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
文章平均质量分 71
【0931】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信道利用率
发送窗口()是滑动窗口协议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来控制发送方在未收到确认(ACK)之前可以连续发送的最大数据帧数。简单理解就是:➡️ 发送方能“连续发出去而不必等待确认”的数据量。发送窗口只有在收到确认(ACK)后,才会向前滑动。接收窗口是滑动窗口协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接收方允许接收、缓冲的数据帧的序号范围。也就是说:➡️ 接收窗口决定了接收方能接受哪些序号的数据帧,超过窗口范围的帧将被丢弃或等待。原创 2025-06-17 20:47:38 · 165 阅读 · 0 评论 -
TCP的拥塞控制
网络还能传输部分数据(如图例B收到了后续包,只是缺某一段)。(表明该数据段丢了,但后续数据已达接收方)。(进入“拥塞避免”状态,而非“慢开始”),避免慢开始,网络传输效率更高。立即重发丢失的数据,原创 2025-06-17 10:39:16 · 142 阅读 · 0 评论 -
TCP的连接管理
所以你得等对方也说完,再确认,才能挂电话 —— 这就是四次挥手的意义。原创 2025-05-10 15:44:20 · 952 阅读 · 0 评论 -
后退n帧协议
发送方有一个发送窗口,最多可以连续发送。个未确认的帧(N 就是窗口大小)。接收方不是对每一帧分别确认,而是对。出现错误的通信流程(帧2丢失)接收方通常只有一个接收窗口,正常通信流程(无丢包)发出一个ACK,表示。原创 2025-05-08 16:00:02 · 212 阅读 · 0 评论 -
TCP数据报
比如,如果接收方成功接收到序列号为 1000 到 1007 的数据,接收方会返回一个确认号 1008,表示它希望接收下一个序列号为 1008 的数据。如果接收方只收到字节 1000 到 1003,未收到字节 1004 到 1007,它会继续等待并不会返回 1008,而是会继续要求重传缺失的部分,直到接收到完整的数据。朋友收到包裹后,把每件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如果加出来也是100元,就知道东西没少;一旦你确认了收到一部分数据,比如确认了 1000 字节,窗口就又打开了 1000 字节,发送方就可以继续发。原创 2025-05-06 15:57:07 · 1109 阅读 · 0 评论 -
进程控制的学习
进程控制(Process Control)是指。简单说,就是,而不会互相冲突或者出错。:比如你打开一个软件,系统就会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决定哪个进程先用CPU、用多久(比如短时间内切换很多次,给人感觉“同时在运行”)。:比如一个进程在等待数据(读文件),系统就可以让它暂时停下来,等数据到了再继续。:比如你关闭一个软件,系统就把对应的进程彻底结束,释放资源。。你可以把 想象成一种“”,就像你生活中的某些必须“一步到位”的事情一样。原创 2025-04-27 19:38:32 · 490 阅读 · 0 评论 -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A不知道B的MAC地址,于是A发送ARP请求广播给局域网。B响应A的请求,告诉A它的MAC地址。A根据B的MAC地址直接向B发送数据。原创 2025-04-27 19:36:39 · 397 阅读 · 0 评论 -
差错检测的学习
如果不满足,则认为数据可能存在错误。是一种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是否发生了位错误。在使用奇偶校验时,数据的每一个字节或比特序列都会附加一个额外的比特,这个比特称为。根据选择的校验类型(奇校验或偶校验),为数据生成一个校验位。:奇偶校验只能检测出单个比特错误,无法检测到多个比特错误。我们从数据的最左边开始,用生成多项式对数据进行异或运算。: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容易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实现。因此,接收方会检测到错误,通常会请求重新传输数据。:如果数据发生多个错误,可能无法检测到。原创 2025-04-27 11:28:50 · 635 阅读 · 0 评论 -
封装成帧的学习
在HDLC协议中,(Bit Stuffing)是防止数据部分与帧的标志(01111110)发生冲突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如果在数据中出现五个连续的1,为了避免这个模式与帧的开始和结束标志冲突,就会在后面自动插入一个0,这就是所谓的“每5个连续的1后面加一个0”。原创 2025-04-27 10:51:57 · 353 阅读 · 0 评论 -
奈氏准则和 香农定理
数据量单位KB = 2^10BMB = 2^20BGB = 2^30BTB = 2^40B速率(b/s比特/秒)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秒) = 码元传输速率(码元/秒) * 每个码元携带比特数(比特/码元)波特率:双方约定“数数有多快” 每秒几个码元 单位:码元/秒或波特。原创 2025-04-05 21:47:11 · 259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就像电脑或其他设备的“网络大门”,负责将数据转换成网络能识别的信号,让设备能。 就像网络世界的“通用语言”,让电脑、打印机、路由器等设备通过。提供网线接口(RJ45)或无线天线,连接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插上网线,电脑才能上网;手机内置无线网卡,才能连Wi-Fi。的方式,在同一个区域(比如家庭、办公室)内快速、稳定地通信。)转成电信号(有线)或无线电波(无线),让网络能传输。),类似设备的“身份证号”,用于精准收发数据。:接收网络信号,转回电脑能理解的数字数据。把电脑的二进制数据(如。原创 2025-04-26 17:35:48 · 333 阅读 · 0 评论 -
IP数据报发送和转发的过程
应用层(HTTP) → 传输层(TCP/UDP) → 网络层(IP)。如果目标 IP 是同一个局域网(比如同一个家里的电脑),就直接发;路由器收到数据包后,解开外面的链路层包,看里面的 IP数据报。如果目标 IP 不在本局域网(比如访问外部网站),就交给。拆开链路层、IP层封装,交给传输层(TCP/UDP)。也就是:有出门需求(访问外网)时,都先交给路由器处理。应用程序(比如浏览器)要发送数据,比如访问一个网站。路由器把数据包发给具体的目标设备(根据目标 IP)。IP数据报交给链路层(比如以太网协议)。原创 2025-04-26 17:21:24 · 840 阅读 · 0 评论 -
子网掩码的学习
子网掩码+IP地址,决定了局域网的范围。通过AND运算比较,能判断目标IP是不是局域网里的设备。原创 2025-04-26 17:18:43 · 494 阅读 · 0 评论 -
子网划分的学习
变长子网划分(VLSM)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将一个IP地址段划分为大小不一的多个子网,每个子网根据所需主机数量使用不同长度的子网掩码,从而更灵活、高效地利用IP地址。原创 2025-04-22 18:35:23 · 1007 阅读 · 0 评论 -
CIDR的学习
它通过在 IP 地址后加斜杠/数字的形式,来表示网络位的长度,从而指定网络规模。表示前 24 位是网络号,后 8 位是主机号。10.0.0.0/8表示前 8 位是网络号,主机空间大。是私有地址的 B 类地址范围,用 CIDR 表达更直观。网络前缀长度也就是子网掩码中1的个数,例如/24= 子网掩码答案:C。原创 2025-04-22 11:21:41 · 696 阅读 · 0 评论 -
IPv4地址分类与常用网络地址详解
在同一网络中是不固定的,它用来唯一标识该网络中的每一台设备。:专用于多播通信(Multicast),即一对多通信。不用于普通主机或网络标识,只用于多播通信。:通常用于大型网络,例如大型公司、组织。不可用于常规网络通信,通常用于保留地址。:通常用于中型网络,如中等规模的公司。:用于小型网络,如小公司或家庭网络。:保留地址,供未来使用或实验目的。是固定的,用来表示所属的网络。(通常用于局域网中的多播组):每个网络可以支持大约。:每个网络可以支持大约。:每个网络可以支持大约。原创 2025-04-20 19:10:28 · 1581 阅读 · 0 评论 -
IP数据报
当TTL值为0时,数据包会被丢弃(丢弃它的路由器会发送一个 ICMP 错误报文),防止在网络中无限循环。比如:如果源IP是“192.168.1.1”,说明这个数据包是从IP为“192.168.1.1”的设备发出的。,用于当数据报被分段 (IP数据报大于MTU)时,帮助接收端正确地把这些分段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包。比如:如果目标IP是“10.0.0.2”,说明数据包的目的地是IP为“10.0.0.2”的设备。如果头部需要调整为32位的倍数,填充字段会添加额外的零,确保头部的总长度是4的倍数。原创 2025-04-20 16:21:08 · 1250 阅读 · 0 评论 -
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
交换机会记住每台设备的“门牌号”(MAC地址),数据包精准投递。公司用交换机联网,财务部传数据、市场部开视频会议,互不干扰。办公室用集线器联网,一台电脑下载文件,全办公室网速变卡。集线器像村里的“大喇叭”,收到任何消息都会。原创 2025-04-06 18:12:10 · 355 阅读 · 0 评论 -
介质访问控制——信道划分
介质访问(Medium Access)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规则,用来解决 “多台设备如何共享同一根网线/信道传输数据”的问题。你可以理解为:想象一条只能容一辆车通过的独木桥(网络中的网线、Wi-Fi信道等“介质”),如果多辆车(设备)同时冲上去,就会堵死甚至撞车(数据冲突)。介质访问就是一套“交通规则”,告诉所有设备:什么时候可以发数据,什么时候要等待,避免混乱。原创 2025-04-06 15:31:50 · 81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