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给药控制策略解析
1. 引言
在生物医学和药理学领域,计算机辅助建模、模拟与控制系统的整合进程相对缓慢。这既源于“医学实践是基于科学的艺术”这一观念,也因为人们认为生物系统过于复杂难以建模,以及组建跨学科团队的困难。不过近年来,相关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自动化麻醉给药就是控制理论在生物医学领域极具潜力的新兴应用。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 2.3 亿例麻醉手术。尽管麻醉已被认为较为安全,但因其涉及的手术数量庞大,相关风险仍不容忽视。研究显示,麻醉相关死亡事件常与用药失误导致的药物过量及严重副作用有关,尤其是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同时,药物剂量不足引发的患者术中知晓情况也并不罕见。这是因为麻醉和镇痛药物的治疗窗口狭窄,最佳剂量不仅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特征、年龄、疾病和基因,还与手术类型有关。
麻醉医生的目标是让患者达到理想的无意识和止痛状态,并确保术后顺利恢复。平衡麻醉通常需要三种药物:催眠剂、镇痛剂和(通常情况下)肌肉松弛剂。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特征和自身经验选择初始剂量,观察患者反应并手动调整,直至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DOA),此为麻醉诱导阶段。手术开始后,术中刺激可能干扰麻醉状态,麻醉医生需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脑电图来维持 DOA,即麻醉维持阶段。
给药方式主要有两种:标准注射器泵和目标控制输注(TCI)泵。TCI 泵由麻醉医生设定血浆或作用部位的目标浓度,泵会根据三室药代动力学(PK)模型计算相应的输注速率(IR)。
2. 当今麻醉给药方式
2.1 传统麻醉给药的现状与挑战
传统麻醉给药依赖麻醉医生的经验,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不同麻醉医生对无意识水平的定义不一致,且缺乏定量评估的标准方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