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辨证
一、脏腑辨证概述
- 定义: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分析疾病所在脏腑部位及病性(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
- 核心:
- 定位:确定病变脏腑(如肝、脾、肺)。
- 定性:辨明病性(如气虚、血瘀、痰阻)。
- 应用原则:
- 结合气血津液辨证与病因辨证(如“肝郁脾虚”=气滞+脾虚)。
- 重视脏腑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
二、五脏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 虚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心气虚 | 久病体弱、年老 | 心悸气短、自汗、神疲 | 舌淡苔白,脉弱 | 补益心气(养心汤) |
心血虚 | 失血过多、思虑过度 | 心悸失眠、健忘、面色淡白 | 舌淡,脉细无力 | 养血安神(归脾汤) |
心阴虚 | 劳神过度、热病伤阴 | 心悸心烦、盗汗、手足心热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安神(天王补心丹) |
心阳虚 | 心气虚发展、寒邪侵袭 | 心悸怔忡、胸痛畏寒、肢冷 | 舌淡紫,脉沉迟 | 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汤) |
2. 实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心火亢盛 | 情志化火、外感热邪 | 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短赤 | 舌红苔黄,脉数 | 清心泻火(导赤散) |
痰蒙心神 | 痰浊内盛、阻闭心窍 | 神昏痴呆、喉中痰鸣、举止失常 | 苔白腻,脉滑 | 化痰开窍(涤痰汤) |
心脉痹阻 | 血瘀/寒凝/痰阻/气滞 | 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 | 舌紫暗,脉涩 | 活血通脉(血府逐瘀汤) |
小肠病辨证:
- 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灼痛、心烦口渴(导赤散)。
- 小肠虚寒:腹痛喜温、肠鸣泄泻(吴茱萸汤)。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 虚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肺气虚 | 久咳伤肺、脾虚生痰 | 咳喘无力、声低懒言、易感冒 | 舌淡苔白,脉弱 | 补益肺气(玉屏风散) |
肺阴虚 | 燥热伤肺、痨虫感染 | 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 | 舌红少津,脉细数 | 滋阴润肺(百合固金汤) |
2. 实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风寒犯肺 | 外感风寒 | 咳嗽痰白、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 | 苔薄白,脉浮紧 | 宣肺散寒(麻黄汤) |
风热犯肺 | 外感风热 | 咳嗽痰黄、咽痛发热、口渴 | 舌红苔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桑菊饮) |
痰热壅肺 | 痰湿化热 | 咳喘痰黄稠、胸痛、发热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肺化痰(清气化痰丸) |
大肠病辨证:
- 大肠湿热:腹痛泄泻、里急后重、便脓血(芍药汤)。
- 肠燥津亏:便秘干结、口干舌燥(麻子仁丸)。
(三)脾与胃病辨证
1. 虚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脾气虚 |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 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 | 舌淡苔白,脉缓弱 | 健脾益气(四君子汤) |
脾阳虚 | 过食生冷、久病伤阳 | 腹冷痛喜温、下利清谷、浮肿 |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 温中健脾(理中丸) |
脾虚气陷 | 久泻久痢、过度劳倦 | 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小腹坠胀 | 舌淡苔白,脉弱 | 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
2. 实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寒湿困脾 | 外感寒湿、过食生冷 | 脘腹痞闷、头身困重、苔白腻 | 脉濡缓 | 温化寒湿(平胃散) |
湿热蕴脾 | 外感湿热、过食肥甘 | 脘腹胀满、身热不扬、大便黏腻 |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
胃病辨证:
- 胃阴虚: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益胃汤)。
- 胃热炽盛: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牙龈肿痛(清胃散)。
- 食滞胃脘:嗳腐吞酸、脘腹胀痛(保和丸)。
(四)肝与胆病辨证
1. 虚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肝血虚 | 失血过多、久病耗伤 | 眩晕眼花、肢体麻木、月经量少 | 舌淡,脉细 | 补血养肝(四物汤) |
肝阴虚 | 热病后期、情志化火伤阴 | 胁痛隐隐、五心烦热、盗汗 |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 滋阴柔肝(一贯煎) |
2. 实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肝气郁结 | 情志抑郁、气机不畅 | 胁肋胀痛、胸闷太息、月经不调 | 舌淡红,脉弦 | 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散) |
肝火上炎 | 气郁化火、外感火邪 | 头痛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 | 舌红苔黄,脉弦数 | 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
肝阳上亢 | 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头重脚轻 | 舌红少津,脉弦有力 |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
肝风内动 | 热极/阴虚/血虚生风 | 抽搐震颤、眩晕仆倒(如中风) | 舌红绛,脉弦劲 | 熄风止痉(羚角钩藤汤) |
胆病辨证:
- 胆郁痰扰:惊悸失眠、口苦呕恶、苔黄腻(温胆汤)。
- 肝胆湿热:胁痛黄疸、阴部湿疹(龙胆泻肝汤)。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 虚证
证型 | 病因 | 症状 | 舌脉 | 治法 |
---|
肾阳虚 | 年老体衰、房劳过度 |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五更泄泻 | 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 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 |
肾阴虚 | 久病伤阴、过服温燥 | 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眩晕耳鸣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 |
肾精不足 |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 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不孕不育 | 舌淡苔白,脉沉细 | 填精补肾(左归丸) |
肾气不固 | 久病体虚、房劳伤肾 | 遗精滑泄、小便失禁、胎动易滑 | 舌淡苔白,脉弱 | 固摄肾气(金锁固精丸) |
2. 实证
- 肾虚水泛(本虚标实):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真武汤)。
膀胱病辨证:
三、脏腑兼病辨证
- 心肺两虚: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养心汤合补肺汤)。
- 肝火犯肺:胁痛口苦+咳嗽痰血(黛蛤散合泻白散)。
-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嗳气吞酸(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腰膝冷痛(四神丸)。
四、辨证要点与注意事项
- 抓主症定位:如“心悸→心”“胁痛→肝”。
- 动态演变:如肝气郁结可发展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 体质影响:阳虚体质易见脾肾阳虚,阴虚体质易致肝肾阴虚。
- 四诊合参:重视舌脉与症状的对应性(如肾阳虚舌淡胖,肝火舌红苔黄)。
五、临床应用举例
- 案例1(肝郁脾虚):
症状:胁肋胀痛、食欲不振、便溏、脉弦缓。
辨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
治法:疏肝健脾(逍遥散)。 - 案例2(肺肾阴虚):
症状: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治法:滋肾润肺(麦味地黄丸)。
总结:脏腑辨证需紧扣脏腑生理功能,结合气血津液与病因病机,注重整体性与动态性,为临床精准施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