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复习整理(南信大)

第0章 绪论

天气学的含义:天气学原理是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科学。

天气系统: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可以与其他系统区别开来的一个实体。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界面,而各系统的物理量可以通过界面交换。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随时间的演变过程或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气压:在任何表面上,由于大气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叫做大气压力。(毫巴或百帕)

  • 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
  • 地转偏向力:p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率(速度的大小),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

天气系统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

大气运动方程组

常用的天气学的研究方法——天气图、天气预报、卫星、雷达、人工智能

第一章 气团与锋

锋面和气旋是中纬度最典型的两类天气系统

气团定义从地表广大区域来看,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温度、湿度、稳定度等) 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气团的性质:

水平范围常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水平温度差异小,一百公里范围内的温度差为1℃ ,最多不超过2 ℃;

垂直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相同(包括稳定度)。

气团形成条件

     ①下垫面性质均匀的广阔的地球表面(大沙漠、大平原、大洋、冰雪覆盖),为气团源地(形成气团的温、湿特性比较均匀的地区,能把自身物理属性传递给大气)。

     ②空气运动——下沉辐散,稳定的环流

气团形成方式:各种尺度的湍流、系统性垂直运动、蒸发、凝结和辐射等物理过程。

大气中最激烈的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上。

交界地区靠近暖气团一侧的界面叫作锋的上界,靠近冷气团一侧的界面叫作锋的下界

l锋区:冷暖气团相遇,存在一个狭窄的过渡带,此过渡带随高度向冷区倾斜,称此过渡带为锋区。

l锋面:在近地面层中过渡带宽约数十公里,在高层可达200-400公里。宽度与其水平长度相比(长达数百-数千公里)是很小的。人们常把它近似地看成一个面,即锋面。

l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锋面向冷区倾斜的原因:

冷暖气团密度不同+地球自转

暖锋来之前是负变压,冷锋过后是正变压

锋的分类

  1. 按照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主次地位决定:

①冷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运动。暖气团被迫上滑,锋面坡度较大。

冷锋附近出现高积云,积雨云,卷层云,卷云;天气现象较为激烈。

冷锋有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②暖锋:

暖锋附近出现雾,层云,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天气现象较为温和。

③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锋面位置无大变化或24h移动在2纬度范围以内的锋定为准静止锋或简称为静止锋。

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

种类——云系发展在锋上、云系发展在锋下

④锢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暖锋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1. 按锋的伸展高度分类

对流层锋、地面锋、高空锋

  1. 按气团的不同地理类型分类:

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副热带锋

物质面:由相同空气质点组成的不连续面。

影响锋面坡度的要素:

1) 其他条件不变,锋面坡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2) 冷暖气团的平均温度越高坡度越大

3) 锋两侧温差越大坡度越小,温差为零则不会有锋面

4) 锋两侧风速差为零时,锋面不存在;锋存在时则两侧平行于它的地转风分速应具有气旋式切变

5) 锋附近气流曲率很大时应用梯度风公式,即气旋曲率越大的气流中锋面坡度越大

论述密度零级不连续的前提下锋面附近温度、气压、风场和变压场的特征。

答:①温度场——

水平方向上:锋区内梯度>锋区外梯度  ,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大于锋区外部的温度水平梯度;

垂直方向上:锋区内梯度<锋区外梯度  ,锋区内产生逆温(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高空锋区为等温线的密集带,向冷区倾斜,与地面锋线平行。

②位温——

水平方向,等压面内水平等位温线密集,锋区内的位温线与锋区平行。

垂直方向,位温垂直梯度在锋区内比在气团内大很多,位温在锋区内随高度增大很快。

绝热条件下,等位温面与锋面平行

③气压——

在垂直于锋面的方向上,锋面两侧的气压梯度是不连续的,等压   

线通过锋面时发生弯折,折角指向高压。

冷气团中气压梯度大于暖气团中的气压梯度

风场——

水平方向,锋两侧的风具有气旋式切变和气流辐合;

垂直方向上:

a. 冷锋后有冷平流——自下而上穿过锋区,风向逆时针

  暖锋前有暖平流——自下而上穿过锋区,风向顺时针

b. 锋区上空存在急流:极锋锋区和副热带锋区存在西风急流。

变压场——

冷锋、暖锋均是锋前变压代数值小于锋后变压代数值

暖锋前地面减压(负变压)

冷锋后地面加压(正变压)

冷锋前暖锋后,静止锋附近:变压不明显


单站测风(高空测风资料的应用):

1、热成风方向大致代表锋的走向

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

2、根据风向随高度的转变确定锋的性质

3、原点与代表锋面的热成风的垂线代表锋的移向和速度

锋生:指密度不连续性形成的一种过程或指已经有的一条锋面,其温度或位温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

锋消指与锋生作用相反,也即密度不连续性减弱,或温度、位温水平梯度减小的过程。

我国的锋生区

北方锋生带:河西走廊——东北,40°~50°N,与极锋锋区对应

南方锋生带:华南——长江流域,20°~30°N,与副热带锋区对应

我国的锋消区

青藏高原以东

第二章 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流场中的涡旋系统。气旋中空气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反气旋: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流场中的涡旋,反气旋周边的空气在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气旋、反气旋的水平尺度以最外围闭合等压线的直径表示

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气旋

涡度方程(P坐标系中的垂直涡度)

1、相对涡度平流项(短波)

D区为正涡度,E区为负涡度;B处为负的涡度平流,A区为正的涡度平流,槽脊处涡度平流为零(正圆形的高低压系统无曲率变化,涡度平流为零);主要在槽前脊后和槽后脊前。

2、地转涡度平流(长波)

f只和纬度有关,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始终大于零,

地转涡度平流项至于v的正负有关

v>0从南往北吹为南风,把小的地转涡度吹向大的地转涡度,产生负的地转涡度平流;

V<0从北往南吹为北风,把大的地转涡度吹向小的地转涡度,产生正的地转涡度平流;

槽前脊后地转涡度平流为负的,槽后脊前为正的。

长波槽&短波槽

对于短波(短波槽东移)——

槽前脊后相对涡度平流为正的,对应的气旋曲率变大,低压系统发展、高度场在下降(高度场和气压场一致)

槽后脊钱相对涡度平流为负的,对应的反气旋变大,高压系统发展、高度场在上升(高度场和气压场一致)

对于长波(长波槽西退)——

槽前脊后地转涡度平流为负的,对应的反气旋曲率变大,高压系统发展、高度场在上升

槽后脊钱地转涡度平流为正的,对应的气旋变大,低压系统发展、高度场在下降

3、涡度垂直输送

ω是P坐标系下的垂直输送

w是Z坐标系下的垂直输送

相对涡度随高度增加。ω<0,上升运动,局地涡度减小;反之局地涡度增加。

4、涡度倾侧项

由于垂直速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使涡度水平分量转化为铅直分量。

涡度倾侧项体现了水平涡度和垂直涡度在一定流场配置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5、涡度散度项

相对涡度散度项:流场辐合增强、辐散减弱(芭蕾舞,气柱上山)

地转涡度散度项

应用位涡守恒,解释气流过山形成背风槽

根据位势涡度守恒,绝对涡度的垂直分量和气柱的比值为一常数

气流在爬越山脉时,迎风坡有地形强迫产生的上升运动,气柱厚度减小,则相对涡度应随之减小,因为初始时相对涡度为零,所以在这时应有相对涡度ζ小于零,气流便产生反气旋式曲率,则空气将转向南运动;下山时,气柱厚度增大,相对涡度增大,即上山时具有的反气旋式曲率减小,若山脉是对称的,则上山过程的作用北下山的相反作用所抵消,但是因为气流过山的全过程是反气旋式路径,因此到达山脚时,气流已经位于初始纬度的南边,阻力比初始时小,所以相对涡度比原来大,在山脚变为正涡度,气流轨迹为气旋式弯曲,即向北运动。当气流返回到初始纬度时,相对涡度应为零,但是由于惯性作用,气流继续向北运动——阻力增大——相对涡度减小——反气旋式弯曲,到达一定纬度,气流又转向南运动(重复上述过程)。这样在山脉背风坡形成一系列槽脊,但是由于摩擦作用,只有第一个槽在天气图上最清楚,称为背风槽。

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当气块南北运动,地转涡度变化。

相对涡度平流导致高低压中心附近的垂直运动

温度平流导致低压高压之间部分的垂直运动

定性结论:

正相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导致低压中心附近有上升运动;负的随高度增加导致高压中心附近有下沉运动。

冷平流使得低压后部高压前部有下沉运动;暖平流使得低压前部高压后部有上升运动。

(在低压中有降水时,释放凝结潜热时,将使上升运动加强)

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在气象学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温度槽是指大气中温度较低的区域,而高度槽则是指气压系统中高度较低的区域。

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指的是温度槽的位置相对于高度槽来说位于其后方。这通常意味着冷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相对较低,而暖空气团则相对较高。

v垂直温度梯度差异: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会导致垂直方向上温度梯度的差异增大。这种差异会加剧空气的不稳定性,为大气运动的发展提供条件。

v上升气流加强:当温度槽和高度槽相互作用时,冷空气团会被迫上升,而暖空气团则会下沉。这种上升气流的形成会进一步加强主槽的形成,使其变得更加明显和强烈。

v湿度变化:在温度槽和高度槽的相互作用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发生变化。冷空气团的上升会导致水蒸气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而暖空气团的下沉则会增加大气中的干燥程度。这种湿度变化也会对主槽的加强产生影响。

正压大气: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仅仅随气压而改 变时,ρ=ρ(p),密度仅随气压而变,这种状态的大气成为正压大气。(风随高度没有变化,没有热成风)

斜压大气:温度分布不均匀,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相互交割,大气中密度不仅是气压的函数 ,而且是气温的函数,ρ = ρ(p,T),这样的大气称为斜压大气。(风随高度变化,有热成风)

斜压性大——高空等温线落后于等高线,高空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高空槽前脊后对应地面气旋,高空槽后脊前对应地面反气旋。

简答题  请简述温带气旋发展过程中槽前脊后的地转适应过程

 平均冷温度舌落后于高度场,在这种温压场配置下,高空槽前地面为气旋,槽后地面为反气旋。槽前有暖平流,槽后有冷平流。高空槽前有正涡度平流,气旋性涡度增加,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产生辐散使得地面减压,又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负变压区出现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必有上升运动,高空等压面降低(负变高),使气压场与流场适应,辐合又产生气旋性漩涡。地面气旋加深发展。

高空槽后又负涡度平流,反气旋性涡度增加,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产生辐合使得地面加压,又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正变压区出现辐散。高层辐合低层辐散,必有下沉运动,高空等压面升高(正变高),使气压场与流场适应,辐散又产生气旋性漩涡。地面反气旋加深发展。

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是相互作用的。

槽区冷平流增强》槽加强》槽前正涡度平流》高空辐散》地面气旋增强

脊区暖平流增强》脊加强》脊前负涡度平流》高空辐合》地面反气旋增强

请论述温带气旋生命史对应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高低空温压场特征

温带气旋发展包括: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铜囚阶段、消亡阶段。

1.波动阶段:在高空锋区上有发展浅槽,温度槽脊落后于高度槽脊;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地面减压,初生成一根闭合等压线的地面气旋;温度平流使气旋前部减压,后部加压;所以气旋一面快速东移,一面发展;此时,辐合上升冷却,地面摩擦作用很小。

2.成熟阶段: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但更接近;高空曲率增大振幅加强,槽加深,温度平流与涡度平流配置与之前差别不大;地面气旋加深,出现数根闭合等压线,气旋移速减慢,冷暖锋之间暖区编小;辐合上升冷却和地面摩作用增强,但仍不占主导地位。

3.铜囚阶段高空槽达到最强,出现闭合低压中心,与温度槽闭合中心接近;高空涡度平流减弱,地面涡度减压因子减弱,偏离气旋中心;温度槽上出现闭合冷中心,并且与高度槽趋于重合,冷暖平流减弱;地面中心逐渐被冷空气控制,暖区抬到空中出现锢囚锋,地面的中心与高空低中心趋于重合;移动缓慢,摩擦作用主导地位--气旋填塞

4.消亡阶段: 高空冷中心与低中心重合,涡度平流与温度平流很弱,地面低中心与高空低中心重合,成为深厚性低压,锋面脱离气旋消失,辐合和摩擦使气旋填塞而消亡。

气旋再生:趋于消亡的气旋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发展起来的过程。

包括三种情况—— a.副冷锋加入后的再生 b.气旋入海后加强  c.两个锢囚气旋合并加强

气旋族概念:在同一锋系上同时出现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气旋序列,

锋面气旋的天气—阴雨天气为

1、气旋前部具有暖锋天气特征。  云系伸展很远,靠近气旋中心部分,云区最宽,离中心越远,云区越窄。

2、气旋后部具有冷锋天气特征

3、气旋的中部和前部辐合上升强—— 阴雨天气强

4、气旋在发展和锢囚阶段阴雨天气最强

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反气旋的中、下层,因有显著的辐散下沉运动;晴朗天气。

热低压和冷高压是浅薄系统

东亚气旋

东亚地区有两个气旋发生频率最大地带——北方气旋(45~55°N)南方气旋(25~35°N)

北方气旋 以黑龙江、吉林与内蒙的交界地区最多(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黄海气旋)

南方气旋 多生成于我国的江淮流域、东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的广大地区(江淮气旋、东海气旋)

气旋产生在这的原因:

1、与北方锋生带和南方锋生带对应,温度梯度大,斜压性大,有利于气旋发展;

2、西风带,高空多小扰动,500 hPa高 空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地面减压;

3、地形作用,蒙古气旋上游是蒙古高原 ,江淮气旋上游是青藏高原。

东亚地区爆发性气旋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多形成于大陆东岸,130°E,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又以冬春季为最多。

a.青藏高原大地形是日本东部海区高空急流存在的原因之一(急流、下坡地形气旋加强);

b.大多数爆发性气旋形成于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少数形成于入口区的右侧。这两个地区为正涡度平流区,高空辐散,有利于地面减压,气旋发展;

c.气旋中心东部暖湿,上升运动导致潜热释放,加剧上升运动和气旋的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在大陆东岸?

地形作用:

1、绕流->急流

2、位涡守恒,下坡地形气旋加强

为什么在冬春季最多?

1、 西风急流偏南——青藏高原阻挡——绕流分支(南支槽较浅,北支槽 较深)——在东亚沿岸或日本上空汇合——典型的东亚急流

2、 洋面比陆面偏暖——有利于非绝热加热起作用。上升运动导致潜热释放,加剧上升运动和气旋的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在急流出口区左侧?

大多数爆发性气旋形成于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少数形成于入口区的右侧。这两个地区为正涡度平流区,高空辐散,有利于地面减压,气旋发展。

第三章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是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环流:空气沿一个封闭的轨迹运动,或有沿着某一封闭轨迹循环运动的倾向。

经向环流:空气沿经圈方向运动(南北向)

纬向环流:空气沿纬圈方向运动(东西向)

平均纬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西风为正,东风为负

平均经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南风为正,北风为负

平均经向风比纬向风很小,大气以东西风为主大气运动基本上是纬向的,但经向风不能忽略 ,它引起高纬 、中纬 、低纬之间水汽、热量交换。北半球经向交换冬强夏弱。

平均水平环流——冬三夏四(槽)

  • 冬季

中高纬:极地有两个极涡中心。

三槽(亚洲东岸北美东部、欧洲东部)三脊(阿拉斯加、欧洲西岸、青藏高原北部)

低纬:北美和东亚大槽伸向较低纬度,在地中海,孟加拉湾和东太平洋都有比较明显的槽;副高强度较小,中心都位于海上(500hpa——588线)。

海平面气压场::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 ;北美高压、亚洲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亚速尔高压)

  • 夏季

中高纬:一个极地极涡中心

四槽(亚洲东岸北美东部,欧洲西海岸,青藏高原北部),脊不明显

低纬:三个闭合中心(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非洲大陆西部) 副高大大加强并北移

海平面气压场: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槽;北美低压、亚洲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

1、冰岛低压                                                   1、亚洲低压

2、阿留申低压                                                 2、北美低压

3、太平洋副高(夏威夷高压)                                   3、亚洲高压

4、大西洋副高(亚速尔高压)                                   4、北美高压

5、格林兰高压

都是海陆温差的结果

  1.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6月和10月突变(强非线性运动)

论述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以及他们作用的主要途径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太阳辐射作用+地球自转作用+地球表面不均匀的作用(地形、海陆分布)

1、太阳辐射:

途径: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这种温度差异造成不同纬度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进而产生气压梯度,驱动空气流动。

影响: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热力因子,它决定了大气的基本温度结构和热力分布,是大气环流运动的原动力。

2、地球自转:

途径:地球自转使得空气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的作用,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形成经圈方向的三圈环流(Hadley环流、Ferrel环流和极地环流)。

影响:地球自转是大气环流的主要动力因子,它通过科里奥利力影响大气流动的方向和强度,形成各种环流系统。

3、地形作用

动力作用:大地形使气流分支,绕流,爬坡,下坡,摩擦等,并使其速度发生变化。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的自由大气,夏季受热快,起着强大的热源作用

4、海陆分布

季风:季风是一种与年循环相联系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一种最典型表现,成因是行星风系的季节性移

动及海陆热力差异(冬,夏盛行风向相反;夏季地面低层从凉的海洋吹向热的大陆。冬季从冷大陆吹向暖的海洋)

平均槽脊:(冬季)气块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暖洋面(热源),膨胀,到大陆西海岸附近,变成脊,到陆地受冷收缩,到大陆东岸变成槽。

三圈经向环流:

哈德莱环流圈——强 (直接热力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弱 (间接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强 (直接热力环流圈)

低层三风四带

三风(风向):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四带(气压):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空主要为西风带

高纬西风带——极锋西风急流

中纬东风带——弱(实际为西风)

低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

极地环流

北极的气旋活动,冬季主要发生在极地边缘,在大西洋太平洋的北部边缘获得最大发展,因为这里北冰洋的北极气团与中纬度较暖的海洋气团之间存在巨大温度差异,因此气旋活动也就频繁起来。

北极两个气旋性极涡中心(格陵兰西和亚洲东北)

冬季有强烈逆温,夏季逆温减弱

极地温度分布特点: 

(1)贴地气层(2km以下)存在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

(2)地面温度年变化显著: 冬季 -30°C以下;夏季 0°C

(3) 极地对流层顶最低——300hpa

极涡——在60N(S)-90N(S)范围内绕极地逆时针旋转的大气环流。极涡是活动于极地附近的冷性涡旋,其中心温度最低,是高纬度大尺度环流中重要的系统之一。近地表冬季极地辐射冷却(北冰洋),冷空气堆积形成的浅薄的冷高压,700hPa以上出现深厚的冷低压。

世纪寒潮

热带环流

  1. 平均水平环流特征
  2. 平均经向垂直环流
  3. 平均纬向垂直环流/ENSO

沃克环流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一个描述热带太平洋地区气候现象的重要术语。

定义:ENSO是El Niño(厄尔尼诺)和Southern Oscillation(南方涛动)的合称。

它描述了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的紧密关系。

组成: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南方涛动:是伴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出现的气压场和海温变化,表现为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

影响:

ENSO影响着全球的温度和降水,与全球范围内的洪水、飓风、干旱、气旋等多种恶劣天气事件有关。在厄尔尼诺年,海温异常不仅影响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临海国家,还会影响其他内陆地区。

周期性:

ENSO具有2~7年的准周期,并存在中性、暖性(正)、冷性(负)3个相位。

这个周期性的气候振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的气候影响。

强度与持续时间:

ENSO的强度通常按海面温度异常的强度或南方涛动指数来定义。

其相位通常在春夏季发展,并在冬季达到峰值,可持续数月至3年左右。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 全球温度上升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导致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温度升高,这会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根据历史数据和观察,厄尔尼诺现象往往与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有关,特别是在接近赤道的地区。

  1. 降雨模式变化

厄尔尼诺会导致降雨模式的显著变化。通常,它会导致东太平洋地区的降雨增加,而南美洲西部和中部的降雨减少。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南美洲北部的降雨量可能会低于平均水平,而南美东南部、赤道非洲东部和美国南部的降雨量则可能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厄尔尼诺还可能导致其他地区,如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降雨模式受到影响。

  1. 风模式改变

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风模式的变化。在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太平洋地区的风力可能会变弱,而西太平洋地区的风力可能会变强。这些风模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海洋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的渔业活动。

  1.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它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经历更频繁或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干旱和暴雨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 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在南美洲,厄尔尼诺可能导致南部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而西部和中部的降雨量减少。在非洲,厄尔尼诺可能导致东部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而其他地区可能受到干旱的影响。

急流定义: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主要集中在对流层的上部或平流层中,其轴是准水平的,多为东西走向。沿轴最大风速大于等于30m/s(108km/h)。具有强大的水平风速切变和垂直风速切变。

  1. 急流轴两侧的涡度分布

急流轴左侧为正相对涡度,气旋性切变;右侧为负相对涡度,反气旋性切变

  1. 急流轴两侧的偏差风分布

偏差风D指向内摩擦方向的右侧,偏差风D指向加速度(dV/dt)方向的左侧。

  1. 急流轴出(入)口区两侧的风速分布

高空急流——极锋急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

为什么急流中心在这个位置?

  • 急流中心下方,温度南暖北冷,热成风为西风,也即地转西风随高度升高不断增大,且锋区中温度梯度最大,地转风随高度增加最快。

急流中心上方,温度水平梯度与下方相反,南冷北暖,热成风与之前相反,为东风,也即地转西风随高度升高不断减小。

  • 26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南方医科大学(F49)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专门研究数字图像的处理方法和技术的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航空航天、计算机视觉、电子商务等领域。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图像的获取、存储和显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和算法,例如图像的增强、滤波、分割和压缩等。此外,还将学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案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学生还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分析。 该课程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知识和技能,将为学生未来从事医学影像、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南方医科大学(F49)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基础。 ### 回答2: 南信大的f49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南信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学院)开设的一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图像处理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关于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以及图像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现技术。课程内容包括数字图像的获取与表示、图像增强与滤波、图像压缩与编码、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图像重建与复原等。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深入理解,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图像处理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信大的f49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将通过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该课程还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加深对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和算法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南信大的f49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未来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