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的作用:
存储设备;计算机系统、应用程序 、文档、多媒体文件等
工作原理:
计算机需要访问这些数据,内存发出调度指令----->硬盘----->硬盘读取数据----->计算机内存当中去处理----->cpu----->分配资源执行
MBR:主引导记录
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包含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
主引导记录:使用32位表示扇区数,一共是446字节,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就会自动写入mbr
主要作用:识别硬盘分区,引导打开操作系统
特点:分区不能超过2T
PDT:分区表
只用64字节,记录硬盘有多少的分区以及分区的属性
用mbr进行分区的话,一个分区的信息占用16字节,因此分区表最多只能有4个分区
GPT的分区方式GUID
比rmb更先进的分区方式,最多可以分128个区,针对2T以上的硬盘进行分
使用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标识分区和硬盘
命令格式: gdisk(主流) 和 parted
磁盘分区结构:
主分区:用来安装操作系统
扩展分区:只能用来存储逻辑分区的数据信息
逻辑分区:用来存储数据
只有先建立扩展分区,才能建立逻辑分区
注:应为分区数只有4个,所以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序号为1-4,逻辑分区的序号从5开始
分区的原因:
1、优化读写性能
2、实现磁盘空间的配额
3、提高修复修复速度
4、隔离系统和程序
5、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
分区的缺点:
1、不够灵活,一旦要修改只能推到之前的所有操作,重来、格式化 数据丢失
2、所有的空间都来自于一个硬盘,必须是连续的空间
3、没有备灾功能,只能依靠人工设置,手动备份
fdisk: 磁盘分区的命令
m : 帮助菜单
t : 更改分区类型
n : 创建新分区
p : 查看分区信息 :
w : 保存 退出
q : 不保存 退出
d : 删除某个分区
文件系统
给硬盘分区之后,要安装文件系统。若没有文件系统,即不能访问设备,也不能运行程序和存储文件。
CentOS7:默认的文件系统时XFS(适用于大型文件、提供高性能需求的文件系统)
之前的版本是EXT4
文件系统的作用:
1、数据的组织和存储
2、数据保护 :通过权限的方式控制,保证数据安全
3、数据访问 :通过把二进制转换成人类能识别的语言 ,通过指定的端口进行数据源访问
4、数据管理 :复制、剪切、移动、删除、重命名;都是由文件系统提供的
有了分区,但是没有安装文件系统,硬盘和操作系统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关系,也就是说系统无法访问
没有文件系统,即不能访问设备,也不能够运行程序或存储文件
mkfs : 创建文件系统命令
mkfs -t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
mkfs.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
mkfs. 文件系统类型 -f(强制 ) 分区设备
swap交换分区的作用:
系统的物理内存不够 ,从其他的物理内存当中释放一部分空间,给当前运行的程序使用
(这些释放的空间一部分是人工添加的硬件空间,还有一部分是系统当中长时间未运行的程序提供
这些空间统一记录在swap交换分区中,哪些要用,就从swap分区中使用)
vim /etc/fstab :永久挂载文件
iostat :查看磁盘的读写性能
scan :设备识别命令
别名命令:alias scan='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0/scan;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1/scan;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2/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