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七)

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指出其能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厚实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发展。文章从识字写字、剖析词句、人物分析和情感体悟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李存存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导向任务,受到了诸多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语文学科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而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确保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一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一方面从识字写字、剖析词句、人物分析、情感体悟四方面对如何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展开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渗透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不仅仅指向知识层面,还指向了道德层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既能突出教材本身的育人优势,还能让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了全面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优势,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其内涵的挖掘,另一方面要创新应用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积极推进小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深度学习与探究,体会到每一篇优秀阅读文本中所讲述的道理。只有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中去思考和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熏陶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阅读文本不仅契合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和阅读需求,还包含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良好品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的德育内涵,具体有:

1.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是一个天然的“育人基地”,但是传统阅读教学大多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阅读内涵的深入思考与体验。德育在阅读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对阅读本质的思考与理解,感受到文字之下所蕴含的深厚德育内涵,这对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基础上,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2.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中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这也意味着学生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道德植入的过程。而德育的渗透能够进一步体现阅读文本的德育功能,厚实学生人文素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德育能够进一步促进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链接生活,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推动与强调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关注阅读中人物的人格和品性,并以批判性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对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形成正确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识字写字

小学阶段的教学离不开识字写字,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竖、撇、捺均有着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通过汉字的讲解带学生感受小小方块字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写字的同时学会做人。

例如,针对汉字“人”的学习,我先让大家跟我写出这“一撇一捺”,在写的过程中,我告诉大家:“这个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想写好并不容易,想做好这个‘人’更不容易。”为了让大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把字看作人,说说自己能看到什么?这时,有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我叫到他的名字后,他告诉我:“像是两个人靠在了一起!”一边说着,他还尝试靠在旁边同学的身上,做出了形象化的展示。在对该生进行认可和表扬后,我接着问道:“那两个人如果保持这个姿势,但是没有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没有人能写出来?”问题提出后,就有人形象化写出了倒下去的一撇一捺。这时,我一边惊讶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边说道:“看来要想做好人,要想走得更快、更远,就要跟朋友结伴而行,相互依靠,要信任自己的好朋友。”通过学习人字的过程,大家不仅对汉字充满探索兴趣,还了解到了汉字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了要信任朋友,帮助朋友,一起进步。

2.剖析词句

词句是组成阅读的基础,通过剖析词句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看到隐含在词句中的思想和观点,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主动剖析,进行反复诵读和思考。通过剖析词句的过程,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而教师的适时引领则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促进小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灰雀》一文中有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所以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便开启了一场小型的“词句赏析”活动,出示了如下词句:

(1)“都要停下来”“找遍”“自言自语”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出示句子后,我让学生对词句进行剖析,并思考词句中表现了什么,又体现了哪些观点?这一阶段,有学生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表示这些词语都表示列宁非常喜欢和爱护灰雀;有学生结合阅读结果表示男孩那么肯定灰雀可以飞回去,是因为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把灰雀放回家;还有学生表示列宁已经知道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没有说出来。小男孩也跟自己所说的一样,诚实地放了灰雀。通过此过程,学生不仅经历了自主剖析词句的过程,更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爱护生命,更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3.人物分析

阅读文本中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形象不同,带给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好的形象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更加奋进。不好的形象会让学生有所抵触和厌恶,并以此为耻。在阅读中进行人物分析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格与品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人物分析这一环节,借不同人物形象的展示来渗透德育,让小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学习人物良好品质的习惯,不断完善自我。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大家对老班长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希望借此让学生感受到老班长身上的崇高品质,让他们能够以此为榜样,健康成长。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老班长的人物形象。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与分析后,我以自我推荐和点名两种形式邀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分享和阐述。这一阶段,有学生从语言、对话上入手,表现了老班长担忧小战士而不顾自身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有学生从外貌、神态入手,强调了长征的艰苦以及老班长的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通过分析人物的过程,大家也被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所感染,于是我进一步表示:“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艰辛苦难,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强调大家要向老班长学习。此次人物分析的过程以及德育的有效渗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让学生受到了榜样的激励,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4.情感体悟

每一篇阅读文本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情感处渗透德育,可以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让大家的记忆更加深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阅读中某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或者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去思考每个人的情感,这种站在他人角度进行思考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情,从而更深刻感受到每个人的情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区分情感,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受到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养成正确待人接物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首先带大家明确了作者与鲁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大家代入作者角色阅读这篇课文,从中体会文中的情感,感受鲁迅带给作者的影响。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后,我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鼓励大家一起从内容和情感出发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补充。伴随良好互动氛围的营造,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这一阶段,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讲了有关“伯父”的哪些事?“我”眼里的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新一轮的思考,更借此让大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不怕挫折、同情劳动人民等品质,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结语

德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更是当务之急。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借此充分激发大家的问题意识,使阅读更加深入。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高超敏:浅谈小学语文红色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策略

[2]孟彩娟:小学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

[3]崔 峦:革命文化方面的教材与教学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阐释

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  李存存

摘要:“革命文化”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它是对文化的继承和认识,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应用技能,使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课文教学

虽然与革命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课本中所占据的比重很低,但却都是文学的经典之作。课文所选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刻画我们钦慕的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对“革命”主题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思考,使其更为深入、更为合理。在课堂上,着重于讲授实务,增加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一、立足于文本,以语文为切入点

革命文化主题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语文”形式表现“革命文化”,体现了工具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为此,教师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基本理念,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文化教学。

(一)读书时的感受

通过阅读来领悟,是小学生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课堂上,“启而不发”的问题往往存在,这是由于教师未能帮助学生搭建从语言到情感体验的桥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感受写作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

 

比如,在《军神》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角色来朗诵,感受到文中人物讲话的表情和声调:刘伯承的声音沉着;沃克博士一开始是“冷冷地”,现在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1]。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角色的情绪变化,并能感受到这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二)抓住重点词语

文章作者是通过具体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文章中,重点词语的表达可以体现出文章的核心要义。学生读懂课文,并感受其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冀中的地道战》这一课文中,作者就把重点放在了“冀中平原人民”这一主题上。不仅坚持生产,而且对敌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抗战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通过文章的含义,使学生能够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结构和作用,以及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斗志和无穷的智慧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累积和升华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象化的,教师强调学生的眼到、口到、心到,是一个加强学生自身经验的过程,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二节课上,教师可以围绕着“人终有一死,而死亡的意义却不尽相同”这一主题展开论述[2]。首先,作者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句话作为论证,然后详细地说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死亡,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最终,张思德之死,胜过泰山。以不同的视角为中心,层层推进,展现出革命家对生死的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把文字融入到“文字”之中,而且还能升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媒体的运用,以信息的补充为纽带

时间的推移,“拉远”了革命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了这类文本教学的一个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的资源,将多媒体引入教室,将图片、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引入教室,有效地拉近革命文化与学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节中,对于“租界”“中华不振”等词汇的出现,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到周总理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在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南泥湾开拓”“杨家岭演讲”等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了解延安的精神。另外,许多经典的革命故事也被制作成了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把优秀的影片带到教室中。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激发想象,通过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

从教科书中选取的有关革命文化文章,既有慷慨激昂的英雄事迹,也有可歌可泣的时代颂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影像与文字的结合

普通教科书中的大部分文本采用了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图片与文字之间进行大胆地想象,并用文字来再现。比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最后一段“老班长的牺牲”,作者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当时的班长和年轻的士兵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然后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使当时的场景更加真实[3]。在此期间,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二)环境的创造

教学要做到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在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音乐来渲染,将抽象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情感,理解现实,引起共鸣。

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五大勇士之一,在悬崖绝壁上,对追兵进行了猛烈的打击。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学生更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三)对“留白”的补充

在普通教科书中,很多文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留给读者去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作文的内容更丰富。

比如《小英雄雨来》里有一段:“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雨来还想说什么?作者没有进行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将自己想象为雨进行补充。透过想象,学生可以感觉到雨季来临之前目睹父亲以民兵身份参加“扫荡”,打击日本鬼子,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革命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把教育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从中得到知识和领悟。

(一)演出

以《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为代表的文本,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表演了一出革命情景剧,重现了当时的悲壮场面,展示了先烈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壮举。情景戏剧的编排与演出,既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又使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品格素养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二)访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榜样,学习先进的革命文化,树立正确的榜样观。比如,在学完《七律·长征》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拜访他们的后人,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长征精神。在学习《黄继光》以后,可以到抗美援朝的老兵那里去,聆听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了解上甘岭精神。学生通过参观,能够从革命英雄身上得到精神力量,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思想的升华。

(三)考察

在学习了《黄继光》《小英雄雨来》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到黄继光纪念馆、雨来纪念馆参观,了解他们的历史。在学习了《朱德的扁担》《延安,我把你追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和延安的革命遗址,体验革命的艰辛。学生通过参观学习,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文化。

结束语:因此,小学教学要把革命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把革命文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文章的含义,挖掘文本,建立有效、优质的文化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扬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郑敏.基于儿童立场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文道统一教学策略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3.

[2]虞大明胡怡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如何创建情感场--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1):3.

[3]叶淑洪.落实文道统一传承红色基因——统编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