页面高速缓存 81 2.4.1 数据结构 81 2.4.2 通过每CPU 页高速缓存分配页面 82 2.4.3 释放页面到每CPU 页面高速缓存 83 2.5 slab分配器 85 2.5.1 数据结构 86 2.5.2 分配/释放slab页面 92 2.5.3 增加slab数据结构 93 2.5.4 高速缓存内存布局 94 2.5.5 slab着色 95 2.5.6 分配slab对象 96 2.5.7 释放Slab对象 100 2.5.8 通用对象 102 2.5.9 内存池 103 2.6 非连续内存区 104 2.6.1 高端内存区回顾 105 2.6.2 非连续内存区的描述符 106 2.6.3 分配非连续内存区 109 2.6.4 释放非连续内存区 113 第三章 进程的地址空间 117 3.1 用户态内存分配 117 3.1.1 mm_struct数据结构 118 3.1.2 内核线程的内存描述符 122 3.2 线性区的数据结构 123 3.2.1 线性区数据结构 123 3.2.2 红-黑树算法 126 3.2.3 线性区访问权限 128 3.3 线性区的底层处理 130 3.3.1 查找给定地址的最邻近区 131 3.3.2 查找一个与给定的地址区间相重叠的线性区 135 3.3.3 查找一个空闲的地址区间 135 3.3.4 向内存描述符链表中插入一个线性区 137 3.4 分配线性地址区间 141 3.5 释放线性地址区间 151 3.5.1 do_munmap()函数 151 3.5.2 split_vma()函数 153 3.5.3 unmap_region()函数 155 3.6 创建和删除进程的地址空间 156 3.6.1 创建进程的地址空间 156 3.6.2 删除进程的地址空间 175 3.6.3 内核线程1号的地址空间 176 3.7 堆的管理 178 第四章 磁盘文件内存映射 182 4.1 内存映射的数据结构 182 4.2 内存映射的创建 184 4.3 内存映射的请求调页 194 4.4 刷新内存映射的脏页 203 4.5 非线性内存映射 210 第五章 页面的回收 215 5.1 页框回收概念 215 5.1.1 选择目标页 216 5.1.2 PFRA设计 217 5.2 反向映射技术 218 5.2.1 匿名页的反向映射 220 5.2.2 优先搜索树 226 5.2.3 映射页的反向映射 231 5.3 PFRA实现 235 5.3.1 最近最少使用(LRU)链表 236 5.3.2 内存紧缺回收 242 5.3.3 回收磁盘高速缓存的页 267 5.3.4 周期回收 273 5.3.5 内存不足删除程序 283 第六章 交换机制 289 6.1 交换区数据结构 289 6.1.1 创建交换区 290 6.1.2 交换区描述符 291 6.1.3 换出页标识符 293 6.2 激活和禁用交换区 295 6.2.1 sys_swapon()系统调用 296 6.2.2 sys_swapoff()系统调用 304 6.2.3 try_to_unuse()函数 308 6.3 分配和释放页槽 313 6.3.1 scan_swap_map()函数 313 6.3.2 get_swap_page()函数 316 6.3.3 swap_free()函数 318 6.4 页面的换入换出 320 6.4.1 交换高速缓存 320 6.4.2 换出页 323 6.4.3 换入页 329 第七章 缺页异常处理程序 335 7.1 总体流程 335 7.2 vma以外的错误地址 341 7.3 vma内的错误地址 346 7.3.1 handle_mm_fault()函数 348 7.3.2 请求调页 352 7.3.3 写时复制 358 7.4 处理非连续内存区访问 364

2011-05-30

疯狂内核之——进程管理子系统

目录 1 进程的组织 5 1.1 进程相关数据结构 5 1.1.1 进程的基本信息 6 1.1.2 进程状态 10 1.1.3 TASK_RUNNING状态的进程链表 11 1.1.4 进程间关系 12 1.2 Linux的线程——轻量级进程 15 1.3 进程的创建——do_fork()函数详解 19 1.4 执行进程间切换 33 1.4.1 进程切换之前的工作 33 1.4.2 进程切换实务 —— switch_to宏 37 1.4.3 __switch_to函数 39 1.5 fork与vfock系统调用的区别 42 1.6 内核线程 46 1.7 挂起状态进程的组织 49 1.7.1 等待队列头 49 1.7.2 等待队列的操作 50 1.7.3 进程资源限制 55 1.8 系统调用execve() 56 1.8.1 拷贝用户态参数 57 1.8.2 重要的数据结构 61 1.8.3 search_binary_handler函数 66 1.8.4 目标文件的装载和投入运行 69 1.8.5 库函数 92 2 中断控制 94 2.1 中断的分类 94 2.2 中断的硬件环境 95 2.2.1 外部中断请求IRQ 95 2.2.2 中断描述符表 96 2.2.3 中断和异常的硬件处理 97 2.3 中断描述符表 99 2.3.1 中断门、陷阱门及系统门 99 2.3.2 IDT的初步初始化 100 2.4 异常处理 101 2.5 中断处理 106 2.5.1 中断向量 107 2.5.2 IRQ数据结构 108 2.5.3 do_IRQ()函数 113 2.5.4 中断服务例程 115 2.5.5 IRQ线的动态分配 116 2.6 下半部分 117 2.6.1 软中断 118 2.6.2 tasklet 121 2.6.3 工作队列 122 2.7定时器中断 124 2.7.1 时钟与定时器 124 2.7.2 定时器中断相关的数据结构 127 2.7.3 定时器中断的上半部分 129 3 进程调度 138 3.1 进程调度的概念 138 3.2 进程调度的数据结构和优先级 141 3.2.1 进程的优先级 141 3.2.2 数据结构 145 3.3 调度程序所使用的函数 151 3.3.1 scheduler_tick函数 151 3.3.2 try_to_wake_up函数 156 3.3.3 recalc_task_prio函数 160 3.4 schedule()函数 163 3.4.1 直接调用 163 3.4.2 延迟调用 164 3.4.3 进程切换之前所做的工作 168 3.4.4 完成进程切换时所执行的操作 171 3.4.5 进程切换后所执行的操作 173 3.5 多处理器运行队列的平衡 175 3.5.1 调度域 176 3.5.2 rebalance_tick()函数 178 3.5.3 load_balance()函数 180 3.5.4 move_tasks()函数 183 3.6 进程退出 187 3.6.1 进程终止 187 3.6.2 进程删除 189 4 进程的并发性体现 191 4.1 内核抢占 193 4.1.1 内核抢占概念 193 4.1.2 同步技术总揽 196 4.2 每CPU变量 197 4.3 原子操作 199 4.4 优化屏障和内存壁垒 203 4.4.1 优化屏障 204 4.4.2 内存壁垒 204 4.5 自旋锁 206 4.6 读写自旋锁 211 4.6.1 为读获取和释放一个锁 213 4.6.2 为写获取或释放一个锁 214 4.7 顺序锁 215 4.8 RCU机制 217 4.9 信号量 219 4.9.1 获取和释放信号量 221 4.9.2 读/写信号量 224 4.9.3 补充信号量 225 4.10 禁止本地中断 226 4.10.1 禁止本地中断 227 4.10.2 禁止下半部(可延迟函数) 229 4.11 一些避免竞争条件的实例 231 4.11.1 引用计数器 231 4.11.2 大内核锁 231 4.11.3 内存描述符读/写信号量 232 4.11.4 slab高速缓存链表的信号量 233 4.11.5 索引节点的信号量 233 4.12 内核同步与互斥的总结 233

2011-05-30

疯狂内核之——Linux预备知识.pdf

目录 1.1 体系架构 3 1.1.1 Linux体系结构 4 1.1.2 一般程序的执行 5 1.2用户态向内核态切换 7 1.2.1 Linux的堆栈切换 7 1.2.2 80x86分段的总结 12 1.2.3 Linux的指针 14 1.3 C语言基本功 14 1.3.1 Linux内核中的链表 15 1.3.2 Linux双循环链表综合实例 29 1.4 内核汇编语言规则 30 1.4.1 GNU的x86汇编语言 32 1.4.2 嵌入式汇编语言 33 1.5 必要的硬件知识 37 1.5.1 EU模块 38 1.5.2 SU模块 39 1.5.3 PU模块 43 1.5.4 高速缓存 45 1.6 __attribute__ 机制 46 1.6.1 函数属性 46 1.6.2 变量属性 51 1.6.3 类型属性 52 1.6.4 变量属性与类型属性举例 54 1.7 必要的编译知识 55

2011-05-30

基于C++语言的GoF23种设计模式

懂了设计模式,你就懂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的精要。反之好像也可能成立。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远人,设计模式亦然如此。 GoF 的 23 种模式研读、总结和探索,对想成为系统架构师的各位来说,意义重大。

2011-05-29

从8086到Pentium Ⅲ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3

内容提要:   本书以Intel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为背景,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注重吸取微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知识,并将其融于全书之中。   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从8086到PentiumⅢ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及特点、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输入输出基础、中断系统、通信与接口技术、微机总线及其接口标准和微型计算机系统板等。每章后面都有大量思考题与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友情提示:虽然本书并未介绍的目前最新的处理器,但书籍是永远跟不上产品的发展速度的,更何况没有掌握基础的技术是绝对谈不上学会最新技术的,因此本书是很有价值的。本资料为PDF电子版,推荐采用Adobe Reader7.0或兼容阅读器在120%的显示比例下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2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1.3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1.4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5 微型计算机系统及性能指标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微处理器 2.1 8086/8088微处理器 2.2 80286微处理器 2.3 80386微处理器 2.4 CISC与RISC 2.5 80486微处理器 2.6 Pentium微处理器 2.7 Pentium Pro微处理器 2.8 MMX及MMX Pentium微处理器 2.9 Pentium II和Pentium III微处理器 2.10 新一代64位微处理器Merced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80X86指令系统 3.1 指令格式与编码 3.2 寻址方式 3.3 8086/8088指令系统 3.4 80286增强和扩充的指令 3.5 80386增强和扩充的指令 3.6 80486和Pentium增强和扩充的指令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4.1 概述 4.2 80X86宏汇编语言的数据和表达式 4.3 80X86宏汇编语言的伪指令语句 4.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思考与习题 第5章 微型计算机中的存储器 5.1 存储器概述 5.2 半导体存储器分类及性能指标 5.3 随机存取存储器 5.4 只读存储器 5.5 存储器的扩展 5.6 微机内存层次结构 5.7 微机系统中的其他存储部件 5.8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内存管理 思考与习题 第6章 输入输出基础 6.1 概述 6.2 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6.3 I/O接口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6.4 I/O接口的读写技术 6.5 DMA控制器 思考与习题 第7章 微型计算机的中断系统 7.1 中断的基本概念 7.2 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 7.3 中断调用及中断程序设计 思考与习题 第8章 微机通信与接口技术 8.1 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 8.2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16550与8250 8.3 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 8.4 可编程定时/计数器芯片8253与8254 8.5 A/D与D/A转换接口 8.6 打印机接口 8.7 显示适配器接口 8.8 软硬盘接口 8.9 调制解调器 8.10 简单实用的双机通信 思考与习题 第9章 微机总线及其接口标准 9.1 总线概述 9.2 总线层次及信号类型 9.3 ISA总线 9.4 EISA总线 9.5 VESA总线 9.6 PCI总线 9.7 AGP 思考与习题 第10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板 10.1 系统板概述 10.2 PC/XT和286系统板 10.3 386和486系统板 10.4 Pentium和PentiumⅡ/Ⅲ系统板 10.5 系统板重要元器件及接口功能介绍 10.6 微机硬件新技术 思考与习题 参考文献

2010-09-24

Linux sysfs 文件系统机制详解

Linux sys文件系统机制是非常难懂的一个机制。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设备驱动相关的sys文件系统,结合ldd3(linux device driver 3)中的示例代码(主要是lddbus 和sculld 文件夹),详细分析虚拟文件系统sysfs,以及如何编写基于sysfs的模块化的驱动程序。使用的内核是2.6.18。

2009-12-14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