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全章节笔记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第一节:集合、映射、函数

一,集合

1.概念

(1)集合  元素   有限集合   无限集合

(2)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A.   B.  C. ...     元素:a. b. c. ...

a ∈  A  (a属于集合A)  a ∉ A  (a不属与集合A)

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3)集合之间的关系

A为B的子集 A⊂B  (A包含在B里);      B为A的子集   B⊃A   (B包含在A里);

两集合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 且B⊃A

A⊂B 且A≠B  称A为B的一个真子集。

空集:ϕ

2.运算法则

(1)交换律

交换律表明,在集合的并集和交集中,集合的顺序可以交换而不影响结果。

  • 并集交换律AB=BA
  • 交集交换律AB=BA

(2) 结合律

结合律表明,当对集合进行连续运算时,运算的顺序可以改变而不影响最终结果。

  • 并集结合律:(AB)∪C=A∪(BC)
  • 交集结合律:(AB)∩C=A∩(BC)

(3)分配律

分配律描述了并集与交集之间的分配关系。

  • 分配律(并集对交集的分配)A∩(BC)=(AB)∪(AC)
  • 分配律(交集对并集的分配):虽然直接的形式A∪(BC)=(AB)∩(AC)也是正确的,但更常见的是使用德·摩根律的逆形式来间接体现这一点。

(4)幂等律

幂等律表明,集合与其自身的并集或交集等于集合本身。

  • 并集幂等律AA=A
  • 交集幂等律AA=A

(5)同一律

同一律描述了集合与全集或空集进行运算时的特性。

  • 并集同一律A∪∅=A(任何集合与空集的并集等于该集合本身)
  • 交集同一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U表示全集,则AU=A(集合与全集的交集等于该集合本身)

(6) 零律

零律特别涉及空集在集合运算中的作用。

  • 交集零律A∩∅=∅(任何集合与空集的交集是空集)
  • 并集零律(通常不单独提及,但可通过同一律和空集性质理解)

(7) 吸收律

吸收律表明,并集和交集运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吸收”另一个运算的结果。

  • 并集吸收律A∪(AB)=A
  • 交集吸收律A∩(AB)=A

(8)德·摩根律

德·摩根律描述了集合的补集与交集、并集之间的关系。

  • 德·摩根律(交集补):∁U​(AB)=∁UA∪∁UB(集合A和B交集的补集等于A的补集与B的补集的并集)
  • 德·摩根律(并集补):∁U​(AB)=∁UA∩∁UB(集合A和B并集的补集等于A的补集与B的补集的交集)
3.区间与邻域

(1)区间

定义:区间是实数轴上连续的一段数集,它表示了某一范围内的所有实数。

分类

  • 开区间:表示不包括端点的区间,记作(a, b),其中a和b是实数,且a < b。图像上,开区间(a, b)对应于数轴上a和b之间但不包括a和b的所有点。
  • 闭区间:表示包括端点的区间,记作[a, b],其中a和b是实数,且a < b。图像上,闭区间[a, b]对应于数轴上a和b之间包括a和b的所有点。
  • 半开半闭区间:表示只包括一个端点的区间,有两种情况:[a, b)和(a, b],其中a和b是实数,且a < b。图像上,[a, b)对应于数轴上从a(包括a)到b(不包括b)的所有点;(a, b]则对应于从a(不包括a)到b(包括b)的所有点。
  • 无限区间:表示区间的一端或两端可以延伸到无穷大,如(-∞, a)、[a, +∞)、(-∞, +∞)等。图像上,这些区间分别对应于数轴上小于a的所有点、大于或等于a的所有点、以及所有实数点。

解释:区间是实数集的一种子集,它用于描述实数轴上的连续范围。

(2)邻域

定义:邻域是一个特殊的区间,它以某个点为中心,包含该点周围的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点。

分类

  • δ邻域:设a是实数,δ是正数,则开区间(a-δ, a+δ)称为点a的δ邻域,记作U(a; δ)或简单地写作U(a)。图像上,U(a; δ)对应于数轴上以a为中心、δ为半径的开区间内的所有点。
  • 去心邻域:有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包括中心点的邻域,即去心邻域。点a的去心δ邻域记作U°(a; δ),它等于(a-δ, a)∪(a, a+δ)。图像上,U°(a; δ)对应于数轴上以a为中心、δ为半径但不包括a点的开区间内的所有点。
  • 左邻域和右邻域:还可以定义点a的左δ邻域U-(a; δ)为(a-δ, a],右δ邻域U+(a; δ)为[a, a+δ)。这些邻域分别表示a点左侧或右侧的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点。

邻域公理:邻域公理是现代数学拓扑结构的基础概念之一,它定义了空间上的整套邻域系。具体来说,对于拓扑空间X中的任意点x,存在一个包含x的邻域系U(x),满足一系列公理(如U1至U4,详细见参考文章)。这些公理确保了邻域系具有良好的性质,从而可以通过邻域来定义拓扑空间的其他重要概念(如开集、闭集等)。

二、映射

映射的概念: 映射(Mapping)是指两个元素的集之间元素相互“对应”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两个非空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使得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a,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与之对应,那么这种对应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b称为元素a在映射f下的像,记作b=f(a);a称为b关于映射f的原像。

(1)成立条件

映射的成立条件可以简单表述为:

  1. 定义域的遍历性: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在映射的值域中都有对应的像。
  2. 唯一性: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a,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元素b与之对应。
(2)分类
  1. 单射:如果集合A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a1和a2,它们的像f(a1)和f(a2)也不同,即f(a1)≠f(a2),则称映射f为单射。
  2. 满射:如果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某元素的像,即对于B中的任意元素b,都存在A中的元素a,使得f(a)=b,则称映射f为满射。
  3. 一一映射(双射):如果映射f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即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两个不同元素,它们在集合B中都有不同的像,并且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某元素的像,则称映射f为一一映射或双射。
  4. 复合映射:设有两个映射f:X→Yg:Y→Z,若g的值域Rg(即Y中所有被g映射到的元素的集合)被包含在f的定义域Df(即X)内,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定义一个新的映射gf:X→Z:对于X中的任意元素x,先通过映射f将其映射到Y中的元素f(x),然后再通过映射gf(x)映射到Z中的元素g[f(x)]。这个新的映射gf就称为映射f和g的复合映射。
(3)应用

映射在数学及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定义函数。函数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而且只能是一对一映射或多对一映射。此外,映射还用于描述各种数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如线性变换、同态等。

(4)注意事项
  1. 映射和函数的关系:函数是映射的一个特例,即函数是两个数集之间的映射,且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映射。但映射的概念更广泛,它可以描述任意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映射中的元素关系:在映射f:A→B中,集合A中的元素a称为原像,集合B中与a对应的元素b称为像。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b=f(a)。
  3. 映射与集合的关系: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描述了集合A中的元素如何与集合B中的元素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满射、单射或一一映射。

三、函数

(1)函数的定义

1. 传统定义

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的。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这种定义强调了函数是一种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即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会唯一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2. 近代定义

近代定义则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的。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的集合,f是从A到B的一个对应法则,那么从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函数,记作y=f(x),其中x∈A,y∈B。原象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象集合C(C是B的子集)叫做函数f(x)的值域。这种定义将函数视为一种特殊的映射,即定义域和值域都是数集的映射。

(2)函数的要素

函数概念含有三个要素:定义域A、值域C和对应法则f。

  1. 定义域A:自变量x取值的集合,即函数中输入值的集合。它是构成函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值域C:函数值的集合,即与定义域中的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得到的所有可能输出的集合。它是值域B的子集。
  3. 对应法则f:函数关系的核心,它描述了定义域中的元素如何映射到值域中的元素。对应法则可以是解析式、图像、表格或文字描述等形式。
(3)函数的表示法

函数有多种表示法,常见的包括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

  1. 列表法:通过列出函数自变量与对应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
  2. 图像法: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表示函数关系,图像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函数的一个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
  3. 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即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函数关系,如y=f(x)=ax+b等。

(4)函数的几种特性

1.奇偶性(Oddness and Evenness):,

奇函数关于圆点对称,满足f(−x)=−f(x)。

偶函数对于Y轴对称,满足f(−x)=f(x)。

特别的:

奇±奇奇;偶±偶偶;奇±偶非奇非偶函数;

奇✖÷偶奇;偶✖÷偶偶;奇✖÷奇偶;

2.周期性(Periodicity)
如果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某段区间上,其图像可以沿着x轴平移一定的长度后与原图像重合,则称该函数具有周期性。这个平移的长度称为周期。

3.单调性(Monotonicity)
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如果随着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函数值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则称该函数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

单调非增(Monotonic Non-Increasing)如果对于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I上,对于任意两个自变量值x1和x2(满足x1 < x2),都有f(x1) ≥ 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单调非增的。

单调非降(Monotonic Non-Decreasing)如果对于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I上,对于任意两个自变量值x1​和x2​(满足x1​<x2​),都有f(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单调非降的。

4.连续性(Continuity)
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某一点处,当自变量趋近于该点时,函数值也趋近于该点处的函数值,则称函数在该点处连续。如果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每一点都连续,则称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连续。

5.可导性(Differentiability)
如果函数在某一点处的极限存在,且等于该点处的左右导数,则称函数在该点处可导。与函数的极值、凹凸性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积性6.(Integrability)
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如果存在一个有限的值,使得该区间上所有函数值与该区间长度的乘积之和等于这个有限值,则称该函数在该区间上可积。可积性是研究函数面积、体积等物理量的基础。

7.有界性(Boundedness):有界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输出范围。具体来说,若存在两个常数m和M,使得对于函数y=f(x)在其定义域D内的所有x,都有m≤f(x)≤M成立,则称函数y=f(x)在D上有界,其中m称为下界,M称为上界。

有界函数:设f(x)是区间E上的函数,若对于任意的x属于E,存在常数m、M,使得m≤f(x)≤M,则称f(x)是区间E上的有界函数。

无界函数:与有界函数相反,若对于任何M(无论M多大),都存在x0∈D,使得|f(x0)|≥M,则称f(x)在D上无界。

闭区间上的单调函数必有界;有界函数不一定是单调的。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必有界;有界函数不一定是连续的。正文

闭区间上的可积函数必有界;有界函数不一定可积(例如狄利克雷函数)。

狄利克雷函数(Dirichlet function)是一个定义在实数范围上的函数,其值域不连续。具体来说,当自变量x为有理数时,函数值为1;当自变量x为无理数时,函数值为0。这个函数可以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为:

定义域{R};值域{0, 1};偶函数,满足 D(-x) = D(x);

狄利克雷函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可以是任意正有理数。然而,由于不存在最小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狄利克雷函数没有最小正周期。

其在定义域内的任何一点都不连续。任何有理数的邻域内都包含无理数,函数值在这些邻域内会频繁地跳跃于0和1之间。

它在任何点都不可导。

狄利克雷函数在任何区间内都是黎曼不可积的,但在勒贝格积分意义下是可积的,且积分值为0(在单位区间[0,1]上以及任意可测子集上)。

(5)反函数与复合函数

1.反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Rf​。如果存在一个函数y=g(x),使得对于每一个yRf​,都有唯一的xD满足g(y)=x,并且f(g(y))=y,那么称函数y=g(x)为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x=f−1(y)。

性质:

  1. 原函数与反函数关于y=x对称
  2. 如果函数y=f(x)的反函数是x=f−1(y),那么f−1(f(x))=x(在f(x)的定义域内)和f(f−1(y))=y(在f−1(y)的定义域内)都成立。

求法:

  1. 交换原函数y=f(x)中的xy得到x=f(y)。
  2. 解出y关于x的表达式,即y=g(x),注意定义域和值域的变化。

2.复合函数:设函数y=f(u)的定义域为Df​,值域为Rf​;函数u=g(x)的定义域为Dg​,值域为Rg​。如果Rg​⊆Df​,那么由u=g(x)和y=f(u)可以复合成一个新函数y=f[g(x)],这个新函数称为函数y=f(u)与函数u=g(x)的复合函数。

性质:

  1.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得内层函数g(x)有意义的x的集合,并且这个集合中的元素通过g(x)得到的值必须在外层函数f(u)的定义域内。
  2. 复合函数的值域是外层函数f(u)在由内层函数g(x)值域所确定的u的取值范围内所取的值的集合。

求法:

  1. 确定内层函数g(x)和外层函数f(u)。
  2. 将内层函数g(x)的表达式代入外层函数f(u)中,得到复合函数y=f[g(x)]。
  3. 确定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示例

求反函数:
给定函数y=2x+1,求其反函数。

解:交换xyx=2y+1,解出yy=2x−1​,所以反函数为y=f−1(x)=2x−1​。

求复合函数:
给定函数y=u​和u=1−x2,求复合函数。

解:将u=1−x2代入y=u​得y=1−x2​,所以复合函数为y=1−x2​,定义域为[−1,1]。

第二节:数列的极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