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N 型三极管和 PNP 型三极管的截止失真波形图是不一样的。NPN 型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截止失真表现是输出电压的顶部出现削波,而 PNP 型三极管的共射放大电路的截止失真是底部失真。
在放大电路中,饱和失真时的波形图有以下特点:
一、共射极放大电路中的饱和失真波形(以NPN型晶体管为例)
1. 输入波形
- 输入信号通常是一个正弦波。假设输入电压\(u_i\)的表达式为\(u_i = U_{im}\sin(\omega t)\),其波形是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在时间轴上是对称的,幅度在正负峰值之间周期性变化。
2. 输出波形
- 正常情况下,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u_o\)与输入电压\(u_i\)反相。当出现饱和失真时,对于NPN晶体管:
- 在输出电压的正半周,由于晶体管进入饱和区,集电极电流\(i_C\)不再随基极电流\(i_B\)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 此时输出电压\(u_o = V_{CC}-i_CR_C\)(\(V_{CC}\)是电源电压,\(R_C\)是集电极电阻),因为\(i_C\)不能再增大,所以\(u_o\)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正峰值。
- 输出波形的正半周顶部被削平,不再是完整的正弦波的一半,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似梯形的顶部,即正半周顶部被限幅。
二、共基极放大电路中的饱和失真波形(以NPN型晶体管为例)
1. 输入波形
- 同样为正弦波\(u_i = U_{im}\sin(\omega t)\)。
2. 输出波形
- 在共基极放大电路中,输出电压\(u_o\)与输入电压\(u_i\)同相。
- 当出现饱和失真时,在输出电压的负半周(对于NPN晶体管),由于晶体管进入饱和区,集电极电流\(i_C\)不能随基极 - 发射极电压\(u_{BE}\)的变化而正常变化。
- 输出电压\(u_o\)的负半周底部被削平,呈现出底部被限幅的情况,不再是完整的正弦波负半周的形状。
这些波形图的变化是由于晶体管在放大电路中工作状态偏离线性放大区进入饱和区所导致的,反映了电路工作状态的异常,在电路设计和调试中需要避免或者修正这种失真情况。