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产生背景:地理研究与空间决策的基础;各行各业的需要;信息技术革命;
·
地图
:本质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现实世界的表现或抽象,是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工具。
基本特性: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经过科学的概括;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地图学
:
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
,
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ICA)
地图编制:
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印制
计算机制图过程:
地图设计、数据输入、地图处理、数据输出
·GIS
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
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的基本构成:
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
·
空间数据:
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由系统建立者通过数字化仪、扫描仪、键盘、磁带机火其它系统通讯输入 GIS
,是系统程序作用的对象,是
GIS
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内容:位置: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属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性质。)
·GIS
的基本功能:
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显示;*
二次开发和编程
第二章 数据结构
·
空间参照系:
确定
地球大小、形状及数学近似面;
建立
地理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建立
地图
投影
·
大地水准面:当
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
(
铅垂线
)
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些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它所包围的形体称为
大地体。
意义: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
重力等位面,物体沿该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

·
地球的数学表面:
测量和制图中用
旋转椭球体
来代替大地球体,通常称为
地球椭球体
。它 是一规则的数学表面,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
,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大地水准面
与地球椭球面相应点之间的差距平方和拟合时应最小。
地球形状参数:长轴
a(
赤道半径
)
、短轴
b(
极半径
)
和扁率
f(a-b)/a
。
(
国际标准给定
)
。
·
参考椭球体:
通过数学方法将地球椭球体摆到与大地水准面最贴近的位置上,确定
与局部
地区大地水准面符合最好
的一个地球椭球体。
·
地理坐标系:
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用于进行定位。
经纬度种类
:
大地经纬度
(
常用
)
: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
:以地球质心为中心;天文经纬度
:地面某点铅垂线
(
指向地心
)
和地球自转轴为基准的经纬度。
·
大地坐标系:
即经纬度
L
、
B+
大地高
H
来表示点
P
的位置(当点
P
在参考椭球面上时,则没有 H
)
大地高
H
不等于海拔高度:海拔高指相对
大地水准面
的高度(地形图中采用的高程),
大地高是相对于
参考椭球面
的高度(
GPS
测得的高程为大地高)
·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1954
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
1980
西安坐标系:
1975
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椭球体,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大地原点;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
年
7
月启用。原点位于地球质量中心的坐标系统(以下简称地心坐标系)。
·
国家平面控制网:
按统一规范,由精确测定
地理坐标
的地面点组成,由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完成。依精度不同,分为四等。
·
高程控制网:
按统一规范,由精确测定
高程
的地面点组成,以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完成。依精度不同,分为四等。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中国高程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启用,
比
1956
版高了
29mm
。
·
地图投影(看图):
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
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
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实质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线网(坐标网格)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
转移到平面上。


·
投影变形:
地球上同纬度带经差相同的网格必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它们在投影中不一定能保持原来的大小和形状。
长度变形: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长度不完全相同。球面上纬线长
度不等,经线长度相等,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相等。
面积变形:球面上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网格面积相等;同一经度带内,纬线越
高,网格面积越小。
角度变形:地图上两条线所夹的角度不等于球面上相应角度。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处
处呈直角相交。
·
变形椭圆(看图):
地面一点上的一个单位圆在投影后一般形成一个微分椭圆。
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的任意两方向线夹角与椭球面上相应两线段夹角相等。
等积投影:投影面与椭球面上相应区域的面积相等。
任意投影:投影图上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它既不等角又不等积。其中,等距投影是在特定方向
上没有长度变形的任意投影。

·
投影方法:
几何法:
地图投影最初建立在
透视
的几何原理上,它把椭球面直接透视到可展开的面上,如平面、圆柱面和圆锥面。
解析法:
不借助于辅助几何面,直接建立球面上的地理坐标与平面上对应点的直角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
方位投影:
以
平面
作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该类投影可以保持从投影中心到任意点的方位角无变形
,一般用于编制极地和半球的地图。

圆柱投影:
以
圆柱面
作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
经纬线投影
到圆柱面上
,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一般用于编制世界地图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地图。

圆锥投影:以
圆锥面
作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
经纬线
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一般用于绘制中纬度国家和区域地图。
·
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以经差
6
°或
3
°为一带投影到椭圆柱面上,然后展开成平面,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是相切于椭圆柱面的经线。比例尺 1:2.5
万~
1:50
万图上采用
6
°分带,比例尺为
1:1
万及大于
1:1万的图采用 3
°分带。我国大于
1:50
万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都采用该投影。


·
阿尔伯斯投影
(Albers
正轴等积割圆锥投影)
多用于要求面积对比正确
的图种,如分布图、类型图、区划图,如
1:800
万、
1:600
万、1:400 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采用了标准纬线
25°
、
47°
的该投影,中央经线取 105°E
。我国主要区域的长度变形均在士
2%,
角度最大变形均在
2°
以内。

·
空间数据类型:
按来源分: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地形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
按表示对象的不同分:


·
空间数据特征:
包括空间特征、拓扑关系、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空间特征(定位数据):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象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以坐标数
据表示。包含空间位置+空间关系
拓扑关系: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
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包含和连通关系。
拓扑邻接(结点
N1
与
N2
、
N3
相邻),拓扑关联(
N1
结点与弧段
Al
、
A5
、
A3
关
联),拓扑包含(
P1
拓扑包含
P4
)

拓扑关系的意义:
拓扑数据清楚反映出实体间的逻辑结构关系,较几何数据有更
大的稳定性。不需要利用坐标和距离就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
的空间位置关系;便于空间数据的查询,如区域邻接查询。
属性特征:
对空间现象或实体的名称、类型、性质、强度等特征的描述。
时间特征:
对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周期有超短期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等。
·
空间数据模型:
包括空间数据概念模型、空间数据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空间实体:
指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
不能再分割
的单元,有概括性、复杂性、 相对意义。
地理实体类别及实体内容的确定是从具体需要出发的,如不同比例尺地图上居
民点(点-范围-复杂构成的区域)
按空间特征分类:点状;线状;面状;曲面;体状;组合
空间数据:
空间实体的描述
内容:
• (位置)位置、形状、尺寸
• (属性)识别码(名称);实体的角色、功能、行为、实体的衍生信息
• (时间)时间
• 测量方法、编码方法、空间参考系等(元数据)
数据模型:
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描述。 (概念模型(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抽象概念集)-
逻辑模型(概念模型中数据集体之间的关系)
-
物理模型(计算机中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结构:
数据的组织形式,在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逻辑结构。
概念模型
对象模型,也称要素模型,将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也可能由多个基本对象构成复杂对象,且与其他分离的对象保持特定的关系,如点、线、面、体之间的拓扑关系。每个对象对应着一组相关的属性以区分各个不同的对象。场模型,也称域 (field)
模型,是把地理空间中的现象作为连续的变量或体来看待。一个二维场就是在二维空间中任意给定的一个空间位置上,都有一个表现某现象的属性值, 即 A= f(x, y)

网络模型是由欧氏空间中的若干点及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段)构成,亦即在地理空间中,通过无数“
通道
”
互相连接的一组地理空间位置。如现实世界中的道路、管线等,都可以表示成相应的点之间的连线,构成多种多样的地理网络。网络模型可以看成对象模型的一个特例,它是由点对象和线对象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构成的。
逻辑模型:
逻辑是概念模型向物理模型转换的桥梁,根据概念模型确定的空间信息内容,以计算机能理解和处理的形式具体地表达空间实体及其关系。
主要的基本类型:
矢量数据模型
(适合于用对象模型抽象的地理空间对象,型将现实世界抽象
为各类要素的集合,要素的空间位置用一系列特征点的
x
、
y
、
(z)
坐标来表达,要
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通过拓扑关系来表达。)

栅格数据模型(镶嵌模型的特例)
(适于用场模型抽象的的空间对象,采用面域或
空域的枚举来直接描述空间实体。栅格可以用矩阵表示,坐标隐含在矩阵的行列上。
在栅格数据模型中,点实体是一个栅格单元,线实体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像元构成,面
实体由一系列相邻的像元构成。每个像元对应于一个表示该实体属性的值。)

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
镶嵌数据模型
(TIN
、
Voronoi
等);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
矢量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利用欧氏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主要类型:
实体式:
是指构成多边形边界的各个线段,以多边形为单元进行组织。边界坐标数据和多边形单元实体一一对应,各多边形边界都单独编码和数字化。
优点:编码容
易、数字化操作简单、数据编排直观。缺点:
1)
相邻多边形的公共边界要数字化两遍,
数据冗余、间隙、重叠;
2)
缺少多边形邻域信息和图形拓扑关系;
3)
岛只作为一个单
个图形,没有建立与外界多边形的联系。


索引式:
采用树状索引减少数据冗余并间接增加邻域信息。
方法是对所有边界点
进行数字化,将坐标对以顺序方式存储,由点索引与边界线号相联系,以线索引与各
多边形联系,形成树状索引结构
(
建立点位字典
)
。消除了相邻多边形边界的数据几余
和不一致的问题。
双重独立式
DIME(Dual Independent Map Encoding)
:
它以城市街道为编码的主体;
其特点是采用了拓扑编码结构。对图上网状或面状要素的任何一条线段,用其两端的结点及相邻面域来予以定义。
链状双重独立式:
是
DIME
结构的一种改进。
在
DIME
中,一条边只能用线段两
端
点的序号及相邻的面域来表示,而在链状数据结构中,将若干直线段合为一个弧段(或链
段),每个弧段可以有许多中间点。
在链状双重独立式数据结构,主要有
4
个文件:多边形文件、弧段文件、弧段节点文件、结点文件
不规则三角网
(TIN)
曲面数据结构:
曲面是指连续分布现象的覆盖表面,具有这种
覆盖表面的要素有地形、降水量、温度、磁场等。
表示和存储这些要素的基本要求是
必须便于连续现象在任一点的内插计算,因此经常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来拟合连续分布现象的覆盖表面,称为 TIN
数据结沟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
·
栅格数据结构:
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格网尺寸主要取决于实际应用中对空间数据精度的要求。一般地,可以通过保证最小多边
形的精度标准来确定网格尺寸,使形成的栅格数据既能有效地逼近地理实体,又能最大限
度降低数据冗余度。
栅格单元代码的确定:
中心点法;面积占优法;重要性法;百分比法
类型:
直接栅格编码:栅格矩阵结构
(Grid)
压缩栅格编码:
链式编码(
(Chain Codes)
主要是记录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边界。表示为由某一起始点开始并按某些基本方向确定的单位矢量链);
游程编码(
(run-length code)
对于一幅栅格图像,常有行
(
或列
)
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属性代码,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压缩那些重复的记录内容只在各行(
或列
)
数据的代码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代码以及相同代码的重复个数,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 块状编码((block code)
游程长度编码扩展到二维的情况); 四叉树编码
(基本思想是将一幅栅格图像等分为四部分,逐块检查其格
网属性值,如果某个子区的所有网格都具有相同的值,则这个子区就不再继
续分割,否则还要把这个子区再分割成四个子区。这样依次地分割,直到每
个子块都只含有相同的属性值为止。)
·
矢量数据获取:
手扶跟踪地图数字化;扫描地图自动/半自动矢量化;数据转换;扫描地图屏幕数字化
·
栅格数据获取:
遥感影像及分类;数据矢量栅格转换;文本数据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