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继续榨干51单片机还有必要吗?

现在的51单片机,可能不是在学校的那种大块头,直插式的老古董了。

回顾51单片机的发展历程,不得不说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初,Intel推出的8051只有128字节RAM,当时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后来的标准型号增加到256字节,对于那个年代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现在的51单片机已经脱胎换骨,工作频率可达数十MHz,内存容量扩展到几十几百KB。

比如咱们的炼丹炉出品的STC32G12K系列:

最高时钟能达到35MHz。

还有高达128K的RAM和12K的RAM

32位的51单片机第一次听吧?比传统8051快了70倍,关键价格也香。

不仅如此,新一代51还集成了PWM输出、增强型I/O接口、ADC转换等功能,有些型号甚至支持蓝牙连接。

外设方面,支持4个串口,5个定时器,ADC,PWM,比较器,SPI、IIC…..等等

这种51单片机,"榨干性能"似乎变得有些困难,我感觉它能把我们工程师榨干

STC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用的,相对其它国产或者进口的,体验更好,比如说烧录方式,有些烧录器动则几百的,不太友好,STC直接用串口,现在有些型号还可以仿真了。

这种51的性能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小型项目的需求,有时甚至能胜任一些中等规模的应用。

那么,继续追求榨干51单片机的性能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51单片机的简洁性、易用性、成本仍然是它的主要优势。

对于许多项目来说,51的开发过程直观明了,只需配置几个寄存器就能实现所需功能,而且现在也很方便了,不用自己去查数据手册,官方都会直接提供。

相比之下,STM32等高级MCU虽然功能强大,但复杂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加。

使用库函数虽然可以简化开发过程,但也可能导致代码结构复杂,不易理解和维护。

在许多小型项目中,51仍然是最佳选择,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任务,而不是盲目追求性能极限。

技术选型应该基于具体的项目需求,能用51单片机解决方案,肯定不会上更高级的MCU。

最近有些老铁找我咨询学单片机,聊完发现99%的人都走了弯路,特意写了一篇单片机学习路径:
单片机不踩坑的学习路线icon-default.png?t=O83Ahttps://blog.csdn.net/2301_78464137/article/details/14139654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